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作揖礼考辨(下)

 泮溪别馆 2017-09-27
明清作揖礼考辨
文/临沂汉服社·东岛主人
目录
▪一、先表述个人观点
▫二、周代作揖礼是讲究的“推”
▪三、汉代没有那么多作揖的分类,主要强调,手的自上而下动作
▫四、汉代还出现一种“长揖”,是自上而下的
▪五、清末有资料显示,有从上而下的作揖礼。
▫六、清末民俗作揖是有一定地域限制的。
▪七、我们看看宋明以来的作揖礼是怎么样子的,先看明代。
▫八、童子礼的传统延续到了清代。
▪九、我们继续看一下宋代的作揖礼教程。
▫十、除幼学教材之外,也有一些文献实例说明作揖的主体动作
▪十一、试分析清末民俗作揖礼产生的原因
▫十二、结论与建议
▪附经礼堂先生《常礼》摘自豆瓣
除幼学教材之外,
也有一些文献实例说明作揖
的主体动作
除了学堂之外,清代一些文人对于作揖也都是理解为,先举手加口(或者额),手随身曲,然后起身放下。叶名澧,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举人,在《桥西杂记·揖》记载到:
“三十年前见诸先生前辈,宾主相揖,举手必至额及地,今此乡里偶一见之,曩者有一后进见莱阳初公,颐园于广座中揖甫及半而止,初公答礼尚未必也。同座皆斥后进者礼节之疏慙而谢罪焉。”
从这段文献中也可以看到道光年间乡间礼节逐渐变化了,早不如之前,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后来“作揖礼”出现了变化。在杂记中谈到相互作揖是,“举手必至额及地”,也就是先抬手至额,然后及地。这与乾隆年的《节韵幼仪》是一样的。而并非如后世那种,先“及地然后举手至额”。
在前文中还引用过段玉裁“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肃拜者,跪而举首下手也。揖者,立而举头推手也,肃者,立而低头下手,如今人之揖也”,段玉裁是乾隆年间举人,可见这种作揖在这时候的记录中,还是凸出这个向下的动作的。

在宋明清文献中也经常出现“举手作揖”的字眼,也就是先举手(到口或额)然后弯腰,但是有人或许许会认为,举手作揖,也可以是先鞠躬,然后在起身举手呢?所以我这里举一个特殊的例子。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朱熹、张栻,中有这么一个描述,其(张栻)远小人尤严。为都司日,肩舆(轿子)出,遇曾觌,觌举手欲揖,栻急掩其窗棂,觌惭,手不得下。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到,曾觌想要向张栻行作揖礼,刚刚举起手来,接下来的动作肯定是弯腰了,但是张栻直接把轿子上的窗棂掩上,曾觌很尴尬,手忘了往下放。这说明在南宋这里,也是先举手,然后弯腰的。如果按照清末作揖方式,首先做的肯定是弯腰,这样的话,恐怕应该是鞠下腰的时候,张栻才能反应过来。

