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郑培杰7c3eshez 2017-09-24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一首《商颂-玄鸟》,将我们拉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时空,在那个曾被质疑不存在的年代,有首领成汤开启殷商六百年天下,有商王武丁修政行德,浩浩荡荡历经数百年,直到帝辛的一把火烧掉了先祖的基业,殷商灭亡,成周崛起。

那个时候,礼未崩、乐未坏,周朝的掌权者尚不像后世君主,非要让前朝君王死于非命,他们给了殷商后裔一条生路。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周成王命微子启承继殷祀,建立宋国。中原还是那片中原,可征伐四方的君主却另换了他人,从此,殷商遗民的老老少少在周天子的统治下,代代相传。

历史的年轮不断向前演变,终于,周天子的话也弱得像洛阳的风,再也不好使了。中原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相信,那时候的齐桓公一定是各国国君心里艳羡的对象,这里面,是不是也包括宋国,那个爵位最高的殷商后嗣之国?

宋桓公三十一年的那个春天,父亲去世,太子兹甫继承君位,宋襄公开始登上春秋乱世的舞台。

还未来得及将父亲下葬,齐桓公的葵丘之盟就开始了,宋襄公怀揣着复兴殷商的梦想,兴冲冲赶去赴会。应该说,这次会盟的规模是盛大的,它给初登大位的宋襄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有那么一瞬,他将如日中天的齐桓公自动脑补成自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这样威风八面。

说干就干,他很快就让这种幻想变成了现实。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去世,四年之后,他就等到了这个机会。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抛开之前的小国会盟不谈,这一次的鹿上之盟主要成员,分别是齐国、楚国、宋国,阵容虽然比不上“葵丘之盟”,但宋襄公也自认为,算是开了个好头,虽然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向楚国当时的君主楚成王请求,让依附于楚国的那些小国,奉自己为盟主,这本是个不太妥当的要求,可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答应了,宋襄公表示欣慰,他觉得自己对殷商先祖们,总算是有个交代了。

然而,楚成王并不是个赤诚君子,他继承了他爷爷的无赖特质,表面上应允,暗地里却谋划着攻宋。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是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就向其进谏:“小国争盟,祸也。”

但是,一心要为宋国挣得贵族体面的宋襄公,并未听进去。

秋天,诸侯们又在孟地和宋襄公会见,在这次会盟里,楚成王俘虏了宋襄公,继而伐宋。冬天,又在毫地释放了他。

如此折腾,宋襄公岂能咽下这口气,他想向楚国报复,却因为国力不够,转而攻向亲楚的郑国。宋郑一开战,楚国立即出兵讨伐宋国以救郑。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宋襄公没有退缩,他打算直接和楚成王一战。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大司马固的劝阻,他说了一句让所有殷商余民包括宋襄公都心酸的话: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聪明的大司马固看出了宋襄公的执着,只是斗转星移,天命早已不再护佑殷商王族,“复兴”二字,又从何谈起?

宋襄公明知如此,却不肯放弃,也许身为继承人的他,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无奈。他仍然决定,面对强敌,背水一战。

这就是春秋史上的“宋楚泓之战”。

冬季十一月,宋襄公与楚人对峙于泓水边。这边的宋军已经排列整齐,而楚军却还未全部渡过河。因为敌众我寡,所以大司马就提议趁楚军人数不齐的时候,击败他们。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兵者,诡道也”,大司马的建议灵活机动,本来是极好的,但是被宋襄公断然否定。这次机会,就白白浪费了。紧接着,楚军虽全部过了河,但阵势还未列好,大司马再次进言趁势攻打他们,仍然被宋襄公拒绝了。

那么,他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出手呢?最终,等到楚军全部过了河,完全摆开了作战阵势后才进攻,然而,这个时候军力悬殊的两国,胜败就已注定。

宋军被打得大败,连宋襄公的大腿都受了伤。不可否认,这次的失败,宋襄公要负主要责任,面对国人的埋怨,他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君子不乘人之危,寡人虽然是殷商王族的后裔,也绝对不会攻击尚未摆开阵势的敌人。”

原来,事情的根源,还是在于宋襄公根深蒂固的贵族精神,或许面对强敌,他并不是单纯的仁义,而只是想尊重规则,说白了,也就是为殷商保留最后一点尊严和骄傲。

重新解读宋襄公:殷商最后的贵族

但是,世界早已变了模样,宋襄公也不是治国天才,他在为政举措上的过于用力,反而导致了最终的败局。

十四年夏,宋襄公因泓之战落下的伤病恶化,霸业未成而遗憾离世。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