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管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万宝全书 2017-09-23

血管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血管外科疾病种类繁多,但是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狭窄、闭塞、扩张、破裂以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临床表现各有异同,现将常见的症状、体征归纳如下。

(一)疼痛

是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间歇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两类。

1.间歇性疼痛 与下列三种原因有关:

(1)肢体活动:在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因此又称为“间歇性跛行”。疼痛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沉重、乏力、胀痛、钝痛、痉挛痛或锐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形成称为跛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跛行时间和距离越短,提示血管阻塞的程度越严重。

(2)肢体体位:肢体所处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相反,静脉病变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

(3)温度变化: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之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再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病变,在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rest pain)。

1)动脉型静息痛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闭塞,都可因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急性病变,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入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求减轻症状。

(2)静脉性静息痛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肢体远侧因严重淤血而有持续性胀痛。其特点是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抬高患肢可有一定程度减轻。

(3)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动脉、静脉货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由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疼痛,不仅为持续性,并常伴有间歇性剧痛及感觉异常。

(二)肿胀

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肢体肿胀。

1.静脉性肿胀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下肢静脉处于高压状态,其特点是肿胀呈凹陷性,以足踝部最明显,除浅静脉曲张外,常有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动静脉瘘也会造成静脉高压而引起肢体肿胀,但范围比较局限,程度较轻,局部温度升高,伴有震颤及血管杂音等症状。

2.淋巴性肿胀淋巴管阻塞时,富有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形成肢体肿胀。肿胀一般硬实,多起自足趾,皮肤增厚且粗糙,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

(三)感觉异常

主要有肢体沉重、浅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等表现。

1.沉重行走不久,肢体出现沉重、疲倦,休息片刻可消失,提示早期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病变时,常于久站、久走后出现倦怠,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

2.异样感觉动脉缺血影响神经干时,可有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等异样感觉。小动脉栓塞时,麻木可以成为主要症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肿胀时间较久者,皮肤感觉往往减退。

3.感觉丧失严重的动脉缺血病变,如急性动脉阻塞时,可以出现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果病情进展,深感觉随之消失,常伴有足(腕)下垂及主动活动障碍。

(四)皮肤温度改变

皮肤温度与通过肢体的血流量相关,动脉阻塞性病变时,血流量减少,皮温降低;静脉阻塞性病变时,由于血液淤积,皮温高于正常;动静脉瘘时,局部血流量增多,皮温明显升高。皮肤温度的改变除病人能自我察觉外,可做皮肤测温检查。用指背比较肢体两侧对称部位,可以感觉出皮温的差别,或在同一肢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查出皮温改变的平面。

(五)色泽改变

皮肤色泽能反应肢体的循环状况。

1.正常和异常色泽正常皮肤温暖,呈淡红色。皮色呈苍白色或发绀,伴有皮温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淤血的征象。

2.指压色泽改变如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后骤然放开,正常者受压时因血液排入周围和深部组织而呈苍白色,放开1~2秒钟即复原。有动脉血流减少或静脉回流障碍疾病时,复原时间延缓。在发绀区,如果指压后不出现暂时的苍白色,提示局部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3.运动性色泽改变静息时正常,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苍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这是由于原已减少的皮肤血供选择性分流入运动的肌肉造成。

4.体位色泽改变又称Buerger试验:先抬高下肢70°~80°,或高举上肢过头,持续60秒,正常者趾(指)、跖(掌)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如呈苍白色或蜡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将下肢垂于床沿或上肢下垂与身旁,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如恢复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肢体持续下垂,正常人至多只有轻度潮红,凡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提示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性疾病。

(六)形态改变

动脉和静脉都可以出现扩张或狭窄性形态改变,并引起临床症状。

1.动脉形态改变可有下列三方面征象: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改变;②杂音:动脉管腔狭窄或局限性扩张,或者在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交通,血液流速骤然改变,可在体表位置听到杂音,扪及震颤;③形态和质地:正常动脉富于弹性,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性病变后,扪触动脉时,可以发现呈屈曲状、增硬和结节等变化。

2.静脉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肢体出现浅静脉曲张时,往往是静脉瓣破坏或回流障碍。如果曲张原因为动静脉瘘,常常伴有皮肤温度升高,伴有杂音及震颤。曲张静脉炎症后,可在局部出现硬结,并与皮肤粘连。

(七)肿块

由血管病变引起的肿块,可以分为搏动性和无搏动性两类。

1.搏动性肿块 单个、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的膨胀性搏动性肿块,提示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可以伴有震颤和血管杂音。肿块边界不清楚,或范围较大,可能为蔓状血管瘤。与动脉走行一致,范围较大的管状搏动性肿块,多由动脉扭曲所致,最常见于颈动脉。

2.无搏动性肿块浅表静脉的局限扩张,透过皮肤可见蓝色肿块,常见于颈外静脉、肢体浅静脉及浅表的海绵状血管瘤。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及颈内静脉扩张,肿块部位深,边界不清。静脉性肿块具有质地柔软、压迫后可缩小的特点。淋巴管瘤呈囊性,色白透亮。

(八)营养性改变

主要有皮肤营养障碍性变化、溃疡或坏疽、增生性改变三类。

1.皮肤营养障碍性变化由动脉缺血引起的营养障碍性变化表现为皮肤松弛,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形发脆。较长时间的慢性动脉缺血,可引起肌萎缩。静脉淤血性改变好发于小腿足靴区,表现为皮肤光薄,色素沉着,伴有皮炎湿疹。淋巴回流障碍时,皮肤和皮下组织纤维化,汗腺、皮脂腺均遭破坏,皮肤干燥、粗糙,出现疣状增生物。

2.溃疡(ulcer)或坏疽(gangrene 动脉缺血或静脉淤血都可以并发溃疡。动脉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趾(指)端或足跟。溃疡边缘常呈锯齿状,底为灰白色肉芽组织,挤压时不易出血。由于溃疡底部及其周围神经纤维缺血,因而有剧烈疼痛。静脉性溃疡好发于足靴区,即小腿下1/3,尤以内侧多见。初期溃疡浅,类圆形,以后可以较大而且不规则。底部常被湿润的肉芽组织覆盖,易出血,周围有皮炎、水肿和色素沉着等,愈合缓慢且易复发。肢体出现坏疽性病灶,提示动脉供血已不能满足静息时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至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初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可转变为湿性坏疽。

3.增生性改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的病人,肢体出现增长、软组织肥厚的改变,并伴有骨骼增长肥大。

本文内容为“贝奥泰创面解决方案”公众平台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