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土枢四象数术藏府观考释

 昵称35421190 2017-09-25

        导读:本文主要研究《黄帝内经》以中土(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与数术思想之间的关系。古代医术属于方技范畴,数术、方技两者则合称为“方术”。数术是着重天地之道的认识,方技则着重人道的认识,而方技又往往被视为数术之复制,这说明两者相互关系和影响是非常密切的,《内经》以中土为枢的藏府模型的建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数术的运用。故此,本文以数术为理论方法切入点,一以贯之,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数术阐释。


1、土枢四象数术藏府观的图文表达

        土枢四象,即四象以中土为枢纽,其为易学数术之核心理论模型。《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由此可知,《内经》以中土(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即土枢四象数术藏府),可以描述为如下模式:脾胃为土,居于中央,心在上,肾在下,肝位于左,肺位于右,呈十字坐标对称分布。其图式可以表达如下:

其图内圆而外方。内圆为太极,太极之内分阴阳二象,分别代表脾与胃,脾升而胃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倚,流转不息。外方为四象,居于四正之位,代表肝心肺肾四藏,随脾胃升降浮沉。脾胃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由太极之元气化生,故此,脾胃亦被称为中气,五藏之升降浮沉皆以脾胃为枢,周流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式应是竖立看,而非水平看,故此有上下左右之方位,而非前后,因而相应地产生升降出入之变化运动。此即《内经》所言:“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此图式,与宋易学中的河图、后天八卦图,相近而有所变化,或者也可以说,与其同属一个思想体系,姑且称为数术藏府图或藏府术数图。即是以数术思想为核心,以图文为表达工具,具有简易、直观、形象等特点的中医理论模型。此模型除表示人体藏府运动变化规律外,亦与四时、五方、阴阳、五行、八卦等数术知识相关,从而具有多重理论含义和多角度解读可能。此数术藏府模型,在《内经》中虽未直接以图象表达出来,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已以文字描述得到充分的展现,并且相对成熟和完善,代表《内经》藏府学说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2、数术文献略考

《黄帝内经》之医学思想源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故此,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学术的发展有统一、协同之性质。因而《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观,不是孤立存在、一跃而就的,而是和战国秦汉以降的数术思想密切相关。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数术”或者“术数”一词较少两字并现,多以单独之“数”或“术”字出现,而且“数术”一词含义并未确定,多有所变。“数术”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范畴应在汉代,以《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作为标志性文献。《汉志》作为中国文献目录学发轫之作,其中关于数术的讨论,言简意赅,尤有创见,实为数术思想体系的奠基之作和臻于完善之标志。

关于何为数术?《汉志》以为:“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此乃以官职定义数术之内涵及外延,因古之知识系统乃由百官所辖管,故以之定义。明堂本为祭祀五方之帝的建筑物,其外形上圆下方,代表空间之学。羲和者,掌管天文,观象制历,敬授民时,代表时间之学。史者,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代表历史经验之学。卜即是占卜之官,代表推算预测之学。数术之知识体系,《汉志》又将其分为六大类,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故此,所谓“数术”者,乃指古代空间、时间、历史、占卜等关于天地人运动变化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方法以象征符号和数量关系为形式推理逻辑,以达到治国安民、趋吉避凶、尚象制器等目的。其中既涉及现代所言自然科学之范畴,又关联到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是古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合一的一个知识系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经》以此开篇,有其特殊之意义,说明术数(即是数术)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则为其数术思想核心之体现。


3、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观的构建方法

《汉志》中数术与方技虽分两类,然而两者之间的联系甚密,后世往往将其并称为“方术”。李零在《中国方术正考》中曰:“中国古代研究‘天道’的学问是叫‘数术之学’,而研究‘生命’的学问是叫‘方技之学’。它们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术语。由于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学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术语往往被淘汰、替换,‘全盘西化’,惟一得以幸存的只有中医。”又曰:“在数术方技之学中,后者是被视作前者的复制。”由此说明,方技之理法不离数术,是以数术为其理论建构之方法与工具,中医得以唯一幸存的一个重要缘由,笔者以为正是由于其理法深深植根于数术之沃土之中。故此,从数术到方技的复制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具体复制变化之法,大概有以下几点:
3.1  崇道舍器:以不同藏府为中心的进化选择

