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年7月3日-4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 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林光进、李祖戏、郑瑞、陈晖、叶素、陈佐、杨剑、沈赐恩、
------------------------------------------------------------------------- (7月3日下午作业点评) 陈教授:让大家做这个作业的目的是找变速,要找到字帖中是怎么样去变速的,但从作业完成的情况来看,大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但变化的质量不高,每张作业都有一些地方做的比较好,但都做的特别好的作业还没有,当然也有可能是对这样的练习还不适应,心里有点紧张;另一个目的是改变个人的书写习惯,这个目的基本上达到,平时有些同学自己临写的时候,个人的习惯很强,一动笔就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东西要收敛起来,会亦步亦趋学着别人,这样个人的习惯就少了很多,要记住,个人习惯越固定,新的东西越难进入,所以,抛弃个人书写习惯是学习进步的根本保证。 这个练习要抓住字帖范例中有几个关键点:1、范例中(1)-(2)这一段环绕的线条,线条既有方向的变化,也有粗细的变化,这个里面的速度的快慢是一根线条中的速度变化,所以,在行笔时要特别注意速度感。2,范例(2)-(3)、(4)-(5)的线段都是弹出去的线条,弹出去的线条一般来说速度都是快的。2、范例(7)-(8)、(8)-(9)的线段,起笔都有一个“顿”的动作,如果有动作意味着笔就要慢下来,这里也是一个速度变化的点。4、范例(8)-(9)线段是看似拖出来的线条,而(9)-(10)线段是弹出来的线条,拖出来的线条和弹出来的线条相比,弹出来的线条速度肯定要快。
从字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速度和动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动作越简单,速度越快,动作越复杂,速度就要慢下来,速度的快慢变化就是要求同学们对草书线条不要简单化,简单化就是你的书写习惯起作用,因为这还是把书法的书写的观念,而不是把书法当作艺术表现的观念。如果把书法当作艺术来表现,尤其是草书,它就要有一个动作和速度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线条才有生命感。
(7月3日下午 陈教授:三轮练习做下来,同学们谈谈对变速这一概念有什么样的理解,对练习有什么体会。 杨剑:陈老师今天提出来的变速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容易理解,它应该是在我们在书写过程中,行笔有快有慢,但在实际练习中还是有难度,写的时候,有速度的概念但针对性不强,就是说看到某一根线条,它的动作到底是快还是慢判断不出来,这可能是原来的临帖只强调效果,对过程不重视习惯还没有改变的原因。 顾建荣:理解没有问题,但到了写的时候往往不注意,变速做的不够,节奏感不明显,生命感不强。 叶素:先描线然后作变速练习,它个练习的效果很好,平时看字帖临写,往往还是原来的书写习惯,变速写不出来,这个练习做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这个意识开始有了。 陈晖:没想到熟练在这个练习中成为毛病,以前陈老师也对这个进行了批评,这段时间也刻意进行改变,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书写习惯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开始有点感觉了。 郑瑞:主要问题是看不出来字帖中的变速,所以表现不出来,写出来的线条还是匀速,说明平时临摹还够,对字帖还不熟悉。 申伟:写出来的线条速度还是均匀,我认为是对经典字帖理解不够,还没有深入下去,以后学习的重点在认识字帖,从字帖中找到速度变化。 朱健:对字帖中的线条分不清快慢,最大的问题是写的时候笔慢不下来。 于钟华:从律动概念发展到变速是我们草书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在之前陈老师提出的十几个主题都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对书法构成进行分析,而今天的变速则是体验性或时间性,是用时间把结构生发出来,表现书法生命世界的存在,如果书法不是用时间推出来,那就是摆出来的。 林光进:陈老师在对律动的解读中提到律动是人动、心动、手动,正因为有了这些才感觉到书法的生命感,这是其他以线条作为表现的造型无法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今天又从律动深入到速度感,其实是要求我们在书写的时间要用心、用思想去对待线条。在对草书线条的表现中,我们要让线条的行进过程可控,让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纵横驰骋,只有做到这样,这个速度的变化就很容易的表现出来。 陈教授:今天的练习是一种体验训练法,在书法学习一般没有人这样做,但在我们这里,这个练习以前做过,这个练习在平时临帖中大家体会不到它真正作用,只有在以后的创作才能体会出来。一般来说做图形分析是大美术的做法,而对书法的分析,我们侧重过程,这是视觉艺术中所没有,而恰恰是这一点,我们认为书法是高于一般视觉的视觉艺术,没有哪一种视觉艺术它的表现过程也具有如此美妙的艺术性。对书写过程的追究,速度是它的第一切入点,而草书对速度的要求最具敏感性。这个练习我们还刚刚开始,整个过程我们先从简单变速到复杂变速,最后建立一个速度型的草书艺术概念。
