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腔)淋巴管瘤

 腹部医学影像 2020-11-27

患者男性,28岁,因“B超发现腹腔肿块半年余”入院。

病理报告:(腹腔)淋巴管瘤。

术中所见:肿块位于结肠肝曲位置,十二指肠之前,下极位于胰腺前方,呈囊性水样结构,与周围组织疏松粘连。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源性良性病变,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淋巴畸形,而不是真正的肿瘤。它可能起源于出生前或炎症、外伤、手术及放疗等损伤后发生,以婴幼儿多见。它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包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但发生在腹部较罕见。淋巴管瘤通常很大,具有跨区域生长的趋势,形态不规则。病灶呈单房或多房性,以多房常见。

CT平扫时淋巴管瘤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多囊状低密度肿物, 密度均匀,淋巴管瘤可以出血, 导致肿瘤内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肿物多为浸润性生长或随周围结构塑形, 可伸入血管、气管或肌肉之间, 多数边缘欠清楚; 肿块内可见囊壁或分隔, 增强扫描肿物之内容无强化, 囊壁可以有轻度强化, 这是其特征性表现. 

CT能提供病变所在部位以及与邻近组织的相互关系、病灶大小、内容物的性质等相关信息。该病的最终诊断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如果影像学上发现病灶巨大,相对于如此巨大的病灶,临床症状轻微或病史短暂,临床上出现“症征不符”,超声见蜂窝状的暗区或粗大的管状结构,网格状回声, CT表现为低张力无定型肿块,边界清楚、锐利,周围无索条影,可包绕部分肠管,强化不明显时应考虑本病。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WHO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本病多发生于椎管内、颅内和纵隔,发生于后腹膜的实为罕见。CT平扫常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性包块,囊肿呈球形、椭圆形或袋状,包膜常厚薄不均,可有明显的钙化灶或乳头样隆起,囊内表现为水样密度或少许高密度影,考虑为囊内出血,增强后包膜可呈不均匀强化,由于囊肿本身的特性和囊内的乏血管性,囊内无强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