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两课】《亚健康调理师》(四十三)——十二经脉腧穴详情

 秦岭之尖 2017-09-23

------- 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胫骨后上行,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隔上行,夹咽部(食道)两旁,联系舌根,散布舌下(图2-7)。



胃部支脉,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膜,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还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面色萎黄、消瘦、身材矮小、早衰、额角脱发、疲乏无力、健忘、肌肉萎缩、行动迟缓等,脾胃湿困导致的水肿虚胖、眼睑肿胀下垂等,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舌强语涩、足踝小腿肿胀等。

1.隐白(Yin bai)

    定位: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7)。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还可治疗与血虚有关的损容性疾病。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出为“井”。

2.大都(Da du)

    定位:拇趾内趾,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溜为“荥”。

3.太白(Tai bai)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腹胀,胃痛,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Gong sun)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还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肥胖等。

    附注: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5.商丘(Shang qiu)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图2-7)。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行为“经”。

6.三阴交(San yin jiao)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7)。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附注: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孕妇禁针。

    7.漏谷(Lou gu)

    定位:三阴交上3寸(图2-7)。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8.地机(Di ji)

    定位:阴陵泉穴下3寸(图2-7)。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附注:足太阴脾经郄穴。

     9.阴陵泉(Yin ling quan)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图2-7)。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入为“合”。

    10.血海(Xue hai)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图2-7)。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11.大横(Da heng)

    定位:脐中旁开2寸(图2-7)。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2.腹结(Fu jie)

    定位:大横穴下1.3寸(图2-7)。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13.食窦(Shi dou)

    定位:第5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满,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4.天溪(Tian xi)

    定位:第4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15.胸乡(Xiong xiang)

    定位:第3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痛。

    16.周荣(Zhou rong)

    定位:第2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逆。

17.大包(Da bao)

    定位: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附注:脾之大络。


(五)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向下通过横隔,联络小肠(图2-8)。


    “心系”向上的支脉,其支脉从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系分出,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支脉,其直行的经脉从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内侧)到达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证。还可用与治疗与失眠、精神紧张及情绪有关的黄褐斑、白癜风、斑秃、脱发、白发等,心气不足导致的精神不振、疲劳乏力、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无光泽、失语、自汗等,心血瘀阻导致的两颧暗红,唇色紫暗,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等。还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上肢拘挛不举等。

  1. 极泉(Ji quan)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图2-8)。

    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

2.少海(Shao hai)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图2-8)。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项痛,腋胁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入为“合”。

3.通里(Tong li)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图2-8)。

    主治:心悸,舌强不语,腕臂痛,失音。

    附注:手少阴心经络穴。

4.阴郄(Yin xi)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图2-8)。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失音。

    附注:手少阴心经郄穴。

5.神门(Shen men)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图2-8)。

    主治:心痛,惊悸,心烦,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6.少府(Shao fu)

    定位: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图2-8)。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溜为“荥”。

7.少冲(Shao chong)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2-8)。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出为“井”。

热烈祝贺君竹丽人品牌2015年11月19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杨倩老师上市时接受央视采访】

君竹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盖闻业分百类,以医者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钦,舍此孰可论君子乎?

予之谓君子也,仁义之行,山河动容,信德之言,气贯九重;修心如镜,日月齐晖,来自巴国多险岳,汉水贯长虹,中有一杰,人中凤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学医,四十载求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竹于胸;《千金方》《伤寒病论》如数家珍;著《现代经络美容》,挥毫《和谐中国》,《科技复兴》《中国学者》箸学;拜师于红墙,施人于众生,办学于蓉城,举世瞠目;养性如竹,丽人天下,义无愧于名,其仁德久荡与心胸,故以君竹丽人名市者,岂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医界,春秋鼎盛,群雄奋跃;紧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悦,赫赫正途,昂昂伟业,展奇材之未晚,凭英胄之一绝,择其善,从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龙,右白虎,催堂堂之鼓乐,夫堂者,阵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谋也;管理者,将军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芸芸乎久疾皆除。

招招术妙,款款情殷,欢呼之声自巴山而雷动,倾慕之客从华夏而星奔,听慷慨之言,观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时君竹之旌,内则可率士气,外则可壮丹田,上则可泣日月,下则可御鬼神,又岂是一针灸之诚耳,座君竹府,颂君子文;喝君竹酒,践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复何他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