我们能看到很多明清的木板插画,其中涉及到作揖,往往都会画成下面这个样子。但是图是不动的,不能知道这个状态是在往下走,还是往上走。所以我们主要还是要通过文献来分析。但是如果按照一个作画者的习惯,当然绘画是有一定程序的,明代《瑞士良英》版画中有从汉到明的各种故事,其作揖形态都是一样的,但是也能看出明代人对作揖的理解,其画一个作揖图,是要抓一个过程中最典型的动作,如果是先举手从上往下弯腰,那么画成版画这种样式正是正常的方式。如果是清末那种作揖法,先垂手鞠躬,在起身举手这种样式,画师会抓哪个点呢?恐怕更会如下面摄影师一般,抓最下的点,与最上的点。比如(五)的“清末作揖教程照片”,还有后面(十一)的“道教作揖照片”,都是这样选点的,还有下面这种“梅医生鞠躬照”,虽然最上点与拱手无异,最下点与长揖也无异,但是却也难见到有清前的画师有这样画的,这虽不能成为一个有力的证据,但是也可以侧面佐证一种理解。
明代版画《瑞士良英》
清代梅藤更医生鞠躬照
综上所述,明清作揖礼,以先举手然后弯腰推下为主,清代也有先垂手鞠躬,然后起身拱手的民俗作揖礼。这都是存在的,但是前者更加符合周汉以来的传统,也是历史的主流。更是明清幼学的教材系统,从而在学堂还有一些传承。
拾壹
试分析清末民俗作揖礼产生的原因
1.可能是受明代官员的简化作揖礼影响。明初朱元璋废除胡跪(单腿跪)礼,推行揖礼,也影响到了日韩。大明会典卷之五十九,官员相见。“凡属官见上司。洪武二十年令、凡属官见上司官、必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荅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荅礼。○四年令、凡揖礼、下见上躬身举手齐眼为敬、上官随坐随立无荅。其次下官举手齐口、上官举手齐心荅之。”
官员相见,有作揖、有拱手即举手两种礼节。根据四年令,这个“躬身举手齐眼”也算是作揖礼,但是未必是如清末作揖礼一样,先躬身,然后起身举手,而更有可能是躬身同时举手,更不会是躬身时候,先圆拱而下在起身举手。因为可以看到,这里官员相见,礼仪是比较轻的,或根本不答礼。这就是一种比较简化的作揖,更象是高级一些的拱手,这类行礼,也影响到了朝鲜。明初方孝孺《幼仪杂箴》 “揖——张拱而前,肃以纾敬。上手宜徐,视瞻必定。勿游以傲,勿佻以轻”。可能也类似于这种状况的动作。
东岛展示视频
(18)躬身举手齐眼
(19)举手齐口
(20)举手齐心
这里只是展示一种可能行,手型为叉手,参考十三陵的神道的叉手将军像。
作揖,一直以来起身都与 躬身+拱手,有关,所以也有打拱、打躬之类称呼。《童子礼》《节韵幼仪》以及大部分记载,都是“先拱手+后躬身”,而清末的民俗作揖是“先躬身+后拱手”。明代官员这类礼仪可以说是“拱手同时躬身”。所以清末这类民俗作揖,有可能是通过官场的流传,然后从简单重回到复杂。“拱手同时躬身”演变为了“先躬身+后拱手”。

2.满清易服的结果。明代官员身着朝服、公服、襕衫等,都是大袖的,肃立都是拱手或曰叉手而立的,这样先拱手然后躬身,也是十分正常与雅观的,相反先放下,躬身,再上举,再拱立,并不自然。而剃发衣服之后,清代官员的服装都是小袖或者说马蹄袖,其肃立都是垂手而立,这样做先拱手,更加适合于从垂手直接到拱手的状态,想增加尊重感那就先鞠躬一下。
徐显卿宦迹图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
 陆文定公画像
端方画像
3.受满族礼仪影响。清末民俗作揖,完全是可以分解为一个鞠躬礼+一个拱手礼。鞠躬在汉人这里一直不是单独的礼节,一直是伴随着作揖、跪拜使用的,或者其他行为,如《论语》“入公门,鞠躬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等。但是满族人却是有单独的鞠躬礼。《柳边纪略》载:“满人相见,以曲躬为礼,久别相见则相抱。”《宁古塔纪略》亦载:满洲族“无作揖打恭礼,相见惟执手。”满族人鞠躬礼的仪式是:身体直立,脚跟并拢,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合掌,目视受礼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为一礼。也许是这种缘故,清末民俗作揖才是这般状况。

