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芥薑草堂 2017-09-22



 

(1月16日下午  课堂练习二)

  教授:从字帖中选出几组字形做练习,练习要敢于“写破字”,把注意力放到线条和“形”的关系上,练习完成后,我们对照字帖进行分析和点评。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①

 

    教授:分析作业①(于钟华) “形”的关系,第一组是字帖中“敢当”这个部分,“敢”字左边有结构,因为我们的练习是“写破字”,所以作业中是右边结构开始,这个部分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关系有没有变,字帖中上下关系处在正中,作业也是在正中,这个关系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作业把左边结构去掉以后还是可以把握一个基本的空间关系;第二是“愧畏”这个部分,没有了左边的一竖,这个字好象成了一个独体字,少了一个部件以后,写独体字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也是值得分析的地方。“愧”字少了一个竖笔以后,右边的这个部件就没有了顾忌,所以这个撇画就甩了出去,因为左边没有了,所以要撑住它,为什么要在这个部位撑住它,这个是“形”的观念还是“字”和“书”的观念?这还是“字”的观念,因为到这里学的人都不是初学者,有书法基础的人一定会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万一不周到,在你的习惯和潜意识中就会立即补救,但这个补救实际上改变了“形”的关系。把字写破,主要还要盯着造形走,而不是盯着“字”走,假如左边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这个撇画肯定要早收。所以,作业中还有一个写字的潜意识,这个潜意识在一般写书法的时候是好事,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写“砸了”也不知道,对一般意义上写字来说,这个意识是好的习惯。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狂草书来说,它是不好的习惯,因为,它打乱字帖中原有的“形”的关系。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②

      

      陈教授:作业②(杨剑)的每一个字都很孤立,是草书的字形、楷书的排列。楷书的排列是一个什么的概念?在“字、书、形”中属于“字”,我们今天的练习是要从“字”到“形”。从作业中看得出来,在你的心中还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它就是一个个“字”的观念。当然,这和练习时间不长有关,要慢慢把这种潜意识扭转过来。我们讲的“字、书、形”,“字”是指字体,“书”是对一个字稍稍作一些艺术表达,到“形”时首先要没有“字”的意识,但长期养成的书写习惯不可能没有“字”,在这个练习中,“字”要退到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作业中“张颠”这两个字还没有放开,字帖中,它们表现得很开张,“颠”字的笔画要远远地甩出去,而不是到拘束在“张”下。后面“曾不易”三字的排列的很均匀,均匀就是“字”观念。这个练习,线条说不出来不好,但是不符合我们今天练习的主题,尤其是从“字”、“书”到“形”的过渡没有完成。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③

 

    陈教授:作业③(陈晖)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两个字都没有结构?就搞不清楚基准在哪里。在一组字中,所有的结构都空掉就只剩下了环线,也就是说取的是同一个语言,草书有各种各样的线条交叉、冲撞和避让的语言,这样的作业让人觉得不够丰富。“写破字”从字的中段起笔,这个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由来把笔画省去,就看不出你想做什么。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④

   

     陈教授:作业④(李海宗)的线条,骨力和流畅度都很好。第一行“之”上面少了一个点,“蛇”字下面多了一笔,虽然字形不是很准,但动作基本正确,动作所带出来的手势也基本正确。存在的问题是线条粗细不够,细笔没有写出来,如果以这样的骨力把细笔写出来,作业的效果还要好。“永州”形不是很准,和字帖有距离,字帖中“永”字末笔拉下来后有一组长线条做成一个横结构,这个部分处理得非常好。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⑤

 

    陈教授:作业⑤(林光进)的线条,流畅度和动态都很好,但也有关系问题,比如“吴”字的横走回环部分作业做得不好,这样的回环感觉到线条有点“松”,“吴”字的头没有了以后,下面这个地方的“拐弯”就显得尤其重要;“郡”字在作业中显得夸张,但基本的关系还在,左边这一行线条和“形”的关系做得较好。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⑥

 