《内经》中存在着两个以不同中心为枢纽的藏府图式:一是“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另一个则是“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前者即是本文所述的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模型,而后者在《内经》中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灵枢·津液五别》中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淮南子·时则训》中亦有所述,如“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虫嬴,其音宫,律中百钟,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此说中,五藏配五方之位,心居于中央,其余四藏分别位于四方,异于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模型。龙伯坚称其为古文说,是根据祭祀时所宰杀之牺牲向南的五藏实际部位而排列的,并借用之表示人体藏府之实际部位。

        廖育群谓:“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中,心脏‘君主之官’的地位,实际上只能用于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气血生成与运行等生理活动的中心是‘胃’”。故此,以脾胃为中心主要体现其“物质枢纽”之作用,以此区别于心为中心的“精神君主”之作用,前者偏向于指物质能量新陈代谢的系统,后者偏向于指意识情志调节控制的系统。这两种模型的相互竞争,最终选择以脾胃为中心的藏象模型,以心为中心的模型依然保留在《内经》中,形成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局面。究其因,是数术之五行对五藏功能进行选择的结果。《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舍其形器,崇尚道法,是古人典型的思维模式。故此曰:五藏之功能实为五行之属性,功能之藏府实为数术之藏府。

3.2  升降出入:以阴阳消长为核心的运动模式

《内经》之数术藏府,以脾胃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其核心为阴阳消长之运动,虽阴阳五行并论,而以脾胃阴阳二气之升降为重。《素问·六微旨大论》即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本论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然而“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亦然也。人由天地元气所合而化生,气之升降出入主宰着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对于《内经》数术藏府的阴阳升降变化运动,黄元御阐释得甚为得当,尽得《内经》之精神。其于《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曰:“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其文所表达的藏府图式,基本上是借《周易》中“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生物和成物程序描画的。脾胃居于枢纽和核心地位,乃源于太极之祖气,为人身之中气,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气。此图式最能完美的表达出《内经》的数术藏府模型,堪称《内经》数术藏府观的最佳诠释。

3.3  法天则地:以四时五方为场景的理论原型

《内经》中“四时五藏阴阳”理论所述之藏府,恽铁樵称之为“四时的五藏”。笔者以为,此藏府观乃承时空之学,以阴阳四时五方为场景而运动变化,非“四时”所能涵盖,故此应以“数术之藏府”名之,更为适合。其在四时的基础上,以“14”的模式配属五方,脾胃居中,肝心肺肾位于东南西北四方。从而形成,五藏时空各有所配,分属不同五行。肝属木,配东方、春季;心属火,配南方、夏季;肺属金,配西方、秋季;肾属水,配北方、冬季;脾属土,配中央、长夏。

然而,五藏配属五行,历史上并非只此一种,还有其它学说并存。龙伯坚将其分为古文说与今文说两种,并谓《内经》之五藏配属为今文说,其在《黄帝内经概论》中论道:“《今文尚书》欧阳说的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而《古文尚书》说的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这很明显地看出《黄帝内经》说即是今文说,而《阴阳疗疾法》说则是古文说。”

        龙伯坚谓之今文说之五藏,即是《内经》中数术之藏府,与真实解剖之脏器位置相差较大。此非古人之愚昧无知,而是因为《内经》之数术藏府,已脱离其原始解剖所观之脏器本义,通过四时五方的时空配属,转而借用为五大功能系统之象。以往一些观点认为,中医的藏府生理功能不甚合符实际,谓其受封建礼教束缚之所限,不能准确深入研究。封建礼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其主因实为:中医之藏府观,以“数术之藏府”为核心思想,其藏府生理功能为数术模型之表达,而非实体脏器之谓。

3.4  取象比类:以象数为形式逻辑的推演工具

取象比类之法由来已久,源于《周易》象数之学,象数理占为易学四大要素。如《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此,取象比类是近于归纳推演的一种形而上之逻辑思维方法。而“象”、“数”作为形式逻辑的推演符号,在《周易》中有大量的论述,其中以“象”尤为重要。《周易·系辞下》曰:“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上》曰:“见乃谓之象”。故此,所谓“象”者,即是像也、相也、见(見)也、现(現)也,皆为“目”所见之形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之特点,多以图像之形态呈现,是一种直接之具象,是人对存在事物反射出的先验现象。《周易》中对“数”的讨论,多以象数并举,两者相连的。如《周易·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中的“数”多为数学上的自然数,以从一至十为基数,其功能除表示事物之数量之外,更多的是附会神秘之说,属于数字崇拜的一种。

