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A芝兰之室 2017-09-28

整个汉朝,前后延续将近四百年,国家兴旺,人民富足,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特别是在城市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人们有时间来注重修饰自身,供人理容的铜镜已不只供贵族们享用,富有的商人和舞女也可拥有。另外,汉朝的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外国的奢侈品也相继传入中国。各种商业贸易活动的兴盛使中国很早就有了珠宝商人。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木兰”做了一个盛珍珠的匣子,并且还“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国的一个买主看上了这个匣子,十分喜爱,没买珍珠却把这个盛珍珠的匣子买走了。故事的本意是讽刺一些人做事喧宾夺主,可它却从另一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首饰贸易,并且人们已经很会在装璜上下功夫了。

在汉代,除了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外,还有许多对外经贸活动。张骞两次出使了西域,使中西方的交往十分频繁,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

一、更加规范的冕冠

汉代人习惯称帽子为“头衣”或“元服”。贵族戴的头衣为冕、冠、弁;百姓戴的则为巾、帻等。秦统一中国后,彻底废除了周礼,冕服制度在吸取各诸侯国服饰的基础上实行了新的统一。到了汉代,则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其中冕冠中冕疏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因为在汉代,冕冠并非只有帝王一人可以戴。汉冕为一块一尺二寸、宽七寸的木板,上为玄色,下为纁色(浅红色)、后比前高一寸,有前倾之势,基本形式与周代大体相同。帝王的冕冠用十二疏,即十二条白玉制成的串珠,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皇帝以下诸侯及各级官吏用九疏、七疏、五疏、三疏,随职位不同而不同。但两汉时间很长,变化大,宫廷中舆服部门所详细记载的各类冠服却多与实物不相符合,也许记载中的服饰是专门为重大场合所制定的。

二、头饰万千

汉代是发髻的奠定时代。从这个时期起,女子髻式日益丰富,变化无穷。在各种形式的女子发髻中,垂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流行于汉魏,其中包括椎髻、堕马髻、倭堕髻等。

椎髻是汉代普通家庭妇女的日常发式,在汉族妇女中较为流行。“椎”字有两种读音,即可读“椎”(音同“追”);又可读“垂”。其实椎髻的“椎”字,应该读作“垂”。椎是一种木头做的锤子,头粗柄细,古人洗衣服时,常用它来捶打衣服,所以字形从“木”,而不从“金”。将发髻称之为“椎髻”,是因为这种发髻的形状与木锤十分相像,还有人因其形状称之为“银锭髻”。

(一)笄开始称为发簪

笄在秦汉以后称为簪。在中国古代,人们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男女全都蓄发。所以历来男女对于束发也就格外讲究,男子时常变换束发的巾帻与冠饰,女子则在发型和头饰上花样翻新。以至中国古代妇女仅用在头发上的首饰种类就层出不穷,千奇百怪。

汉代时,在平民百姓中竹木发簪等仍在使用。在居延汉简中,即有“中衣聂带竹簪”之句。在周朝已有的“吉笄”与“丧笄”风俗一直沿用。其中“丧笄”的使用较为复杂。《礼记?丧服小记》是一篇杂记当时丧服制度的文字,极为琐细,上面记载着丧笄的使用。如在“斩衰之丧”中,男女要插丧笄,丧父用筱竹(小竹子)制作的箭笄,丧母则用榛木为笄。插丧笄一直要到三年丧服结束才能去掉。箭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九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支,是以五根纤细的竹针合并组成,合粗不到一厘米。并在顶端包有一段铜头。西汉的箭笄式样与此基本相同,在湖北襄阳擂鼓台一号墓中出土的实物,也是由数根竹针合成一股,然后在顶端套上一个尖形角质的帽。而“齐衰之丧”则以白理木为笄,笄上有齿数枚,笄首饰以镂刻,很像梳发用的“栉”,所以又叫“栉笄”。普通丧葬则用桑木,取与“丧”同音,样式为两头宽,中间窄,长约四寸。在朝鲜乐浪东汉墓中有类似的这种发笄发现。需要说明的是,吉笄在笄首处可以有装饰,恶笄则不能。

