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嗜寐症辩证

 清茶清清 2017-09-25


嗜寐,亦称嗜睡、多寐。是指因阳气不足或脾虚湿盛所引起的以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为特点的一种影响心神而导致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嗜寐的临床表现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系阳虚阴盛所致。后世如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则怠惰嗜卧。”《丹溪心法》认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杂病源流犀烛》专论不寐的源流,认为:“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血证论》认为:“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不仅论述了嗜寐的临床表现,亦述清了嗜寐以脾虚湿盛,脾肾两虚,阳气不振为其病机之实质。

二、病因病机 嗜寐的病因病机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多因脾气不足,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阳气不振。由于思虑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无权,化源不足,而致气血亏虚,不能充养脑海与心神,全身虚弱,精神不振亦多成嗜寐。正如《古今医统·卷二十三·倦怠嗜卧门》:“脾胃一虚,则谷气不足,脾胃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亦可因脾胃虚弱,痰湿内困,中阳不振,痰湿悉为阴邪,痰湿上蒙清窍而致嗜寐。继可因脾胃虚弱,化生痰浊,痰浊困脾(胃),清阳不升,蒙蔽清窍导致嗜寐。以上所述均和脾脏息息相关,先因脾虚、气虚,然后再化生痰湿、痰浊,继而困扰心神,蒙蔽清窍形成嗜寐。还可因湿浊困遏,多因久居卑湿之地,或长时涉水冒雨而感受湿邪,以致湿邪束表,阳气不宣;或因过食生冷肥甘之品,饮酒无度,以致损伤脾胃,脾虚湿从内生。内湿外湿合邪,使脾阳受困。由于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弥散于肌肤肌肉之间,阳气痹阻,脾阳不升,久留于阴,脑神不振,则为多寐。病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无权,使水谷不化而痰湿内生。痰湿壅滞,阳气不振,清阳不升,使嗜寐加重。 另外,病后或高年之人因心血耗伤,心气虚衰,脾肾阳衰;或年老久病,肾气衰惫,脾阳不振,肾阳虚弱,亦可导致倦怠嗜寐。

三、辨证论治 嗜寐可主要从三方面辨治:①脾虚:由于中气不足,脾弱运迟,故食后困倦多寐,一般舌与脉均无明显异常。治宜益气健脾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麦芽、神曲、山楂之类。②痰湿: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痰湿多寐,舌苔多厚腻,脉象濡缓或滑数,方以太无神术散为主,可加茯苓、土炒白术以健脾化湿;焦谷、麦芽苏胃助消;佩兰叶、鲜荷叶芳香化湿,升清降浊。③湿盛:多发于雨湿之季,或见于体质丰腴之人,胸闷纳少,身重嗜眠,舌苔白腻,脉多濡缓,属痰湿内困,脾阳不振所致。治宜燥湿健脾,用平胃散为主方,可加藿香、佩兰、薏苡仁以芳香化湿;痰多的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病后或年高之人,神疲食少,懒言易汗,畏寒肢冷,脉弱而嗜卧者,多属阳气虚弱,治宜温阳益气。若中阳不足的用理中汤,气虚下陷的用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衰的用金匮肾气丸,肾精亏虚的用左归饮,等等。

四、临床分型

(一)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不充1.临床症状:倦怠嗜寐,形体虚胖,面色嫩白或萎黄,身疲肢乏,饭后尤甚,纳少便溏,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2.病机分析:脾虚气弱,运化无权,脾气不足,清阳不升,脑神不振,则神倦肢怠,饭后尤甚;脾气不足,生化乏源,气血不充,则形体虚胖,面色嫩白;脾失健运,则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象虚弱,皆为脾气虚弱,气血不充之象。 3.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补中气,充养气血。 4.选方用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0g,炒山药30g,白扁豆12g,莲子肉10g,炒薏苡仁15g,桔梗6g,炙甘草8g。 方中以四君加山药、扁豆、莲肉补脾益气,砂仁和胃理气,薏苡仁理脾渗湿,桔梗载药上行。从功效来说,较四君原方更能泛应曲当,而且药性中和,无寒热偏盛之弊,功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对于脾胃虚弱诸疾疗效明显。 生黄芪24g,人参10g,炒白术15g,当归10g,橘皮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6g。 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药,参、草补中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均为佐药。更用升举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

