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沽探访记

 汐钰文艺范 2017-09-26


天津卫建城自明代起已六百余年,遗留了许多古老的民居。天津的民居属北方典型的砖瓦民居。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的平房改造拆迁,使老民居与我们渐行渐远,象正南正北的老城厢(四门四角,南北东西内外大街),老南市等;河北的粮店街,于厂大街,十字街,小关大街等;河东的大直沽,沈王郭瓦庄子,大王庄等;红桥的西关街,针市街等;河西的南北大街,谦德庄,三义庄等等,都盖起了高楼大厦,老民居荡然无存。现存的老民居如西于庄,育婴里都已败落不堪,也已到了拆迁改造的时候了。

天津的老民居是什麽样子的?

我市民俗学家张仲先生在“天津卫城和天津人”中介绍:

“(天津)居民建筑一般是青砖,木结构,灰顶或灰顶平房。其布局有的呈锁头式,一面留大门,院落狭小,谓“三合院”;有的四面建房,一面留过道(占一间房),通大门,谓“四合院。”这是一般的居民房。讲究的是“四合套”,几进几出,院套院;有月亮门,荷花缸,外带小花园。也有的是“大杂院”,一个院内三四家或五六家合居一起。

现存的老民居如何?

笔者出于兴趣,故择日探访了西沽地区。

        

西沽地区是我市久远的老民居。盐店街,金家胡同和鲍家胡同等过去曾是富人居住的地方,有韩家大院,赵家大院,陈家大院等等。



这是典型的民居。石头台阶,石门墩;两开的大门,门内有木制的“门插”;大门顶上沿出詹,两旁有砖刻。右图废弃的石墩是用于原大门的“门轴”。


这是金家胡同的一座民居。虽已败破,但青砖对縫,高门大院,护门石,门墩清晰可见。看院内很深,可能是“套院”。右图的石刻的“狮子滚绣球”门墩,仍可见证当年住户的“辉煌”。



由此房的侧墙可见此院较深,侧墙上的开窗是后来改造的。老民居多是一面开窗,房屋面积多不大。如仅住一居室,天热时会很不舒服,因此会有人家想法开窗。

盐店街的起首是一个大宅门,其石刻门墩的花纹已模糊不清。但留下历史的沧桑。



这是韩家大院的一部分。当地居民告知,韩家大院是一片房屋的称谓。大门紧锁,围墙的上部是镂空的井字花砖,墙面斑驳陆离,门墙已老老垂矣。

此院的东面是北运河的西岸。向北望去,远处是北洋桥,在雾霾的笼罩下,影影绰绰。转身再向胡同望去,突然发现:荒凉,寂静,细长的胡同无一人迹。此院是胡同的尽头,仔细寻找——竟无一个路灯!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笔者记忆中的小胡同常常充溢着幽静,安详,有时又充溢着神秘。这些又是老民居老胡同的魅力所在。


行走在狭小的胡同里,蜿蜒迂曲。前面能过去吗?。这条小狗,跑了过来,它告诉您“柳暗花明又一村”。

据当地居民讲,原先西沽大街是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商店林立。周围地区林木茂盛,桃花盛开。以前常是富人避暑的地方。

看这些胡同倒也十分干净,没有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垃圾成堆,杂物遍地的现象。

左图可见伸出的烟筒,为防烟油滴下,按了一个小罐。可见当地民众的道德水准。


听当地一位老人讲,西沽大街在解放之初,曾是公交五路车经过之地。但笔者所见西沽大街竟如此狭窄,能跑公交车吗?当看到大街上的这户人家便知,原先是很宽的大街,由于人口膨胀,家家在原住房前搭盖了房屋或临时建筑。看,这家老房几乎被临建的房屋掩在里面。



那“万字”和“回字”的窗棂宣示老屋的久远,这些印记留下逝去岁月的遗迹。

门神是天津卫春节的民俗。 门神是一对,贴在两扇门上。百姓祈求“日月”平安。



这些败破的,老旧的,甚至是残破不堪的景物,是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遗存。希望能窥见古老民居的精华和魅力。这些东西再消失,我们就没有我国老民居的一点点印象啦。我们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中国悠远的山野村落在哪里?


作者探访西沽时的留影


西沽应是我市最后的遗存了,不日它也有可能会消失啦。

以此存照。


其达2014-3-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