4.民俗的嬗变。正如叶名澧在《桥西杂记·揖》中说的“三十年前见诸先生前辈,宾主相揖,举手必至额及地,今此乡里偶一见之”,民俗礼仪都是具有很多的变动性。这一点很不好说,也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再说一下宗教礼仪,宗教礼仪往往受世俗礼仪影响,但是又要有特殊性。我们知道现在比如佛教在今世也有一礼如同作揖礼“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然而在唐代并无此,却在《释氏要览》中有“揖,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礼仪“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道教虽然在尽力保持传统,但是也一直在受世俗影响,看其服饰则可以知道。有拱手礼,在有一些地方称之为小揖(这样说明,后世名物的混乱),也有自下而上的作揖,在白云观礼仪视频教程中有展示,而道教中还有一种“稽首”却更像传统的作揖。举手近额,躬身,然后把手放下。这个名称在宋明即有,很有可能是受当时作揖影响,而区别与儒家九拜中的“稽首”。
道教作揖图
道教稽首图
拾贰
结论与建议
作揖礼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从周代盛行到现代,各个时代都有细微的区别,但是都离不开的是拱手(叉手)与躬身。而《童子礼》中是说的最为明晰的教材。这种先拱手,圆拱而下的行礼,也是最为雅正,与周汉一脉相承,也是最为适合穿着礼服行礼的。
而先鞠躬后拱手的礼仪也是一种民俗,现在一些地区也依旧在丧祭中可以看到,在一些民俗场合中我们也可以使用此。
拱手与躬身拱手是十分方便快捷的传统行礼,是适合于一些一般性场合,适合便装、戎装等行此礼仪。
韩国作揖是韩国人的自主体系,来自中国,却又不同了,故而去韩国旅游的时候,在他们的传统场合去行韩国礼仪。

附经礼堂先生《常礼》
摘自豆瓣
常礼 
1、拱手
手部动作,注意男女不同。
男子:左手抱住右手,如图。男子属阳,左也属阳,所以阳在外。
女子:右手抱住左手,如图。女子属阴,右也属阴,所以阴在外。
古时候无论坐立,以及在正规场合的行走,都要拱手。现在只用在表示尊敬、正式、重要的场合即可。

2、立容
正式场合:两腿并拢或自然分开(大约同肩宽),两脚对称(不要偏倚倾斜),拱手当胸。
一般情况:两手合拢自然下垂即可。
古时候配合上身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感情,除礼仪场合外,今天可以从简。

3、坐容
一般男子两腿分开,女子两腿并拢。两手或拱手,或放在膝上。上身挺直,不要靠后背。在轻松些的场合,可以把手放在扶手上,可以靠后背,男子还可以手握腰带,以示威武。

4、行容
步子要稳重,两臂自然摆动。
表示恭敬的场合要拱手,根据礼仪要求或快或慢。

5、行礼
男子揖礼分三等:
a、 动作:拱手当胸,手向前推出,同时鞠躬随宜,然后还原为拱手状。用于平辈日常打招呼,有事问人等情况。古人一般做两次,今做一次也可。明礼谓齐心,或谓拱手。鞠躬幅度视各自情况。
b、 动作:举手当口的高度,然后鞠躬,手随之下行,同时向前推出。随之鞠躬垂手,手至膝盖位置即起身,手随之收回到口的高度,然后恢复为拱手。现在可以做一次,但郑重场合应当做两次。现用于平辈见面,或对尊敬的人打招呼的时候。明礼谓齐口。
c、 动作:举手当眼睛的高度,然后鞠躬,手随之下行,同时向前推出,然后随之垂下。当鞠躬约九十度时,手已在膝盖之下,于是起身,手随之收回到眼睛的高度,然后恢复为拱手。现在可以做一次,但郑重场合应当做两次。这是古代用于问候的礼仪,今天用在特别尊敬的场合。明礼谓齐眼、圆揖、祗揖、肃揖。
男子拜礼有两种:
A、再拜或四拜。动作:先深揖,然后顺势下蹲,以两手齐按地,右手在下,左手按右手上。先跪左足,次屈右足,头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按膝上,次起左足,恢复拱手状,上身鞠躬如也。再拜时,仍先一揖,然后同前。再拜或四拜完成,或赞礼者唱平身,然后上身直立,恢复拱手状。古时久别见父母,及祭祀、宾客行礼,皆用之,今用于家祭或释奠先师。
B、五拜三叩首。动作:先四拜如前,第五拜之后不起身,连着三叩头,然后兴,平身。明朝在正规场合对天子行礼的方式,一般场合四拜或一拜,最隆重的场合还有三山呼三舞蹈。现在中国、朝鲜(包括北朝鲜、韩国)的道学先生用来向先帝行礼。
女子行礼分三种:
a、 点头,动作:首先作拱手状,然后微躬身,微点头。场合如前。
b、 万福,古称肃拜,动作:首先拱手,然后低头,屈膝,手随之下垂(两手合拢不变),然后恢复拱手状。在与男子一起行礼或相问答时,如果男子行揖礼,则男子几揖,女子便几次屈膝;如果男子行拜礼,则每一拜,女子做两次屈膝。
c、 男子行拜礼的场合,女子也可以行连叩。即男子每次拜要起身,女子一次跪地,叩头完再起身。男子每一拜,女子两叩。不推荐这种行礼,但明朝北方有此习俗。

