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冷知识背后揭露的养育大道理

 水瓶座wsyz 2017-09-28


一个冷知识 来自大J小D 09:26


昨天写的文章留言里,我随手回复了一条,今早一看被点赞数吓到了。嗯,又给自己挖坑了。这里我要吐(sa)槽(jiao)一下,你们哦,每次我写的文章都不点赞,每次让我写文章的留言都拼命点赞,哼~


哈哈,自己挖的坑自己一定要填,话说这个真的算是我最近新学到的一个WoW!的知识点,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对于早教启蒙也特别有指导意义的,今天就“插队”先写一下这个。



对于童年的记忆从认识“我”开始


我关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很早的,大概2岁左右吧,昨天这个留言发出,有不少朋友也给我留言了,真的差异特别大。在学儿童心理学时,教授讲到“我”的概念时,提到了一句,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你们脑补一下,我当时听的差不多昏昏沉沉,突然脑海里就“ding”的一声(捂脸,貌似还是喜欢听这些冷知识)。


教授提到,小婴儿是不知道“我”这个概念的,他们从出生开始喜欢吃手玩自己的脚,这其实就是探索自我的开始。他们会玩很久很久,慢慢才开始意识到,原来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这之后就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也就是真正认识“我”这个概念,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于任何人的存在。


当孩子认识”我“之后,他们就会无比热爱这个“我”,与此同时,他开始更加自然地记住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情,因为“我的”事情是和其他事意义不同的,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我”又是特别重要的。


因此,认识“我”、建立“我”的概念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通常这也是大部分孩子开始有童年记忆的开始。



“我”的概念怎么形成的呢?


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当接触新的事物时,如果它和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那我们就会学起来更加有动力,也就更加容易记住。从上面分享就可以知道,“自我参照效应”的形成一个大前提就是孩子需要建立“我的”概念,没有认识“我”,何谈“参照”之说?


小婴儿出生时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他们每天吃手吃脚,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以为那是一个独立的玩具而已,直到大概接近一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这时,他们对于自己是蜜汁喜爱,蜜汁自恋,几乎每个孩子都愿意照镜子。这就是他们开始建立“我的”概念的初级阶段。



接近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是大部分家长头痛的Terrible Two,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孩子开始认识“我”了,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是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因此才会有各种所谓的叛逆不听话出现。


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最喜欢说的就是“我不要,我不吃,我不喜欢”,所有这些话都指向一个中心思想,“我”是那么大,凭什么要听你们的指挥?这个头痛的T2恰恰是最重要的“我的概念”形成的阶段。


等到3岁左右,孩子不仅仅特别有主意,他们开始可以站在对方角度看待自己。比如很多孩子开始出现羞愧、紧张、害怕等各种表现,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了。


很多孩子也开始会自我肯定(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开始了自我否定),“我真是个好孩子”,这类话也说明了孩子学会了从对方角度评判自己,形成了自我形象,这是“我的概念”趋于成熟的阶段。


过了7岁后,每个孩子的自我认知就趋于稳定了,他们会对自己是怎样的人、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判断了。这也挺符合我们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