这时的簪以玉制成的最为贵重。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墓葬,出土了一支刘胜所戴的玉簪,玉色乳白,光洁无瑕。簪首透雕着凤与卷云纹,末端刻鱼首,有圆孔可以悬挂坠饰。那时的玉簪还有一个别名称为“玉搔头”。它的来历是一个趣闻,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一天,汉武帝到他所宠爱的舞伎李夫人宫中,忽然头皮发痒,便随手拿起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搔头。从此以后,宫中嫔妃的簪多用玉制成,玉簪也就成了“玉搔头”,以至于当时的玉簪身价百倍。这个别称一直流行了很久。宋·李邴《宫中词》中就有“舞袖何年络臂鞲,蛛丝网断玉搔头”。

制作精巧的簪,有很多花样。并有美好的名称。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身穿绣花夹罗裙,头上的簪用玳瑁镶嵌。后来又有“莲花玳瑁簪” 、“双珠玳瑁簪”、“金薄画搔头”等。前两者因簪上装饰的图案为莲花并饰以玳瑁,或饰以双珠故名,后者是用金箔剪成彩色花饰装饰在簪上得名。

汉代早期流行的椎髻发饰,没有在头顶束髻,所以很少插戴发簪。到了东汉,一时期流行马皇后的四起大髻,妇女们才开始盛行高髻。《后汉书·明德马皇后记》引《东观记》中说:明帝的马皇后头发又长又多,挽髻于头顶后,还长出许多,于是绕髻三周,这样在头顶上便出现四层圆环,称为“四起大髻”。在当时的京都地区,还流行着一句与高髻有关的谚语:“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自此以后,中国古代妇女的发髻都以高髻为主。盛装的女子,头上往往同时插五六支簪钗,袅袅满头。在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和广州东郊先烈路出土的东汉舞俑等,都有类似的头饰。

汉魏时期,男人所用的簪多称为“导”。另有“枝”或“揥”(音同“地”),其作用如同簪。《释名·释首饰》中,簪、揥、导三物并列。而“枝”,是古人用形象的语言来体现出戴在头上的簪的那种细长而旁出的样子,如同树的枝节,所以又常称为“冠枝”。

(二)妇女发饰“擿”

在一些出土物中,经常发现一种长条状、有齿,外形有些像窄而长的梳子,却又不适于梳发的饰物,与簪钗类也不尽相同。据孙机先生考证,它就是古文献中经常提到的能够搔发、绾发、簪发的擿(音同“质”)。是女子头上一种类似簪钗的安发之物。在《列子?黄帝》中有:“斫挞无伤痛,指擿无屑痒。”说明擿有搔发的功能。《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又说“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墓主人的发髻上就插有玳瑁质、角质和竹质的长擿三支。角质长擿长度为24厘米,竹擿的长度与之相近。这种擿正兼有搔发、绾发、簪发的几种功能。在山东莱西岱墅西汉墓中也出土了角擿,长22厘米,皆约合汉尺一尺。而在山东日照海曲的汉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角质形长擿,有数十件之多。马王堆与岱墅的玳瑁擿,均短于一尺,可能是受等级或材料的限制。

(三)美丽的发钗

现存最早钗的实物应是山西侯马春秋墓出土的骨钗,它以一块完整的动物肢骨做成,在三分之一处分叉,并在分叉的上部烙以火印图案。在黑龙江海林市河口遗址出土的两件骨钗亦由动物的肢骨磨成,其表面光滑,制作精良,是当时当地人们的束发工具。汉魏时期,人们普遍用金、银等金属两端捶尖,于中部扭弯制成并列的双股或三股式的绾发器称为钗。所以钗为“金”字旁。

那时贵族妇女使用的钗,用金、玉、翡翠、琥珀、珠宝等制成。士庶之家的妇女常使用银钗,而家境贫寒的女子,则多用铜、骨之类。在那些价值低廉的铜钗中,却有一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即使是后妃贵妾也对它另眼看待,即“鎏金铜钗”。它是在铜钗的表面涂上一层很薄的金液,这样就成为金面铜芯,而“铜芯”与“同心”正好谐音,于是,这种发钗便成了男女的定情信物,取“百年好合,同心永结”的吉祥寓意。在当时的记载中,这类发钗均被写成“同心钗”,如《西京杂记》中的“同心七宝钗”。

能够见到的秦汉时期的发钗都很简单朴素,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那时的发钗很单一。其实不然,从各类记载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种美丽的发钗,人们还用美好的名称命名它。