     陈教授:作业⑥(洪厚甜)有一个大的改变是笔头开始实了,原来长期养成的书写习惯是太注重笔尖,写得很细腻,但到了写大字就感觉到线条有点“描”、有点“摆”,现在的线条很实,转折也非常好。“作”字的感觉也很好,但有的地方“圆”得还不够,字帖中要比作业“圆”得多,不能把环转写成折角,实际上字帖中都是圆弧。比如“永州”这两个字还是方笔,“形”还有点不准,这两个字每个同学有空做做练习,它给我们的感觉象画。字帖中的“寒”字,这个字的笔画的灵巧程度,如果能把它精准地表达出来,说明你的笔尖在纸上敏感度是一流的。这个作业这个字例选的很好,但在表达中还有几个问题:比如宝盖头的回环做得不够,下面两笔是一轻一重,加上上面的一笔,它的轻重排列应该是最重、次重、轻,这个节奏应该注意一下。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⑦

 

    教授:作业⑦(顾建荣)的线条感觉好了,仔细看和字帖不完全象,但这个没关系,因为写草书时,你不可能每一笔都和它一样,如果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这个练习的问题就不大了。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作业⑧

 

    陈教授:作业⑧(李祖戏)墨色很淡,线条显得没有力气,这可能是墨本身的问题,但成为结果以后,别人就会觉得你的笔力不够。作业有点太草率的感觉,字帖的线条没有这样松散,中间还有粗细的对比关系。上下关系没有错开,都写得很对齐,字帖中环转的时候,上下是不会正中对齐的,这说明平时写字时间不够,对字帖有陌生感。

 

(1月16日下午  课堂练习三)

  教授:以怀素《自叙帖》中的“豁然心胸”为例,每个同学写一次,前面同学在写的时候,后面的同学作观察分析,看看前面同学在临写的时候存在着哪些不足处,自己临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字帖图例①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练习图例①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教授:以张旭《古诗四帖》中“岂若上登天”为例,按第一组的方式做练习,

       字帖图例②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练习图例②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九系列2

           

陈教授评语:

⑴(于钟华)纵横自如,可圈可点

⑵(杨剑)笔致灵动,稍见粗率,是为不足。

⑶(李海宗)近日大有长进,得碑版气息,尚须坚守。

⑷(陈晖)渐入佳境。

⑸(林光进)得张旭苍茫之感,笔头沉实,是为可取。

⑹(李祖戏)超常发挥,尚须多加练习。

⑺(胡利唐)线质甚可取,形欠精确。

 

⑻(洪厚甜)以轻雅作沉重,亦见功力,可取可取。

⑼(顾建荣)笔性甚佳,尚须多习书。

⑽(陈佐)足见性情,转型尚需时日。

陈教授跋言:

乙丑岁尾,与庚辰书会诸生研习草圣。乃出张长史《古诗四帖》“岂若上登天”五字作范,命人书一行研习书法转折姿态,皆有超常发挥,且优于平日所习,乘兴为点评数语,以效前辈吴缶翁课印稿之意也。

陈振濂记于三塘瞻晋居。

 

(1月17日下午  课堂小结)

陈教授:向同学们提问几个问题:第一,课堂练习三的方式,同学在写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压力很大,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是很怕写错?第二,处于紧张状态之下,和平时相比,大家水平的发挥是好还是坏?

于钟华:没有平时写得放松,但写出来的效果要比平时放松的时候好。

郑瑞:这样的练习,看字帖比较仔细,会盯着字帖写,老是怕写错,这样写出来反而更靠近字帖。

顾建荣:写得比较紧张,发挥还是平时好一点,效果也是平时的好。

胡利塘:效果是平时的好,但这个容易记住。

教授:我认为各位同学在平时写字时,“形“肯定要比这个时候准,但要论笔画的转折,线条的夸张没有这个好。也就是说:当你在书写的时候,十几双眼睛在对着你,你最怕的是有很多很重要的动作没有写到,这时你对外形的控制已经顾不过来了,而是想把里面很多的动作写出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的水平不差。所以,要论点画功夫是平时的好,但动作精到的程度是这个练习好。这个作业给我们一个启示:平时大家写字太随意,太轻松,这样的练习让你高度紧张,怕出洋相,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时候字形会写不准,但对你们来说,是怕点画写不准,所以字形往往写错,点画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处理,不希望有明显的疏漏。

 

     从第二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同学的用笔不一样,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些不一样对我们来说差不多都能接受。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字帖,其实我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字帖只告诉我们一种方式,当然它是最经典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写出靠近它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它们没有对错之分,我觉得都能接受。如“登天”中扭动的笔画,顾建荣、洪厚甜和胡利塘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但这些不一样,除了和字帖有距离上远近不同之外,这些表现方式,我觉得差不多都能成立。这个练习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只要掌握了它的用笔的动作特征,其实你是可以发挥的。“登天”这两个字表现方式,如果你学到手,掌握了它的感觉以后,你就可以加入很多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试试看。我在判断作业时,并不只是判断它和字帖写得象不象,而是判断它的意思对不对。