6、今本伦序及其礼容:
A、平辈,年龄差十年以内,根据场合行礼,别人如何行礼,就如何答礼。
B、长者与少者,年龄差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长者答少者的揖礼可降一等。拜礼,则少者先拜(再拜或四拜),然后长者跪下,扶少者起,少者起身后,长者答其半数(再拜则答一拜,四拜则答再拜),两人相揖而退。注意异性不扶。
C、尊者与幼者,年龄差二十年以上。尊者答少者揖礼可降两等。拜礼,则幼者拜毕(再拜或四拜),尊者跪下,扶少者起,尊者不答拜,两人相揖而退。注意异性不扶。

7、凡递送、接受物品,若同性间,应双手授受。如果是雨伞、剪刀之类,应将把手向着接受者。若向异性递送物品,可用盘盏、书本、扇子之类托住物品,请其自取。若手中无任何工具可用,或物品较大,则若有桌案之类干净地方,可以放下,请其自取。如无桌案,或无干净地方,则自己持一端,请对方持另一端接过。若贵重物品,则以稳妥为要。

8、凡坐立不可妨人,故与人并作,必谨束身体,不可指画,横臂摇腿。若立,不可当人过道。若他人聚谈,道路虽窄,不得从中穿行。他人于我不便,当恭敬言之。

9、若众人同行,需有人照看前后,虽与人谈论,不可掉队太远。若幼者同行,需命专人看护。若非熟人或在异地,先期应讲明目的、路线,告知领队电话,并应命熟悉者前导后殿,随时检点人数,以防疏漏。若人数甚多,应提前组队。若有妇女儿童或老人体弱者,应特加留心。

10、凡共事,应先期排好日程,公布聚会时刻及分工,失期者有所罚。凡与人共事,虽义工、老友、临时帮衬,应有礼金,丰减随事而定,需令知之,然后失期懈怠者可得而罚,而勤快之士有所乐。

11、今人婚丧庆吊,必多礼金,君子当有所节制。若自为主人,不妨张贴告示,礼金一概不受,或仅以AA制聚餐为准,多余财物一律奉还(毕竟主人付出更多)。亦可仿照古制,客人富贵的无妨收受,中等之家则要从简,贫寒之家理当推却。若君子贺人,如身为当地尊长,则理当带头节俭,可提前与主人相约,以彰主人美德。若身为平辈、晚辈,诸事无求于主人及邻里者,则称家有无可也。若身在卑微,必须主人提携,或邻里关照者,则唯从俗而已。

12、与朋友家人当有定期聚会,以免生分。同学、同事、亲戚,如有顽劣之辈,理当疏远,不在此列。但非顽劣之辈,便当定期有所往来。

13、人应当有朋友,盖切磋砥砺之谓也。一则自己有什么信念理想,应有朋友可以投契。一则自己有什么困顿展望,须有朋友援手。所以称为朋友的,便是自信可以托付之人,有什么事不怕对他说,不用担心他厌倦嫌弃。现在人情疏远,许多人有交际技巧,但却没朋友,那么我建议大家留心身边的忠厚之人。如果他和自己处事理念相近,那么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帮忙,不妨坦然相告,一来一往多了,就会成为朋友。

14、女士应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女性的礼仪责任是自修和齐家,即便是职业女性,会计当就可以了。女性应当好学,也可以有社会交际,但必须更加谨慎,不要独自夜行,不要在外饮酒,不要在不熟悉的人家里留宿,不要到陌生地方与人见面,不要乘坐不正规的交通工具,要注意交通工具的路线和时间,提前安排好行程,不要和不熟悉的人去隐秘场所。不必刻意交际,或被人挟持去参加团体活动,要有拒绝的勇气,有闺蜜更重要。如果一些应酬推辞不掉,应当让人知道自己的顾虑,不要掩饰自己的谨慎,要坚持原则。
(完)
本文由原作者东岛主人
本文由原作者东岛主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