(1) 玉燕钗 秦汉时玉钗较少,常被视作珍贵之物。玉钗被称作“玉燕钗”、“玉燕”或“燕钗”,始于汉代,即钗首被做成形似飞燕的玉质钗。在汉代郭宪《洞冥记》中记载:一位神女把一枝玉钗赠给汉帝,汉帝又把它赐给爱妾赵婕妤,至昭帝时,打开发匣,突然一只玉燕从匣中飞向天空,后来宫人学做此钗,故名玉燕钗,取其吉祥的含义。到后来,人们也常以玉燕来称呼名贵的玉钗。唐代诗人李白在《白头吟》中有:“头上玉燕钗,是妾嫁时物。”孟郊在《悼王》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这里以玉燕指玉钗。

(2) 三子钗 三子钗直到八十年初代才被认定为妇女头发上的一种首饰,在北京顺义大营村四号魏晋墓中的一位未被扰动的女性头骨上端,发现了这种发钗。它多为铜制,一般长15~17厘米,当中为长条形横框,两端是对称的三叉形,有的则在中间的一股上再分为两叉,且与两侧的两股分别弯成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不封闭的圈弧。

三子钗在考古中常被发现。如北京延庆县颖泽州汉墓、顺义西晋墓、洛阳火烧沟东汉墓、洛阳十六工区及沈阳伯官屯魏墓、陕西华阴二号东汉墓、广州西北郊东晋墓中均有此物出土。地点从东北直到岭南,可见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它是一种风行全国的发饰。

东汉崔瑗在《三子钗铭》中描写道:“元正上日,百福孔灵。鬓发如云,乃象众星。三珠横钗,摄()赞灵。”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三子钗名三珠钗,在节日的盛装时使用,而且它应是横着簪戴的。在山东临沂西张官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一个人像头上,就发现了与它相似的发钗。这件发钗较长,横贯于额顶。

(3) 宝钗与荆钗 所有用名贵材料制成,或嵌以各类宝石的发钗,统称为宝钗。当时名贵的宝钗价值连城,花费千金,只为可以耀首。仅在文字中记载的宝钗就有“金爵钗”、“凤头钗”、“合欢钗”等。“金爵钗”为钗头上作雀形(爵同雀)。如曹植《美女篇》中有“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③”,而合欢钗则为钗头上作合欢花形。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漂亮的装饰都是钗头部分,插入头发内的的双脚,被称为“股”或“梁”,钗股长的称为“长钗”,它多用来挽插头顶的发髻,又叫“顶钗”,短股则为“短钗”,可以用于发髻,更多用于双鬓,则又称为“鬓钗”。

与那些名贵的宝钗形成对比的则是农家妇女们所使用的“荆钗”。最初的荆钗确实是用荆条制成。后来诸如铜、铁之类的发钗,都称为荆钗。《烈女传》中,梁鸿的妻子孟光,就是荆钗布裙。到了后来,人们还用“荆钗”来代称贫苦妇女。旧时男子在尊长面前提及自己的妻子时,往往自谦地称为“荆妇”,即是由此而来。

(四)镊子

我们现在女子美容用的小镊子,一般是用来修饰眉毛等的一种修容工具。而在汉魏时期,镊子除了作为修容工具外,还可以作为头发上的饰物来佩戴。《释名·释首饰》中:“镊,摄也。摄取发也”。实用的镊多以铜铁制成,而用来插发的镊,常用象骨、金、玉制成,呈长条形。用时似簪横插在髻上,也具有约束头发的功能。记载中称皇族妇女盛装时,头上就插有黄金镊。

(五)华丽的头饰“胜”

“胜”是中国古代妇女发饰中常见并且流传久远的饰物。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胜”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所常用的饰物。《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晋代郭璞注:“蓬头,乱发;胜,玉胜也。”可见“胜”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饰物了。西王母是汉代人信仰的神仙之一。有关她的传说极为悠久,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山海经》与《穆天子传》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在汉代神话中的西王母曾引起了人们信仰上的狂热,许多地方都设有西王母祠,人们聚众设祭,为之歌舞。很多妇女饰物,传说都曾被西王母使用过而极受喜爱。在汉代的铜镜、画像石及画像砖上都能见到西王母的形象。