(7月4日上午 陈教授:大家现在一个较大的困惑是变速很难计量,我们看到的都是最终的结果,从这些最终生成的墨迹中,很难区别你是否有意,因此,我们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要把速度变化写出来,如果没有把速度的变化写出来,就会回到原来的书写的习惯,这个练习就没有意义。所以,在接下去的一轮练习中,我们要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做这个练习,这个练习要求无论用任何方式也要把速度做出来,哪怕是很生硬的表现出来。当然,做一个极端,这是一个临时的办法,这个办法旨在改变每一个同学的原来的书写习惯,从而找到一个表现速度的有效办法。 这个练习先要建立一个认识,我们任何一次练习都要以形准作为前提,书写的准确性是第一位,但在练习中我们强调速度,不是把它和准确性对立起来,而是把速度作为把握形准的催化剂,通过对速度的把握更能抓住字型结构的精神所在。这个练习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写字,而是写艺术造型,因此,速度介入就是艺术的介入,变速是强化造型结构的艺术性。作为书写常态来说,形的准确性排在第一位,而特定的需要是变速;而这次练习是一个异态的书写练习,这种非常态的练习的检验标准是把练习的主题放在第一位,也就是速度第一,形准第二。对于作业做的好与不好,我首先看你的速度变化有没有写出来,哪怕你写的很古怪、很生硬都可以接受,至于形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是追究重点。 这个练习是感觉的一个转换,第一转换是从平面的感觉到立体感觉,第二个转换是从静止感觉到运动感觉,速度快慢是运动的一个主要要素,而且它是一个艺术的训练而不是实用书写的训练,这就是体验训练法。
(7月4日上午课堂练习四) 陈教授:这一轮练习还是以单钩的造型作为例子,要求同学们用很夸张的方法表现出线条的速度,要能让我看的出线条速度快慢感觉。 作业图例四
陈教授:作业(1)基本上符合要求,能看出线条的变速,比如在线条中加入一些动作,就能使行笔的速度慢下来,还有一根粗的线条中突然拉出一根细的线条,这样的速度快慢就有对比;还有在线条的中段或其它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意外的动作,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衅衄中的贼毫,它也会影响到你的行笔速度。这此因素追加进去以后,这个作业变速的质量就高了。 作业(2)完成的也很好,线条的速度感出来了,长线条的连带环绕有快有慢,线的质感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很流畅,有的很迟滞,所以这个作业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作业(4)做的还不够,和前面一些作业相比,夸张的不明显,虽然也有一点看似变速的线条,但和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作业要求是变速放在第一位,你可以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变速的目的,但看似这个手段不够多。 作业(5)虽然做的还不够,但和以前的作业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作业中开始有一些粗糙的线条,以前的线条都很光滑,现在有了对比,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手上开始有动作了,可以慢的下来了,这个状态需要保持下去,这样就可以改变原来的书写习惯。 作业(6)夸张的手法不多,这说明积累的还不够或者是没有把以前学习的技法运用出来,以前我们学过的如停顿、表情、衅衄等概念都是针对线条的变化,只不是这些变化是以线条的效果作为依据,而现在我们追究的是这些效果背后的书写过程,所以,以前学习的内容要在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回顾,而且把它用出来,这个方法针对我们每一个同学,有的同学来的比较迟,有时间要把前面的课程补一下,让自己的草书学习完整起来。 作业(7),前几次课对杨剑的作业的批评是自我书写习惯太强,写出来的效果和字帖偏离太远,这个作业和字帖近了一些,但离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线条的粗细有变化,但速度还是一样,笔头还放不开,要大胆在线条中做动作,有了动作才能让笔慢的下来,速度才有变化。 作业(8)流畅度没有问题,但和前面作业相比不大符合这次作业的要求,有几个地方做比较好,但变速感觉还是不够强。 作业(9)还是以自己的习惯在书写,线条基本上是匀速的,平时练习的时间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陈教授:如果把练习分为常态书写和异态书写,现在我们在做的练习就是一个异态书写,不但是这个练习,包括以前的练习在内,如果有主题的练习,都是异态的书写,这是相对于平时一般的书法练习而言的。常态的学习是大家一贯的书写方式,是指怎么样写的顺手、怎么样写的方便怎么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书写,而异态的书写刚好与常态书写相反,是怎么样别扭怎么写,这个写法和常态的书写是矛盾的,因为,带有主题的练习首先要求你在书写的时候要有想法,要把我们需要的东西追加进去,这样的线条就不能一划而过,它必定要在其中用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因为这样,这个线条才有生命感觉存在。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而是我们所临习的经典法帖中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常态的书写中又往往被大家忽视。今天的速度练习不仅仅是行笔快慢的问题,它包含着很多我们前面所讲的许多主题的内容,也就是说,它是前面学习的累加,如果要把练习作业做好,你就要有前面主题内容作为基础,而且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出来。这个作业,有的同学做的很好,要长期保持了这个状态,有的同学有这个基础,但这次作业做的不是很好,还有的半路进来的同学没有前面的基础,做起来还有一些困难,我希望在这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追上前面的同学,保证明年能够做出一个草书创作的成果。
|
|
来自: 芥薑草堂 >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