5.典型病例: 病例一: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不充致嗜寐案 朱某,男,25岁,学生,2008年12月8日初诊。 初诊:嗜寐2年伴身疲肢倦。患者平素容易腹泻,近2年困倦嗜寐,餐后加重,语言较少,纳食偏少,大便溏薄,曾多处就诊,效果均不明显,并且嗜寐症状逐渐加重。由父亲带领来我院诊治。刻诊:形体虚胖,面色嫩白,嗜寐,身疲肢倦,饭后尤甚,特别是一个人独坐或无事时即不由自主地睡着,语言较少,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中医诊断:嗜寐症。证属: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不充。治法:健脾益气,升补中气,充养气血。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8g,茯苓15g,炒白术15g,白扁豆12g(捣),陈皮10g,莲子肉10g,炒山药30g,砂仁6g(后入),炒薏苡仁15g,桔梗6g,生黄芪24g,当归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8g,节菖蒲10g(后入)。21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30日二诊:嗜寐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纳食增加,大便微成形。继以初诊方去生黄芪、当归、升麻、柴胡,再服3周,诸症消失,痊愈。 【按语】患者虽然年龄较小,但平素形体虚胖,面色嫩白,容易腹泻,说明素有脾气虚弱,中气不足;经常嗜寐,身疲肢倦,饭后尤甚,语言较少,纳少便溏,说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化源不足,以致气血亏虚,不能充养心脑。正像《古今医统》所述“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嗜卧也”,本案的病因病机当属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不充。故治疗原则宜健脾益气,升补中气,充养气血。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加黄芪、当归、升麻、柴胡再配上参苓白术散中的人参、白术、陈皮、炙甘草即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升提中气,再加菖蒲醒脑开窍。应当强调:本案的关键病机是脾气虚弱,中气不足,因此必须抓住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以虚为本的本质辨证治疗。

(二)脾胃虚寒,中阳不振,痰湿内困 1.临床症状:困倦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少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实,足跗浮肿,舌体微胖多痕,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弦弱。 2.病机分析:湿邪外束,内困脾土,运化失司,湿浊停留,脾阳不升,则困倦欲睡,头重如裹;脾主四肢,湿浊困脾,则四肢困重;湿阻中州,水湿不化,则胸闷脘痞,食少纳呆,大便不实,足跗浮肿,甚则泛恶;脉濡缓,舌体微胖多痕,舌质淡红,舌苔白腻系湿邪困脾之征。 3.治疗原则:健脾燥湿,化痰醒神,芳香开窍,升清降浊。 4.选方用药:①《医方集解》太无神术散。 苍术10g,陈皮10g,藿香12g,厚朴10g,石菖蒲10g,大枣6枚,生姜6g,甘草6g。 方中以苍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浊;陈皮理气和中;厚朴、生姜宽中理脾祛湿;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调健脾胃;菖蒲醒脾提神,化痰开窍,则心神爽清而精神振作,嗜寐可愈。若兼脾虚明显,见精神疲困,大便溏薄,酌加茯苓、土炒白术、砂仁等;若湿蒙清窍,清阳不升,酌加佩兰叶、鲜荷梗或青荷叶;若湿久蕴,郁而化热,见苔腻而黄,脉濡略数,口黏而苦,小便短黄,治宜清热化湿,去厚朴、生姜,加黄芩、山栀、通草、薏苡仁等;若兼胃脘痞满,纳呆腹痛者,加焦三仙、炒谷芽、炒枳壳消积化滞。 ②《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加味。 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 该方是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生姜、大枣,治脾胃不健,不思饮食,或胸膈不利,或膨胀呕吐吞酸,大便不实等。四君中人参甘温,扶脾养胃,补中益气,为本方君药。白术温苦,健脾燥湿,扶助运化,为本方臣药。茯苓甘淡,合白术以健脾渗湿,为本方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为本方使药。再加上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合奏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化痰理气之效。