西王母还被喻为纺织之神。许多学者认为,“胜”的原型与纺织有关,它的式样和名称都来源于织机的经轴。织机上的经轴在古代甚至现代的民间都叫做“胜”或“榺”(shèng,音同“胜”),十字形的木片是经轴上两端的挡板和扳手,又叫“榺花”或“羊角”,搬动它可以将经线卷紧或放松。人们把这个形状装饰化,成为一种十字花的纹饰图样。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上,就可以看到这种漂亮的图案,中部的圆圈表示穿孔,这种象征纺织的纹样,演化为妇女首饰则寓意着男耕女织的分工。有趣的是还有一种叫做“戴胜”的鸟。因它头上的羽冠很像戴着一只胜,当它的冠张开时,扇形的冠上每枝羽端都有一个黑点,连成横纹也像戴着一只胜,而且它总是在春天桑蚕纺织忙碌时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都叫它织纴之鸟。

有关胜的大量记载、图像以及实物的出土都集中在汉代。它的大致形式,我们可以从两汉的画像中见到。西王母的头上一般都戴有这种饰物,以致这种首饰成了她的标志之一。如四川新都汉墓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砖,她的头上横插一簪,在其两端就各戴一个胜的饰物。簪与胜相连即《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说的“胜杖”。另外在山东嘉祥汉墓、山东沂南汉画砖、河南偃师辛村汉墓出土的新莽时期的墓室壁画中,都有被描绘得十分详细的西王母戴胜的半身像,她所戴的胜也都有细微的差别,很像文字记载中称为“珈”的那种饰物。由于西王母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所以她所戴的饰物被认为是吉祥之物,也有一种标志着神仙之境的意味,把胜装饰在门楣上更有辟邪的意义。

从这些画像上可以看到,当时胜的基本形式和戴法与戴三子钗很相似。它大致是由一根横梁为支撑,横梁的两端各缀有一件对称的小饰物。戴的时候横梁可以架放或穿插在发髻中间的正前面,这样就可以起到支撑发髻的作用,而垂在太阳穴两边的胜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后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描写:“戴胜而穴处兮。”可以想象,当时女子戴胜的样子是多么的端庄美丽。

从制作材料的不同来区分,胜的种类很多,如金胜。在湖南长沙五一路汉墓就有金胜出土,形状与汉画像中的西王母所戴的胜极为相似。而在江苏邗江甘泉镇汉墓中还出土了几件造型是由三件类似上面的小胜组合而成扁平体的金胜,十分精美。纯金制成的胜表面布满了金珠,在椭圆或圆形的中部,还饰有用金珠编成的花纹。

用玉制成的胜,称为“玉胜”,传说西王母所戴的胜就是用玉制成的。在朝鲜乐浪古墓就出有玉胜,圆心的两面还各嵌一块圆形的绿松石,是一件美丽的饰物。而用布帛制成的胜称为“织胜”,同时还有用花形装饰的胜。在四川成都永丰东汉墓出土的头簪数朵菊花的女俑、四川忠县出土的簸箕女俑和在四川重庆化龙桥汉墓中出土的东汉献食女俑的头部装饰上都可看到类似胜的那根横梁,和两鬓左右对称的花状饰物。不同的是,前额的发髻正中也有数朵菊花,看起来更加华丽。许多中外学者都认为,这正是古时记载的一种称为“花胜”,又称“华胜”的饰物。它是在胜上饰有花样或者直接用花形装饰的。《释名·释首饰》中:“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关于佩戴华胜的盛状,在《后汉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真可谓盛装出行。

东汉至魏这一时期,妇女头上戴胜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甚至朝鲜等地都有出现,可见当时妇女对胜的喜爱程度。有趣的是,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按照节气或节日来戴胜的特殊习俗。如称为“人胜”的就是这样。古代有一种节日称为“人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七。当时人们认为:正月初一为鸡日,即鸡的诞生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即人类的生日。把人日排列在其它动物的生日之后,是说明人类的出现要晚于这些动物。所以,每逢这个日子,古人都要把那些五彩花色的丝织品或者金属箔剪刻成人的形状,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们则剪成小人形戴在两鬓,叫做“人胜”。这个节日正逢春节之际,又名“春胜”。这种风俗直至北宋时期仍很盛行,《东京梦华录》中描写道,在正月初七的“人日”节,正月初十的“立春”:“家家剪彩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今世多刻为华胜,像瑞图金胜之形”。

(六)一步一摇的“步摇”

