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该「贴」秋膘还是「扒」秋膘?

 为什么73 2017-09-29
原创 2017-09-29 王大头 活法儿




秋意渐浓,凉风习习,炎夏的余威此时也全然不见了踪影。熟悉养生的朋友们都知道,「贴秋膘」的时候到了。


「贴秋膘」是北方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过去,人们的生活安排,与自然节气的流转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季烈日炎炎,暑气弥漫,人的食欲多少会有所下降,消化功能相对来说也差了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苦夏」。


经过一个夏天,人的体重多少会减轻一些。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了。人们一般会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达到「以肉贴膘」的目的。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


传统意义上「贴秋膘」的目的,在于补益因「苦夏」而相对亏虚的身体,为迎接寒冬打好身体基础,让人能够安然过冬。


这个习俗被延续到了现在。小到立秋那几天,大到整个秋天,大家都在盘算着如何把这个养生功课做到位。


其实,要我来说,「贴秋膘」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里,应该被重新解读,采取新的思路实现。亦或是像福大大所说,现在的很多人并不适合「贴秋膘」,而是应该「扒秋膘」,比如我。



「贴秋膘」并非人人适合


前边讲过,「贴秋膘」的本意,在于吃一些营养成分相对丰富的食物来补足亏虚。但是在当下来说,我们的饮食已经并不像过去那些单一、匮乏了。以前只有在过年过节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到的食物,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寻常所见。


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在物质生活的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兴之所至去个菜市场,或者打开手机叫个外卖,或者约三五亲友下个馆子,就能享用到一桌丰盛又美味的佳肴。


如果让黄帝和岐伯二位老人家穿越到现在,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天天都在享用着只有重大时刻才能吃到的食物。


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消化系统,总是为了解决这些精美的、高营养的食物而被过度使用着。


你真的需要「补虚」吗?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吃那些高营养的食物、补品补一补,身体是会虚掉的啊。在当下这个语境里的「虚」,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确有其虚。由于生来底子差,或者后天工作、学习、生活操劳过度,或者因为节食瘦身等原因对身体造成的实质性损伤。


二是因为日常所食所饮没有被身体很好地转化利用。吃得太多,吃得太猛,吃得太杂,吃得没规律,吃得营养太高,都让脾胃肠道不堪重负。这些食物补品,要么都变成了残渣粪便穿肠而过,要么就留在体内,成为血脂、血糖、尿酸、尿蛋白、胆固醇等等让你提心吊胆的检测指标。


三是被各种媒体的言论宣传所误导。当下很多标榜为「健康」「养生」,打着中医旗号的媒体,尤其是我们的长辈最容易相信的那种公众号,嗯,你懂得大概是什么德性,抄来抄去,或者是一些半懂不懂的人随意拼凑、想当然,或者照搬老古董的教材、资料。总之,让一些养生小白,或是内心特别敏感、喜欢对号入座的人产生惊慌感,自认为自己「虚」。


其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根本不用给自己的身体附加那么多东西,而是应该适当做做「减法」,相信生命本来的潜力。



脂肪并非一无是处


写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个跟「膘」有关的话题。


现在的人,基本上都形成了「以瘦为美」的观念。很多热爱健身塑型的人,都在跟「体脂率」这个玩意死磕着。于是,有人没命节食,有人使劲「吃草」,有人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自己每日脂肪和碳水的摄入量,仿佛多涨一两体重,都能带来极大的罪恶感。


保持体重和体型的匀称正常,戒除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无可非议的,需要每一个人去重视。我这里想说的是那些过分在意、过度解读的朋友,如果一味地「增肌减脂」,盲目追求外在的形体之美,对身心健康来说,都是一大隐患。


人之所以要长「膘」,即脂肪,一是为了储存能量,二是为了保温取暖,三是为了缓冲减压、保护脏器。徐文兵老师在《字里藏医·膏肓》的部分说过,当人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人体体表的脂肪,也是为了有效抵抗寒邪入侵身体的手段。


如果我们视脂肪为大敌,拒绝摄入、武断减少,甚至是抽出的话,就相当于将五脏六腑暴露在体表一样。没有脂肪或膏肓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免疫力往往比一般人更弱,也更容易得各种重病,或者是出现抑郁症等邪气缠身的精神类疾病。有人瘦到骨瘦如柴,可能随身都要带着个棉垫子,不然坐在椅子凳子上的时候,屁股硌得疼,而且还会觉得肚腹冷痛,分分钟就要去厕所。


所以,我们对于脂肪的看法,应该客观一些,而不是顺着商业广告的宣传,心怀不安,没限度没章法地消脂减脂,最后搭上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秋膘」应该这么「贴」


在我看来,「贴秋膘」这个事情的内核,其实就是调和身体的内在平衡,让自己呈现一种不偏不倚的状态去应对严冬以及未来的生活。


秋季的进补,应当按照自己的体质去制定相应的对策:


例如,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如果这个话题落在狭义上的「进补」,我们理应先调养好脾胃,这样所食所饮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转化利用,成为维护身体健康的砖瓦。


在秋季,总的进补原则为「增甘酸少辛辣」,食用一些平和、清润的食物缓解秋燥,同时补益脏腑。以下的食物适宜秋天:


谷类:小米,黑豆,玉米;

蔬菜:南瓜,白菜,土豆,板栗,萝卜,莲藕,茼蒿,菠菜;

水果:苹果,柚子,石榴;

肉类:鲈鱼,鸭子,瘦肉;

药膳:百合,玉竹,南沙参


如果平时脾胃比较虚弱的话,可以着重于粥羹或者五谷粉之类比较容易消化的东西。


如果是体质比较虚寒的人群,在食用一些性质偏温的食物以外,还可以通过艾灸为调理体质加一把力。


如果是脾胃阴虚有热,怎么吃都感觉猴瘦猴瘦的,可以适当在自己平时喝的粥粥水水里加些麦冬、芦根、玉竹、南沙参等滋阴的东西,加上按揉内庭穴和足三里穴: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内庭穴: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保持三焦经的通畅在「进补」这个话题里是不可忽略的。三焦在人体里,是负责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谷的器官。很多时候,我们体现出来的「虚」,其实就是气血精微传输不畅,没有被送到本来的目的地。


打通三焦经,我特别推荐大家没事的时候做做八段锦里「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


另外,根据路新宇老师的观点,三焦经上有翳风、角孙、四渎、消泺四处最容易堵塞,需要大家试试通过点穴、按揉的方式疏通:


翳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角孙:侧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四渎:前臂背侧,肘尖下方5寸,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尺骨与桡骨之间。

消泺:臂外侧,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按压有酸胀感。


最后,就是按着天时,调整自己正常的作息时间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按点睡觉,是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消耗,从以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补养。我们之所以会「虚」,或者觉得自己「虚」,其实是因为我们给自己附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内耗」。


生活在变,人也在变,所以对于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和养生方法,我们应该结合当下,结合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改变。只晓其皮毛,不分析背后的道理,这种养生功课,无异于走向了刻舟求剑的歧途。


(穴位示意图来源:大家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