5.典型病例: 病例二:脾胃虚寒,中阳不振,痰湿内困,蒙蔽清窍致嗜寐案 司某,男,36岁,职工,1992年6月10日初诊。 初诊:素体丰盛,患嗜寐3年,轻则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重则与人交谈和接电话时亦能入睡,虽经多处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今前来就诊。刻诊:不论昼夜,昏昏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精神疲困,食后尤著,嗜睡明显时与人交谈瞬间亦能入睡。平素头重身困,胸闷脘塞,恶食肥甘,食后泛呕,纳呆不馨,大便溏薄,舌体胖,舌边多齿痕,舌质偏淡,苔白腻滑腐、脉象濡缓。中医诊断:嗜寐症。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振,痰湿内困,蒙蔽清窍。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醒神,芳香开窍,升清降浊。方药:《医方集解》太无神术散去草、枣合藿蔻理中汤、六君子汤去参加味。处方:苍术12g,陈皮9g,藿香12g(后入),厚朴12g,石菖蒲12g,干姜9g,白蔻仁9g(后入),土炒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5g,佩兰叶30g(后入),焦谷芽15g,麦芽15g,鲜荷叶15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7日二诊:嗜寐明显好转,入睡较沉,醒后神清,头身渐清爽,胸脘渐宽畅,纳食知馨,已不呕恶,大便渐成形,尚有疲困,舌苔转白薄腻,脉象弦而濡缓。至此痰湿之邪渐衰,脾虚之象显露,继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太无神术散加减:广木香9g,砂仁6g(后入),焦白术15g,党参12g,茯苓15g,姜半夏12g,陈皮9g,藿香12g(后入),佩兰叶15g(后入),厚朴12g,石菖蒲9g,鲜生姜6g,焦谷芽12g,麦芽12g,荷梗12g。健脾益气温阳以治本,芳香化痰醒神以治标。7剂诸症悉除,嗜寐基本痊愈,饮食、二便、精神俱佳。续以上方加减进退,减其制,损其量,再调半月以资巩固。 一年后追访,睡眠正常。【按语】本案嗜睡3年,病属顽难,但仔细审证求因,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为本,痰浊内阻,蒙蔽清窍为标。故方以健脾燥湿、化痰醒神的太无神术散去甘壅留湿的甘草、大枣,合健脾温胃、温运中阳的藿蔻理中汤和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的六君子汤;再加快胃醒脾的焦谷、麦芽;升清降浊、芳化醒神的佩兰叶、荷梗,使脾健胃苏,痰湿得化;脾阳得复,胃运得健;清升浊降,神志以复,再予调治,而嗜寐痊愈。

病例三:脾虚痰湿,蒙蔽清阳致嗜寐案 张某,男,29岁,干部,2009年4月16日初诊。 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4年来日夜昏昏欲睡,头蒙如裹。形体肥胖(最重时体重达到103.5kg),四肢沉重,身体疲乏,食后加重,纳食较少,食不知馨,大便溏薄,时有咳嗽,痰量较多,色白质黏稠。刻诊:日夜昏昏欲睡,头重如裹,头闷如蒙,身体肥胖,四肢沉重。伴有咳嗽,痰白量多,质地黏稠。身疲体倦,饭后尤甚,纳少便溏。舌正,苔白薄腻,脉弦细弱。中医诊断:嗜寐症。证属:脾虚痰湿,蒙蔽清阳。治法:健脾化痰,芳香开窍,升清降浊。方药:六君子汤。处方:清半夏12g,陈皮10g,炒白术15g,党参15g,茯苓15g,炙甘草6g,节菖蒲10g(后入),郁金10g(捣),佩兰叶15g(后入),藿香12g(后入),炒薏苡仁30g,炒谷芽30g,荷叶12g(后入)。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二诊:嗜寐、头重、头闷微减轻,自觉身体较前轻松,咳嗽明显减轻,痰白易吐,质地转稀,纳食增加,大便成形。舌正苔白,脉弦细弱。初诊方去薏苡仁,再服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30日三诊:药后嗜寐明显减轻,微有头重、头蒙。身体轻松,精神好转,咳嗽消除,纳食稍少,大便正常,舌正苔白,脉细弱。以六君子丸,1次9克,1日2次,连服2月,调理善后。 【按语】患者身体肥胖,重时体重达103.5kg,根据中医理论,肥人多痰,因此患者亦为痰湿之体。根据平素身疲体倦,纳少便溏说明平素即有脾虚。又根据身体肥胖,四肢沉重,伴有咳嗽,痰白量多,质地黏稠,说明既有脾虚又有痰湿。再根据日夜昏昏欲睡,头重如裹,头闷如蒙,严重时与人交谈中亦能睡着,说明脾虚痰湿,蒙蔽清阳,浊阴上冒。因此其病因病机应系脾虚痰湿,蒙蔽清阳,浊阴上冒,昏愦欲睡。治疗原则宜健脾化痰,芳香开窍,升清降浊,开窍醒神。方用《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加薏苡仁健脾益气,化痰除湿;加菖蒲、郁金开窍醒脑;藿香、佩兰、荷叶芳化湿邪,升清降浊;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需要强调:本案的证型特点关键是脾虚痰湿蒙蔽清阳,因此临床必须围绕“痰湿”和“脾虚”,标本兼顾、辨证治疗。