        易学中的象数思维模式,作为数术中独具特色的理论风格,对《内经》数术藏府之形成,具有举足轻重之作用。如“五色独决于明堂”之诊法,《灵枢·五色》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所谓明堂,前已所述,即古代祭祀之建筑。故此,《内经》借建筑之形法而指代人体,通过取象类比之法,易为人体之明堂——“鼻”。《内经》还将鼻头名为“面王”,脾置于面王之位,胃随脾同为中心,其它各藏府遵循“上竟上,下竟下”之数术形法原则,以面王为核心而圆周展开,从而形成类于明堂辟雍的建筑结构的数术藏府。再如,《素问·金匮眞言论》中五藏之应数:肝八、心七、脾五、肺九、肾六,实为易学河图中之成数,五藏按其数依序排列,即形成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图式。《内经》中此等所谓之“数”,皆非实证之数,而是经过人为之改造、取象比类之法,用于构造数术之模型,为象征之数、虚拟之数、数术之数而已。

3.5  一以贯之:以式盘为综合模型的系统同构


“式”又可称为“式盘”,是后世“罗盘”之鼻祖,从出土文物来看,在汉代已广泛使用。式虽本为择日占卜之模具,却代表了古人对天地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规律的深刻领悟,是古人模仿天地时空运动之表达图式和模型。笔者认为,《内经》数术藏府与式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以式盘为原型而建构的理论模型,符合从数术到方技之复制的理法,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天地人统一的宇宙系统同构原理。人体为一小宇宙,天地为一大宇宙,人与天地休戚相关,共同呼吸,《内经》中有“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之论。故此,人与天地两个大小宇宙是相通的,同属于一个宇宙大系统,其结构相同的,其功能亦是相同的。《素问·保命全形论》中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覆地载”、“天地生人”、“四时法成”之辞理,正是式盘所表达的统一宇宙图式。故此,从式盘到数术藏府模型,所用之原理乃是系统论中所述“同构同功”规律之体现。

二是,以天枢为转轴而展开的时空布局之复制。式盘是古人模拟天地时空运动的观象制器之作,其总体布局结构内圆外方,包括天盘、地盘两部分,圆盖以象天,乾行不息,方盘以象地,坤静载物,法于《周易》中乾坤运行之道,乃古代天圆地方之“盖天说”的体现。又以北斗作为天枢,居于式盘之中心,天地之运转皆以天枢为转轴,其时空布局亦围绕天枢随之展开,地盘呈“二绳四维”之状延伸分部。布置好时空格局之后,便将干支符号、天之四象二十八宿、地之四正四隅、十二神等依次归类,即完成其配物之程序。《内经》的数术藏府图式亦然,整个藏府模型的建立,几乎是在对式盘“全象”复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4、结论

《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其理论与实用价值甚大,对后世医学思想之发展影响深远。当然,《内经》的数术藏府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其优劣并存之处。数术之藏府模型能化繁为简,直接洞察事物背后之本质,具有具体、形象之特点,这些都是值得首肯的地方。然而其不足亦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数术之象数思维重于形式,轻实证,易于走向主观、削足适履的形式主义。“象”有时过于空泛,难以客观的把握,易于漫无边际,准确性差。故此,当医者面对疾病时,就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不得其全。

经》中所述之藏府,在古人的实践过程中,其开始时应是器质性的。从五藏六府之造字多从“月(肉)”的文字溯源,以及《内经》脏腑器官解剖之观察记载,则可知之。而后经过数术的改造,则变成数术之藏府,逐渐偏离于器质实体。对实体认识的偏离,除了伦理限制、观察工具未够精准等因素之外,数术则是最大的人为原因。故此,《内经》之藏府,实质上是器质与数术的混合体。由于其理论存在着器质实体与数术功能的自我冲突,中医之藏府观往往纠缠其中而难以自拔,最终以主观功能性藏府作为调和剂,后世之演变亦如是。此为其矛盾之处与理论之硬伤,并引起现代医学的批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