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09.11.3.陈振濂老师及夫人(中间坐者)在浙江美术馆三号展厅创作巨幅书法作品后与于钟华、洪厚甜、沈赐恩、陆一飞、林光进、李海宗、崔永波、杨剑、陈晖、顾建荣同学以及汪永江、池长庆、仇瑜涛等合影留念。
“草圣追踪”
--陈振濂大草研究班2008秋季开课讨论实录之一
--------------------------------------------------------------------------------------------------
时间:2008年9月7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沈赐恩、林光进、陈耘文、胡利唐、李祖戏、李海宗、白伟
列席:齐玉新、梁小钧
-------------------------------------------------------------------------------------------------
◆
阶段学习的问题
上午,陈振濂教授对工作室目前发展方向作出分析,并要求围绕方向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关于前一轮魏碑阶段学习的总结问题。无论是教与学在五年的魏碑学习阶段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同学们在魏碑艺术化观念的前提下对魏碑四大系统的基本技法有了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一套前人所没有的魏碑书写技巧。虽然我们的同学在魏碑书法创作上还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对魏碑认识的深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任何高手谈论魏碑书法。五年的魏碑专题学习,为“魏碑艺术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技术准备和理论准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收获。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困难和阻力,这个压力首先来自于魏碑创作,在这之前,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对魏碑的创作进行了尝试,这个尝试有一部分是平时书法的创作经验,但更多的是在“魏碑艺术化”前提下的魏碑创作模式的一次深入挖掘,比如我们在黄龙饭店的三天集训,就是把魏碑的创作要素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剖析和大胆的试验,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些创作经验的积累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笔无形的艺术财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书法创作的观念。
◇
关于魏碑创作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魏碑艺术化运动”背景下的魏碑书法创作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范例,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创作成功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同时,同学们的学习状态的反复和创作意识的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作的前行。如果没有一定数量有影响力的魏碑书法作品,“魏碑艺术化运动”就难以在书法界产生更有力的冲击,这个现象在前段时间的舆论上也有所反映,它说明大部分人对我们的“魏碑艺术化运动”还是不了解,甚至有抵触。当然这很正常。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和讨论,这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室的运作有很大的意义。
◇
关于工作室学习时间的安排问题。在魏碑临摹学习阶段,我们采取的是每周一次的学习制度,学习安排很紧凑,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也非常高,许多同学从很远的地方坐了几个小时的飞机或汽车赶到杭州参加当天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难能可贵,正因为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们的魏碑学习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魏碑创作实践阶段,采取了不定期集中训练的学习制度,这种学习方式在初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产生了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同学被其它事务牵扯而分心的问题,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了创作学习计划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同学提出了对学习制度进行重新安排的要求,这个要求非常重要,同学们可以对具体的学习时间进行一次讨论,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让大家在保证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快乐地安排学习。
◇
关于学员的学习问题。我们工作室的学员来自于全国各地,来自于不同行业,大部分同学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我们工作室的书法训练,而工作室有主题的学习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这种有很强计划性的学习方式也给同学们带来一定压力,同时,也会给工作室的长期运作带来明确的制约。同时,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有一些老的学员因各种个人工作原因退出学习,也会有一些新的学员加入,这些新老交替会对学习的阶段性计划的产生影响,由于每个学员基础的不同的问题,会对我们一个阶段的课题研究带来负面的冲击,比如“魏碑艺术化运动”,如果没有前三年的临摹基础,一个新学员就很难在魏碑书法创作上有较好的作为,但如果我们重抓基础训练,就会影响到老学员的学习进度,这样对大家来说,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讨论是否就两个方面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展开,一种是以魏碑为导向,以上至隶篆下至唐楷为线索展开新内容的学习,这个学习和魏碑有紧密的联系;一种寻找看上去和魏碑书法毫无关联学习内容,如以前我们有一个学习草书的设想。
◇