 

    第二组例子中有“上”字,“上”字的起笔非常有特点,字不是顺着走的,而是笔锋顶上去往上翻,也就是说这里不是顺着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注意到这个动作,都能按照字帖给出的信息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说明大家对用笔非常关注。但每一个同学做出来的形都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我们来说不构成问题。如果在创作作品时,也就是在实际运用时,也可以这样写或那样写,用不同的书写动作,用不同的书写速度,它会告诉我们可能有很多的写法,这些写法都能成立。以类似的方法来看“若”字的扭动,这个扭动每个同学都不同,只要它的意思准确,也同样都能成立。和这样一件练习作业的丰富性相比,如果是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时间书写,写的时候,墨色可能不一样,纸张可能不一样,毛笔也可能不一样,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和用同一个基调写的作品相比,哪个更有本事?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已经成名的书法家,即使是高度熟练,如果写的调子都一样,重复的概率很高,对我们来说他的水平就不高。我们认为:动作重复的概率越低,变化越大,他的水平越高。就象前面所说的“上”字的横画,假如一个人可以有十种的写法,我们就会觉得他的水平很高,证明他能变化丰富多彩,也证明他学过无数的经典,每一个经典在他的手下都能用得出来,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变化,一定是一个好的书法家。这样也给同学一个启示:当你掌握了字帖的规则以后,你可以作各种各样的意临,完全可以用它的笔意写出不同的感觉,这是走向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掌握了字帖的规则,你随手写出来的每一笔都有标准版的笔意,但同时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我们学习艺术,严格的时候,要丝丝入扣,一旦掌握了它的原理之后,就要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变化。

 

     我们做把结构、字形打破的练习,让同学把字写破,“看字不是字”,这个练习让人觉得很古怪。实际上它是加深同学们对草书“讹变”认识的一个特殊的方法,比如画素描从画石膏像开始,而不是从画真人开始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石膏的体面要比真人清晰,石膏像是纯白而没有真人的肤色变化,在光线下体积感和明暗表达很清楚,虽然画家不以画石膏作为艺术成就,但学习还是要从画石膏开始;比如画人体要学解剖,要对人的肌肉和骨骼的走向和构成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样的道理,画家也不会把肌肉和骨骼作为艺术表现。这些例子,其实它和今天我们通过“写破字”来研究字的造形和关系是一个道理。

 

     我们所理解的“看字不是字”相当于学西洋画的画石膏、学解剖的道理。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和书法从来就没有深入下去,我们的写字都是先从“写”开始,是从“字”开始,对于字里面的深层次的内容不用关心,所以,书法过去是从结果开始起步。

 

     今天的“写破字”的草书练习,我们运用了类似西洋画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在重视科学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训练造型能力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方法也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内在的东西,许多内容靠现象本身挖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一个辅助手段(写破字)挖掘出来。对西洋画来说,它的基础来源于石膏和解剖,从书法角度来说,书法的石膏和解剖就是线、线和线之间的关系,而且是摆脱了字形的线、线和线的关系,这个摆脱是指认识上的摆脱,摆脱的意思是让你不用文化习惯来看字形,而是用完全空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字形。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我在美院时,曾给留学生上过书法课,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欧州来的学生临帖都很准,每一笔都写得很象,而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的学生,这些从小受到汉字教育的学生,通常都临不准,对此我最初觉得奇怪,为什么在汉字圈中长大的学生,怎么会临帖反而临不准?分析其中原因,是他们在看书法的时候,脑子里先有一个字、一个汉字的概念,他们知道端正汉字是怎么写,而在各种书体中找到一个特点,又按习惯把它改一改,也就是说:他们的临帖始终是在改造汉字;而对于欧州的留学生来说,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他看到都是线条,都是结构,所以他学得很专注,临帖的能力反而强于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字不是字“。他们是在用画石膏像的方式和人体解剖的方式学书法,事实上这个方法很有效。

 

任何的纷繁的外象下一定有它的内在核心,内在核心就是一种规律和一种关系,当你在被纷繁的外象所迷惑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抛开外象直指本性,这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特殊要求大家在训练时“写破字”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