(三)痰浊困脾(胃),清阳不升,蒙蔽清窍 1.临床症状:精神萎顿,昼夜嗜寐,食后尤甚,沉睡时鼾声如雷,胸闷脘胀,纳呆泛恶,伴有多痰,形体肥胖,头重头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舌体多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细滑。若病程日久,痰湿化热者,多兼胸闷多痰,痰稠难咳,烦躁干呕,心中懊恼,小便短黄,大便偏干,舌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2.病机分析:由于湿困脾胃,脾失运化,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浊,痰浊痹阻,阳气不振,心神不展,则精神萎顿,昼夜嗜寐,伴沉睡鼾声;食后脾运更缓,浊阴更甚,则食后嗜寐尤甚;痰浊壅滞,气机不畅,则胸闷脘胀,纳呆泛恶,伴有多痰;形体肥胖为痰湿之体,湿困中焦,脾不健运,清阳不升,则头重头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脉滑主痰,舌体多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细滑,为痰湿停滞,湿困脾胃,清阳不升之象。痰湿化热,熬痰黄稠,故胸闷多痰,黄痰难咳;痰热上扰心膈,心神不宁,阳明郁热,故心中懊恼,烦躁干呕,小便短黄,大便偏干。舌苔黄厚腻,脉象滑数,为痰湿化热,蒙蔽清窍之征。 3.治疗原则:痰浊困脾(胃)者,宜芳化苏胃,健脾燥湿,升清醒神。痰湿化热者,当燥湿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 4.选方用药:痰浊困脾(胃)者,用自拟藿佩平胃散合六君子汤加减。痰湿化热者,可用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 藿香12g,佩兰叶30g,苍术12g,川厚朴15g,陈皮10g,炒白术15g,茯苓30g,清半夏12g,通草6g,焦楂15g,节菖蒲12g,郁金10g,荷叶15g。 方中以藿佩平胃散,通草易甘草芳香化浊,健脾燥湿,理气和中;以六君子汤去党参、甘草,健脾和胃;加菖蒲、郁金化痰开窍醒神,用焦三仙消积化滞,运脾苏胃,化湿消痰,俾心神清爽而精神振作,嗜寐则愈。若兼脾虚明显,见精神疲困,大便溏薄,酌加党参、炙甘草、砂仁等;若湿蒙清窍,清阳不升,酌加佩兰叶、鲜荷梗或青荷叶;若痰湿化热,可更以温胆汤,以二陈化痰和中,竹茹清痰热除烦止呕,枳实下气宽胸,茯苓健脾化湿宁神;若痰郁化热者加黄芩、黄连、黛蛤散、胆南星、菖蒲、远志,以清化痰热,通窍醒神。 5.服药及禁忌:嗜寐一证多与痰湿关系密切,因此在起居环境上,切勿久居潮湿之地;饮食要节制肥甘厚腻,选取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食物;经常体育锻炼,坚持户外活动。

6.典型病例:病例四:湿困脾胃,清阳不升,蒙蔽清窍致嗜寐案 孙某,男,55岁,干部,2009年7月18日初诊。 初诊:患者自幼身体肥胖,10年前开始多寐,逐渐加重至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复睡,餐后嗜寐尤为明显,严重时开会、开车时不由自主地睡着。沉睡时鼾声甚大,梦多绵绵。多年来多处求治,服用西药、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多种,效果均不明显。经朋友介绍邀我诊治。刻诊: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复睡,食后嗜寐尤为明显,严重时开会、开车时不由自主睡着。沉睡时鼾声如雷,梦多绵绵。平时伴有头重头闷,精神困倦,胸闷脘胀,纳呆泛恶,大便溏薄,舌红,苔白厚腻,脉濡细滑。中医诊断:嗜寐症。证属:湿困脾胃,清阳不升,蒙蔽清窍。治法:芳化苏胃,健脾燥湿,升清醒神。方药:自拟藿佩平胃散合六君子汤。处方:藿香12g(后入),佩兰叶30g(后入),苍术12g,川厚朴15g,陈皮10g,炒白术15g,茯苓30g,清半夏12g,炒杏仁12g(捣),焦楂15g,炒神曲15g,炒麦芽30g,通草6g,节菖蒲12g(后入),郁金10g(捣),荷叶12g(后入)。10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8日二诊:嗜寐明显减轻,但食后易犯困,需小睡,鼾声较前低微,头重头闷减轻,自觉身体轻松,精神好转,纳食增加,泛恶消除,胸闷脘胀减轻,大便成形偏稀。再服初诊方10剂。 8月7日三诊:嗜寐明显改善,但餐后仍较困,鼾声较前继减但仍偏高,偶有胸闷,脘胀消除,精神、饮食、二便均正常。以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善后,1次6g,1日3次,连服1月。 【按语】患者自幼身体肥胖,本为痰湿体质,10年前又出现多寐,而且逐渐加重。由于痰湿为病最易困阻中焦脾胃,阻遏阳气,影响脾胃的腐熟运化,影响清气之升发,浊气之沉降,因此痰湿困阻脾胃,脾胃不能腐熟、运化,临床即见头重头闷,精神倦怠,纳少泛恶,胸闷脘胀,大便溏薄。痰湿困阻脾胃,影响清气升发,浊气下降,痰湿浊气蒙蔽清窍,故临床即见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复睡,食后嗜睡明显,严重时开会、开车时亦不由自主地嗜寐等。综上分析,病因病机当属湿困脾胃,遏阻气机,清阳不升,蒙蔽清窍。治疗原则宜芳化醒胃,健脾燥湿,升清降浊,开窍醒神。方药以自拟藿佩平胃散芳化醒胃,健脾燥湿;六君子汤健脾化痰,减去人参、甘草,避免甘壅助湿;加焦山楂、神曲、麦芽消导食湿积滞,以助胃的消化,脾的运化,使痰湿得运;杏仁宣畅气机,气机宣畅,则湿邪易于宣化;菖蒲、郁金开窍醒神;荷叶升清降浊。本案的证型特点关键是湿困脾胃,清阳不升,因此临床必须围绕“湿”和“脾胃”,标本兼顾、辨证治疗。