步摇首饰由来已久,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之名的是传为宋玉所作的《风赋》,其中有:“主人之女,垂珠步摇。”时代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可以看出,“垂珠步摇”中的“垂珠”,是早期步摇最重要的一大特征。在《释名》中也有:“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看来当时随着佩戴者步动而摇的是那些挂坠在簪钗上的小珠子。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贵妇,头上正中部位插着一枝树杈状的饰物,饰物上隐约出现了多颗圆珠,正符合文献中的记述,应是西汉步摇的样式。

到了东汉,中原地区贵妇使用的步摇饰更加华丽。《后汉书·舆服制》中:“皇后谒(拜见)庙……假髻、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百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在《北堂书钞》及《太平御览》引作“八爵九华”。爵为雀,华即花。由此可知,汉代皇后拜庙祭祀时所戴步摇有一个山形的基座,上有用串了珠子的金丝或银丝宛转屈曲成橡树枝状的花枝,考究一些的还在上面缀以花形饰或鸟雀禽兽等,步行时金枝、饰物摇颤,成为受人喜爱的步摇。在《后汉书·舆服制》中描述的步摇,上面还装饰着六种神兽,其中有几种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如其状如狮(一说如鹿)独角长尾的“天鹿”;外形与天鹿相近,但有两角双翼的“辟邪”;还有神牛“丰大特”等,人们将这些神兽安排在步摇上,也许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还含有祛邪纳祥的用意。这种步摇饰常和称为“副”的假髻并用,说明在东汉晚期,步摇已不再是单件首饰,而是同假髻合为一体,成为假髻的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步摇的插戴多在发前正中部位,同时还有双插步摇的现象。在徐州北洞山楚王墓中,出土了一位身份较高的女侍立俑,在她的左右额发上侧并列的三个小孔,就是插戴步摇等装饰的地方。

在汉代,妇女发髻上的首饰常用凤鸟来做装饰,这与当时汉武帝尊凤是分不开的。汉高祖刘邦继承了许多的楚国人的风俗,楚人就是一个十分崇尚凤鸟的民族,他们认为鸟、鸾能够冲天,鸣声可以惊人。楚庄王就把自己比做凤鸟,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汉武帝尊凤,穿楚服、戴楚帽,色尚赤,这些都是楚国的风俗。在汉代的画像砖中,许多汉阙和汉代建筑的顶上都装饰着一双凤鸟。大到建筑,小到妇女的装饰,凤鸟优美的飞舞着,而饰有凤鸟的步摇,在中国历代都是妇女们最重要的头上饰物之一。无论怎样变换花样,只有“行则动摇”才符合这种首饰的特征,这也正是妇女们喜爱它的重要原因。

(七)戴在额头上的首饰——山题

“题”的解释为“额”,意思是戴在额前的一种山形饰物,是以提醒戴着它的人们稳重如山。山题多以黄金制成,通常作为一个基座和步摇一起用。魏晋时期鲜卑等民族的步摇冠也许由此而来。汉代步摇的基座多为黄金制作的山题,具体的式样和戴法我们已很难见到,似乎与西周竹园沟古国墓地出土的一种发饰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的许多古老服饰风俗,往往能从曾受中国古文化影响的韩国、日本等的传统服饰中看到一些影子。在日本传统贵族妇女服饰中,妇女额前发髻上,有一种瓶形束发饰。使用时把前额上的一组头发从饰物背面的卷筒中穿过,再用簪钗固定。这种饰物,是日本奈良时期皇族成员在正式场合身着礼服时佩戴的,它可以和簪钗与梳子同时使用。也许可以从中看出山题的样子和戴法。

(八)巾帼女子

假髻的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东汉时期高髻的兴起,方便而漂亮的假髻又逐渐时兴起来。汉代女子的假髻被称为“巾帼”,因常为女性所专用,故引申为女子的一种代称。它是一种以假发制成的形似发髻的帽状饰物,用时只要套在头上即可。头戴巾帼的妇女形象在广州市东郊先烈路东汉墓出土的一件歌舞伎俑的头上可以看到。在她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发髻”,髻上插簪钗数支,髻的正中还有两枝“十”字花饰。在其底部近额处有一道明显的圆箍,应是一种假髻。漂亮的假髻还是可以互相赠送的时髦而贵重的礼物。


博纳沐云坊地址:石家庄平安北大街乐模商城三楼78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