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滔滔涟河流不尽 白帆一片东边来——蓝田水上运输印象记

 谦谦书生 2017-09-26



滔滔涟河流不尽  白帆一片东边来

——蓝田水上运输印象记


刘风

 

  1955年8月底,我从今斗笠山镇的农村,来到涟源县第三初级中学读书。此校原名赣风中学,建在镇街口外屙屎桥处的涟水河边。从此,我便与涟水河有了十分密切的接触。


  涟水河,从墨溪口上面的财溪一带的龙山而来,河水清清,鱼翔浅底,水草鲜嫩,碧波荡漾,日夜不息,东流而去。蓝田人都是吃涟河水、用涟河水过日子的。涟源三中也不例外。它在河边沙滩浅水处,挖有一个直径约一米多深的滤水井。上面架一架木质龙骨水车式的提水车。用一个工人踩动,把河水提高三米左右的高度,流入一条较短、但较宽的木枧,然后再流入挖空的空竹竿连接起来的长长楠竹通道内,流送入校内的厨房、热水房内,以供吃、饮和洗刷澡浴之用。——在当时,还算是蓝田城郊的一道“机械化”风景了。而且,我们还要到河边小码头处洗手洗脚洗衣洗被。早晨黄昏,我们还到河边散步游玩或读书。



  因此小小年纪的我(我们),对涟水河上的运输,便看得一清二楚,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那时,涟水河河水较深。新桥下边不远的双江街边,便有石砌的“大”码头。码头边的河内,停放着准备流放出去的木排、竹排及已御完货待装涟源产品外运的空船,一片繁荣景象。


  那时的蓝田,为一方重镇,本来人口就不少。抗战时期,畸形发展为“小南京”时,人口更多,熙熙攘攘,密密麻麻,达数万人之多。


  但直到1956年底涟(源)双(峰)公路修通以前,蓝田仅有东西南北四条崎岖弯曲、高低不平的人行“大”路,只能供步行肩挑手提而已。再多,也不过还可供两人抬轿、或两人用竹杠抬送生猪之类“大型”物件而已。



  这样,蓝田这么多人的油盐柴米、棉花布匹、纸张食盐之类生活必需物资,都只能靠木帆船运回来。涟源盛产的竹、木、桐油、棕片、煤炭都只能靠放排和帆船运出去……,甚至,锡矿山的锑矿砂,也长途发脚运蓝田,直接运送长沙。而蓝田的面粉厂、印刷厂、发电厂……的机器,更是需要由涟水河中的木帆船运回来。


  由此可知,涟水河所担任的运输重任了!


  也由此可知,涟水河中的木帆船的繁忙了。


  站在涟水河边,每当看到乌鸡坝那边,雨霖亭那边,双江口那边,水晶阁那边,有高耸的桅杆,张掛着一片白帆,慢慢向双江街方向飘来的时候,我们便知道,又有一艘满载货物的木帆船,从长江、从洞庭湖、从长沙、从湘潭,顺利而归了。那是一幅极其生动、极富古典诗意的幽雅画面,常常叫我们看得流连忘返,目不他移。


  当我们饶有兴趣地等待不久后,我们便看到整片白帆了,看到船身了,看到用力用竹篙撑船的船驾长(船工)了!甚至在同时,我们也看到河岸边上的纤道上,拉纤的纤夫了!他们整齐地喊着号子,肩背纤绳,弯下腰,用弓箭步向前拉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开脚步……



  此时,不用联想,我们就知道,是涟水河、是这些木帆船,载来了蓝田的商业繁荣与昌盛!


  曾经的涟水河,虽然还远远不能说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那时,却确曾是排、船不断,帆船穿梭来往的蔚为壮观的一片热闹景象了!


  涟水河上的水上运输,它确曾是蓝田街上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1956年以后,它的运输功能已逐步被现代化的更加便捷的汽车运输、火车运输所代替,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叫亲历者们、亲见者们永远难忘的!



总编:廖鹤松 | 编辑:张敏 廖杰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