关于组织运作的问题。这次去观摩几位书法朋友的展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活动的组织有效性,这个组织能力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对于我们的工作室的学习和活动的组织有着借鉴作用。一个活动的成功组织,首先要有一个安排有序的合理流程,同时,还要对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作出充分的预见和判断;其次是操办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合理的分工也是决定一个活动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以此为例,对工作室的下阶段学习,我们是否也要作一个周密的筹划,使这次学习在开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和日后的活动有一个全面的布局。
◆关于分阶段学习目标设定的讨论
同学们就陈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同学一:三年的魏碑临摹训练和两年魏碑书法创作训练使我们对魏碑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确立了学习的信心,大部分同学不会放弃对魏碑艺术化的追求,但我们也认为魏碑的学习和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魏碑的创作也需要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我认为: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作一些调整,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放弃对魏碑的追求,而是对大家综合书法创作能力的又一次追加。
◇
同学二:在这之前,几个同学有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把草书作为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我们还要保证魏碑的学习和创作,建议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每年组织几次以魏碑艺术化为主题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活动,这样既保证了学习的新鲜感又有延续性。新同学的加入使工作室的平稳运作有了保证,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新的学习内容使大家处在同一学习起点,势必影响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了一部分有志者进入到我们这个群体,对我们工作室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就这一点而言,有必要更新我们学习的课题。
◇
同学三: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已经产生的不良的影响,给大家的学习期望和工作安排都带来困惑,因此重新制订我们的学习制度非常有必要,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我们几个同学也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现在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周学习制已不现实,而不定期集训又难以保证学习计划的完成,因此将原来每周学习制改为每月学习制,也就是以每月的某个双休日作为固定的学习时间,而且保证每年不少于十次的学习安排。
◇
同学四:同意将草书作为我们学习的课题,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同一个新起点,有利于课程的同时展开。但我认为魏碑不能放弃,还要在适当的时间组织魏碑活动和学习,也要安排时间把原来的学员组织起来进行魏碑创作。
◇
陈老师:从书法的技法角度来说,魏碑和草书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如果要把草书作为下个阶段我们学习的主题,我们必须充分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工作有许多方面,一是主题的确立,二是课程和课题的展开,三是内容和计划,四是组织和分工,五是宣传和互动。对于这几个方面我们要进行全面考虑,好在我们有魏碑阶段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还有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站与齐总的支持,这些可以使我们在新的学习阶段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
学习规划
经过讨论,大家确定将草书作为下个阶段工作室书法教学的主题,同时也确定每月一次的学习制度,就此,陈老师就草书阶段教学进行的构想与规划作了初步安排,并对教学的组织规则提出了要求。
◇ 主题命名:“草圣追踪”
◇
确立草书作为工作室下一个阶段书法学习的主题,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对草书进行一次体系化的筛理,所以我们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在技法上,是草书学术和艺术的同时展开,是在理论上和技法上对草书进行一次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草圣追踪”不但是一个草书技术学习与训练目标的方向与高度高追求,而且是对草书理论研究目标的高追求,这个命题不但确立了的内容,而且也确立了方向与高度。
◇ 指导思想
在草书学习中强调学习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是以非经验为主导,着重以客观的、历史的、原生态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草书,而不是以现代的、个人化的意识和审美观去看待草书。在草书学中强调学习的体系化,体系化要求就是对草书进行分门别类,分门别类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草书在书法中的地位、草书的发展、草书的书家以及草书的理论的综合认识。有利于我们对草书技法的类型区分,认识草书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从而找到它们内在的规律,使我们的学习更加系统有序。在草书学习中强调艺术创作意识,艺术创作意识来自于艺术家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写字的经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调动各种各样的创作元素为草书创作服务,这时的书法创作只有不同手段的实验开拓而没有固定的底线与限制。
◇ 框架及内容