病例五:痰湿困脾,脾阳不振,痰浊痹阻,清阳不升致嗜寐案 张某,男,43岁,市民,2009年12月23日初诊。 初诊: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1年前出现晨起静坐、餐后不自主入睡,此后病情逐渐加重,与人交谈中,环境稍静便可入睡,接电话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入睡,伴有全身困重,头蒙如裹。平素痰多、色白、咳吐不利,胸闷纳少脘胀,大便偏溏,一日2~3行,夜间睡眠不实,常于凌晨2~3时咳吐大量白痰,醒后需静坐须臾方可入睡。刻诊:昼夜嗜寐,呼之可醒,与人交谈或接听电话中便可入睡,形体肥胖,全身困重,头蒙如裹,痰多色白、咳吐不利,胸闷纳少脘胀,大便偏溏,一日2~3行,夜间睡眠不实,常于凌晨2~3时咳吐大量白痰,醒后需静坐须臾方可入睡。舌体胖大,质深红,苔薄腻焦黄,脉弦滑。中医诊断:嗜寐症。证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痰浊痹阻,清阳不升。治法:燥湿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方药:黄连温胆汤。处方:炒黄连10g,竹茹15g,炒枳壳12g,陈皮10g,清半夏12g,茯苓30g,节菖蒲12g(后入),郁金10g,胆南星10g,焦山楂15g,炒神曲15g,炒麦芽30g,佩兰叶15g(后入),藿香10g(后入),炒谷芽30g,荷叶15g(后入)。15剂,水煎服,日1剂。 2010年1月9日二诊:嗜寐明显减轻,纳食增多,头闷脘胀及全身困重较前减轻,但仍有白痰,咳吐较利,大便成形,仍1日2~3次。继服初诊方20剂,诸症消失,痊愈。

【按语】本案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化而成痰浊,形成了痰湿困脾,脾阳不振,痰浊痹阻,清阳不升的病理机制,表现出昏昏欲睡,形体肥胖,全身困重,头蒙如裹,痰多呈白色,咳吐不利,胸闷纳少脘胀等临床症状。因此当以燥湿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为治疗原则。再从舌苔薄腻焦黄分析,可知患者已有痰湿化热之象,故选用燥湿化痰清热之黄连温胆汤化裁。方中二陈汤化痰和中,健脾化湿;竹茹清化痰热;而枳实易为枳壳行气宽胸;黄连与半夏相配,辛开苦降,斡旋脾胃,俾脾升胃降,中焦湿热宣化,脾运胃纳复常。鉴于脾胃为生痰之源,故加焦三仙增强消食化积之力,使痰湿无以赖生,尤其是加入菖蒲、郁金、胆星豁痰开窍,醒脑醒神,为用药点睛之笔,亦为方中不可缺之主药;再加辛温香燥之藿香、佩兰和升发清阳之荷叶,芳香醒脾苏胃,升清以降浊湿,亦是曲径通幽,功在悦脾。正如李时珍所说的“土爱暖而喜芳香。”藿香、佩兰辛温香燥,芳香化湿,可以祛湿,可以悦脾,亦可以辛香辟秽,开窍醒脑;荷叶色清气香,升发胆中清气,以达脾气,可以升发清阳,可以降浊阴,均为方中不可少之要药。柴瑞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