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与摔跤

 winriman 2017-09-25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武术与摔跤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迄今可考证史实有4200年的中华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而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可以说二者几乎同时出现形影不离相伴相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现代武术里面,已经完全将摔跤融入武术散打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合二为一不分彼此。在当今武术理论匮乏的时代,习武者有责任有理由将武术与摔跤研究清楚。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延衍流长,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东方华夏儿女独一无二的文化图腾;人类发展的印记。在历史上它有多种称呼,如技击、武艺、手搏、国术、武术、功夫等等。他是以技击为核心,健身为辅,具有表演、娱乐、观赏的一种中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史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专门史,随着历史岁月的锻造磨炼已经形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想要研究武术必须先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清人龚自珍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夏、商、西周时期武术的萌生,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初始形态的形成,秦、汉时期的角抵手搏活动,剑术的衍变,刀术的兴起,隋、唐社会的尚武之风,注重武备、创立武举制。尚武崇侠的社会风习,宋、元时期的武术主要以军中的武技训练为主,由于这个阶段统治阶级的禁武,民间武术活动匮乏,出现了相扑与套子以及兵械表演,明清时期的武术可以说进入了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期,军队中的武技训练与武举制的终结,武术逐渐在民间开花结果,这也是武术由军事化的器械搏杀转为徒手格斗的分水岭,出现了各种拳法,这才有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但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三十二势”是实战的招法,不是我们理解的套路。明清时期已形成完善的武术理论体系,虽然著作捉襟见肘,但是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末年冷兵器时代逐渐退出历史,武术也因此走向衰落,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国家提倡强国强种振兴中华,当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成立了国术馆,武术也因而得到了大发展一直流传至今。

  

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希腊、埃及、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中国古代摔跤的雏形。古代奥运会在公元前776年诞生之时,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项比赛,而且一直是历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中国摔跤在历史上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抵”。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跤的场所。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比赛也出现了裁判员。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据《汉书·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明朝把摔跤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柔道。清朝用武力起家,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满族、蒙族和汉族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胶,所以说,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后,摔跤运动日趋衰落,只是在民间流传至今。

  

新中国的成立传统文化起死回生迎来了春天,武术与摔跤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武术散打中二者不知不觉相互贯通不分彼此合二为一。在武术散打比赛摔跤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了散打运动员得分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成为现代散打区别于其他搏击项目的特色。这种融合作为竞技比赛项目来说无可非议,但决不能与真正的武术搏击相提并论,既然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将他研究清楚恢复原貌。武术先有器械后有拳法,他是搏杀之术。而摔跤前面说过了国内外都承认,它是一种竞技体育运动,它是用于训练和表演的,对武术实战有帮助,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要是喧宾夺主把摔跤硬当做搏杀技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武术散打走入误区,认为武术技法是:踢、打、摔、拿。而抗倭英雄戚继光早就告诉我们武术技法是:“踢、打、跌、拿。”《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第十四章云:“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一字之差失之千里,“跌”是主动倒地的一种武术独有的实战技击方法,并不是摔法。摔法是贴身缠斗的一种体育运动,它和生死搏杀的格斗术不能相提并论,武术的要求是在生死关头给敌人致命一击,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摔跤几千年没有被列入格斗的行列,不是古人无知,而是其在真正实战中动作太大速度不够快,不够直接简单,好的拳手出手速度可以一秒达8拳,早已远远超出了摔跤手的反应速度。为什么现代搏击擂台上运动员喜好使用摔法呢?这是因为摔跤也是一种功夫,训练起来见效快,拳谱中经常说:“三年拳不如一年跤”就是指这个,过去如果武术家同时教徒弟武术与摔跤,基本都是分开传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练拳的在屋内练,练摔跤的在院子内练,练武术的可以看练摔跤的,练摔跤的不能看练武术的,这个方法是有道理的。摔跤是一种技术,已功力、功夫为主,所以不怕人看,看也看不去。练拳当然也要有功力、功夫,而技术与招法更为重要,如果被人把技术与招法看明白了,那就无优势可言了。这一点也给得我们现代散打一个警示,散打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出人头地,就得在术字上多下功夫。再者对手的拳腿不够快、不够重、不够准,在这现代是文明社会法制社会,竞技比赛对运动员的保护措施比较规范,运动员不需要担心有生命危险,只想怎么得分、怎么取得比赛胜利,所以可以在赛场上肆无忌惮的抱摔。撇开实战来说,就是竞技搏击比赛,如果摔法运用占据拳脚使用率的50%以上,那么比赛的精彩程度会大打折扣,实际上散打比赛有的运动员依赖摔法的程度高达80%以上,这样的比赛观众怎能买单呢?

  武术与摔跤都是老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二者各有千秋,我们既不能将它万口和附并为一谈,也不能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尤其是在现代武术散打中,要运用得当可以增加比赛的精彩度,反之会将搏击赛变成摔跤大会,甚至会出现死缠烂打的不雅场面,所以我们的散打教练研究者要清楚的认识到,摔跤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技能,在武术散打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搏击赛的主流,我们迫在眉睫的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比赛规则,能将摔跤在比赛中的使用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让散打比赛更能彰显中国武术特色,成为世界搏击场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风!


本文发表于《武当》2017年第10期



作者:李建卫 王澄宇(广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