课题和课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草书,我们肯定不是泛泛而学,而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我们不是用业余的方式来学习,而是以专家研究的方式来学习,这是我们工作室学习的一贯做法,所谓专家式的学习就是学习的每一次课程都有一个课题,每一个课题都有要求的完成方法和达到的学习目标。具体地说,在草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课程都有一个明确的课题,每一个课题还会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每一次训练是针对每个课题来完成,在阶段的目标中,笼统的字写得好坏显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的练习有没有完成课题的学习要求,能不能达到阶段的目标;这些课题不仅仅针对技法,而且应该有很强的学术支撑。有理论依据,有实践过程,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体系分类:在草书的学习中,对课题进行体系化分类是我们学习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实践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草书技法语言体系的分类上,这个分类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书体方面的技法语言体系分类,也就是和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技法语言特点分析和分类;二是在草书系统内部进行技法语言分类,也就是对草书中的章草、小草、大草、狂草的技法语言进行独特的分析和分类。除了上述在宏观方面的分类以外,我们还要在其微观方面进行体系分类,比如说,从速度或时间感的角度进行分类,或者是从书写方式的变化中找出其技法语言,也可以从其的表现的形式和介质(碑刻、墨迹、竹简、木椟、粉壁)上找到草书的技法要素,对于这些草书的表现要素,我们在学习中将要对它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哪些是我们所需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要的。
书家和碑帖:我们的草书学习重点是针对历代草书经典碑帖和书家的研究,我们需要准备的资料应围绕这个前提作准备,比如说: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智永《千字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二王的草书、黄庭坚的草书、徐渭的草书、王铎的草书、傅山的草书等,这些碑帖和书家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要熟练地掌握几种名帖的技法,有几种不同风格的线条功夫,甚至要有从一根孤立的线条中判断它的来历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在草书学习中,我们还会对书写工具和材料进行研究,因为不同材质的工具和材料会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这在业余学习往往被忽视,但在我们的学习中,这是线条技法语言表现的要素之一,用什么材质的毛笔,用什么材质的介质,能够对应表现什么样的线条,也体现了我们学习科学性。除此之外,毛笔的大小或锋毫的长短和软硬都会成为研究的内容,比如,我们观察到用一支大笔写草书线条,往往会出现此一段积墨而另一段渴墨的尴尬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毛病,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具体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术。
◇ 方法和目标
学习方法:我们的学习在方法上把握三个流程:
一是理论分析过程,这个过程有课题研究,有专题讨论,有对比分析;
二是技法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有课堂练习,有范例点评,有效果评估,有课外作业;
三是创作运用过程,这个过程有技术风格的综合运用,有创作意识和作品形式,有工具和材料的综合运用。
学习目标:在草书书法理论方面要提出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草书所特有的,也就是区别于一般书法概念的草书专属的技法概念,当然,我们不是否定一般意义上的书法技法概念,它们仍然是基础,但我们追求的是高端的书法技法语言,所以说:“草圣追踪”不是追寻一般的书法技法的概念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发掘草书专属的技法语言和概念。在草书技法技术方面会有明确的课题目标,在每一个课题下,我们注重教学的科学性,把练习作为解决专题问题,论证课题正确与否的手段;而不是一次盲目的功夫积累。在每一个课题中会有专题内容,也会有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都会成为每个同学技术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
◆
组织和实施
◇
庚辰书会(陈振濂书法工作室)草书阶段教学将组建“草圣追踪”大草精典技法研究班。由陈振濂教授授课主讲。
◇ 学员组成:1、魏碑学习阶段的部分学员,2、庚辰书会历届部分学员,3、新入学的部分学员。
◇
草书阶段教学在吸取魏碑阶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要有进一步提高,在教学组织方面要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对学习整个过程的反映和记录,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成果,同时也要扩大自己的学术积累与视野。因此,我们工作室除了日常的教学外,要有专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对教学活动进行录像、拍照、录音和笔记,每一课程要保留包括影像、录音、图片和文字等课堂实录资料,这项工作由林光进同学负责收集、整理、打印和保存。
二要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同学们完成的作业,这些作业有两类,一类是在课堂中被作为典型范例的作业,这些作业将被统一拍照和保存,这项工作由于钟华同学负责;一类是没有被选作典型范例的每个同学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些作业由每个同学自己拍照和保存,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项工作由每个同学自己负责。
三要加强与网络互动以提高我们学习的规范自制水平,这次学习要改变已往保守低调的作风,在一开始就要通过书法网站来公开我们的学习内容,听取公众的评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自己增加不少压力,但对每个同学来说压力也会成为动力。这项工作由胡利唐同学负责网络对接和上传,林光进同学提供上传资料,具体的做法是:我们以齐总的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络为平台,将每次课后的学习内容在该网站的专版上发布,发布的内容主要为:1、主题,2、讲义(课程内容、学习计划或目标),3、学习范本(字帖),4、课题(每次上课的主题),5、练习作业(针对主题而完成的典型范例,有准确表现主题的作业,也会有失败的作业),6、作业点评(陈老师的点评,同学们的讨论意见)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