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叶雨林秀 2018-10-09

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走向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过核骨后

3.上内踝前廉

4.上踹内

5.循胫骨后

6.交出厥阴之前

7.上膝股内前廉

8.入腹

9.属脾络胃

10.上膈

11.挟咽

12.连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14.注心中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概要

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走向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下膈,络小肠

3.其支者,从心系

4.上挟咽

5.系目系

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7.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9.抵掌后锐骨之端

10.入掌内后廉

11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概要

心经起于心,分为三条支脉。第一支脉走至小肠,第二支脉沿着喉咙走至眼部,第三支脉从臂下分出,并沿着上臂、手肘及前臂,通过手腕及手掌内侧,直至小手指尖内侧,与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

心经失常引致心区部位的疼痛(心前区或胸胁部位)。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若失去充足的滋养,可能会出现咽干、口渴的现象,此外上臂内侧痛及手心发热等症状都可能显示心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心脏、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走向

1.起于小指之端

2.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3.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4.上循臑外后廉

5.出肩解

6.绕肩胛

7.交肩上

8.入缺盆

9.络心

10.循咽

11.下膈

12.抵胃

13.属小肠

14.其支者,从缺盆

15.循颈

16.上颊

17.至目锐眦

18.却入耳中

19.其支者,别颊上崸

20.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概要

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通过手掌和手腕,沿着前臂外后侧上行,直至肩后及背脊骨最高处(颈项底部)。从此处分出一支脉进入体内,经过心及胃,直达小肠,与小肠相接。另一支脉则在体外循行于颈及颊之间,直达眼外角,再入耳,面颊部一短支脉进入眼内角,与膀胱经相连。

主要病候

小肠经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循经部位的毛病,例如颊肿、咽喉肿痛、耳聋、目黄。此外肩及臂外侧痛亦显示小肠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脏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愈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