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i-Fi之频段量感(一)

 Derek9988 2017-09-26

其实你身边的烧友都在看小凡!


转自:HIFI烧友俱乐部



频段量感

随着当今音响技术的日益发展,国内外的各种音响器材与设备也层出不穷。适时的带动了消费,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的爱乐者踏足“发烧友”的行列,这其中有初涉圈子的“新新烧友”、但也不乏深谙音响理论的“资深烧友”。在这么一个繁花似锦的好时代,我们该如何来认真的审视与区别各类设备间的差异,特别是声音上的差异就变成了一道让大多数爱乐者难以分辨、取舍的选择题了。


事实上,大家在选择设备时还是以耳朵来实地聆听为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听的声音呢?什么才是正真意义上能让听者产生愉悦心情的、自然平衡的声音呢?带着这个问题,小音将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有关“好声”的话题。当然小音并不是所谓的“大家名宿”,只是作为一名行业内的工作者给大家分享一点有关音响技术方面的知识,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包涵。


这次的主题想来谈谈关于音响频率中高、中、低频段量感的分布以及控制力的问题。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只要高、中、低频段的量感调到一样大,那么出来的声音就是平衡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这么讲?从我们广泛聆听的一些音乐软体中会有大量的管弦乐团或是爵士、流行乐队的编制。从这些音乐中我们不难了解,好听的高、中、低频段量感的分布应该是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也就是说低频段的量感占最多数,它能形成一种低频基础。占据次位的是中频段量感,而高频段的量感会略少,这样的整体听感才会舒服。那么,为何高频段的量感要略少呢?这主要是因为人耳对于2,000Hz到4,000Hz的这一频域段最为敏感,量感一多的话就很容易会产生噪耳、刺耳的反应。如果有一些使用音箱听音乐的用户,那么你们在实际的聆听空间就必须要适当的使用一些吸收高频的手段才行。


在控制力方面,功放的输出功率、以及功放的阻尼系数高低都会对各频率的控制力造成影响,其中的表现不仅仅只针对低频段。事实上无论是高频段、中频段或是低频段都需要良好的控制力,这样才不至于让乐器与人声的形体无法凝聚、或外溢出来聒耳。只要高频段的控制力良好,那么我们在听小提琴拉到高把位的时候听感反而会觉得比较内敛。而中频段控制力良好时,乐器与人声会变的饱满,形体浮凸。如果低频段的控制力保持良好的话,那么它不仅可以产生宽松的弹性,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将大大的提升低频的解析力


我们在一般的空间欣赏音乐或是居家用耳机系统聆听,许多人都会提出:这对喇叭(耳机)的高音太强、中音不够、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引起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的频宽只以三段来分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话说,到底你所讲的低音是指哪里呢?有多低呢?为了让形容的文字更精确,有必要把20Hz到20kHz的频宽再加以细分。


按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为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是一种非常规范化的分法。不过到了国内却遇上了一些翻译上的小尴尬,譬如“较低的中频”,我们是应该称作“中低频”呢?还是“低中频”?还有“较高的低频”,我们要称作“高低频”吗?所以对于老美的这种分法,国内恐怕是要行不通了。因此在很早以前音响行业内的大佬就以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对照管弦乐团对各声部的称呼,将20Hz到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七段。这新七段的名词很符合国人的称呼习惯,并且容易记,不会混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