分享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半梦书斋 2017-09-22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玉石文化

· 分享生活 ·

· 尽享读物 ·

中国有着近8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玉-礼玉-德玉-民玉四大阶段。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八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从而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以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为代表,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商周 和田玉铺首 (沧博文化公司提供)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乐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现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到了唐宋时期开启了玉器的新篇章,玉逐渐褪去神秘神圣的光环,走入寻常百姓家。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玉器的商品化世俗化进程日益加快。再到清代玉器集历代工艺之大成,掀起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造玉高潮,乾隆时期的玉器工艺精湛,雕琢技法炉火纯青,在历年各大拍场上屡创高价,是玉器市场的一大霸主,亦可见其在收藏家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中国玉文化中,每一代人都给出了高度评价,儒家与道家也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儒家以美玉比君子之德,道家更是认为纯洁美玉代表着人的纯真天性。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明 和田白玉斧形佩(沧博文化公司提供)

儒家思想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认为玉既是完美天赋的象征,那么人就应该依照他的属性来完善自我,孔子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规范着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由此可见,在孔子那样的思想境界中,君子是人格审美之典范,他把世间最美的人格——君子的人格比拟为美玉。

道家则认为,“圣人被褐怀玉”,穿着可朴素,但要怀揣美玉。劝导人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天赋,不要迷失先天本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欢穿金戴银,却往往忘记了应该怀揣美玉。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其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

东汉许慎认为,“玉之美,有五德”,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写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壹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第一德,玉石颜色温润光泽,这是富有仁德的表现;第二德,根据玉石外表纹理可以了解其内部结构,这是表里如一、心怀坦荡的表现;第三德,玉石之音,舒展清扬,传播久远而音韵和悦,这是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第四德,玉石坚硬,宁折不弯,这是坚贞和勇敢的表现;第五德,玉石廉洁不贪、洁白正直,这是匡扶正气、倡导清廉的表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同于其它的物质,他本来只是一块顽石,散落于山野乡间而无人识别,不经几番雕琢终不成器,可一经琢磨之后,又终会绽放出让世人瞩目的光华。玉的光华,不像钻石、金银全折射于外、喧哗夺目,也不像水晶、玻璃一览无余、欠缺实质,而是内敛于自身,时日越久,越能回味无穷。这样的性格,很像韬光养晦的君子高人,用美玉来比喻君子,实在无比贴切。

纵观芸芸众生,品出玉中人生,琢出玉中人性,终究离不开“玉缘”二字,这种缘份五千年来,横贯华夏、穿越时空,从未停歇过。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和田白玉把件(沧博文化公司提供)

从爱慕、亲近直到待价而沽,玉与人、同人与人一样,能相遇相知,需要“缘分”。

有德者把石成玉,无德者沾玉成石。俗话说“玉遇有缘人”。 千古以来,玉都是带有着传奇般的色彩。玉,有缘人得之,求不至,换不得。据说,每一件玉和人之间都有特定的缘分,用行话讲就是“眼缘”,人以金求玉,玉凭缘寻人。道家论阴阳,佛家说因果。未有德行高千尺,莫伸浊指染灵石,这是玉和人之间一种奇特的感觉。

经常听朋友诉说她购买玉器时的心境。“当我看到那件玉镯时,打从心底就有一种想要拥有它的欲望,满肚子的话语不知从何言起,这种感觉就像恋人间互相吸引的一见钟情似的,说不出具体是什么原因,喜欢就是喜欢,没有理由。”

人们常说玉与人的缘分是天定的,每一块玉都有既定的主人。人们还说,玉是有生命的,戴久了会因与你心灵相通而融为一体,正如相爱人之间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世间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也没有两块相同的玉,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与个性。当对的人见到那块对的玉,就如同两个恋人相遇。

和田玉被誉为软玉之王,是投资、收藏领域经久不息的大热点。国内和田玉藏家人数众多,但多数人仍停留在门外汉的阶段,不晓得和田玉收藏圈里的三大忌。

一生,要有一块好玉相伴

清 和田玉香炉(沧博文化公司提供)

和田玉被誉为软玉之王,国内和田玉藏家人数众多,但多数人仍停留在门外汉的阶段,不晓得和田玉收藏圈里的三大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三大忌。

第一忌:不辨产地

我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这将意味着和田玉已不再单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白玉,但在专业人士眼里,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才是品质上乘的和田玉唯一产区。虽说俄罗斯料、青海料中,也有上乘美玉,但在同等水平上,新疆和田玉无论从细腻、油润还是颜色方面都超过其他玉料,这也成为了新疆和田玉的优势。

第二忌:幻想捡漏

捡漏是每一个玩玉的人都曾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目前和田玉市场的发展已十分成熟,「沧海遗珠」这种事几乎不会出现。「便宜没好货」是市场亘古不变的道理,商人比顾客更清楚一件货品的价值。

第三忌:一手货源

如今许多珠宝商都打出「一手货」的招牌,但其中真正的一手货商却是少之又少。试想,新疆是和田玉的原产地,每年都会有许多玉商、雕刻师云集,那么多一手货怎么会在源头没有市场呢?

最后,还是要提醒购买者:在没弄懂玉质的好坏前,不要轻易出手,不懂行情、不会鉴别的时候,更不能自己跑去和田淘货,不然只有被骗钱。交学费学经验就认了,参与赌石还望慎重。

喜欢收藏的朋友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微信号:享读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