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格调

 A芝兰之室 2017-09-29


Teachers' Day

有人说当今书法重技巧,轻格调。这个现象的确有之,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把握和看待是才是重要的,否则会误导。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书法的技巧锤炼是书法的基础源泉。我不否认书法最终是要靠学养和文化养,但是没有解决技术层面的东西,一切只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现在很多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书法,没练几天字就想创新,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空谈创新却俗不可耐。空谈品格和格调却不知此为何物。因此我想书法最初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就是临摹,这是千古不二法门。当然不是说书法就只能停留在技术这个范畴,所谓技近乎道。书法发展至今我们不否认的确有些高技术低文化的现象出现过,这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快节奏,人们追求名利,为生活奔波的窘态和浮躁。二是书法格调审美问题。书法的本质最终是要靠修养学养来支撑,靠你对传统文化,

袁枚(1716-1798)

对审美意识的正确认识,对中国审美的哲学思考来展现。书法家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让你的作品充满哲学的思想成为有思想有创意的佳作。为人,为艺都要先正其身,我想搞书法的人首先要做到是一个纯粹的人。名和利需要大家的辩证看待,既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也不要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既不要一味清高也不要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一切顺其自然。展览有展览的规则,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就不参加,做个旁观客,如果你真有如此淡定的心态,谁上谁不上自然是如眼中云烟,快乐来源于心态,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现象,享受书法带来的乐趣呢?而非要去折腾那些得失造成的不愉快呢是书法的错吗?是谁的错吗?不是的,是你自己的内心无法放下在纠结。
   书法在技术层面和思想格调层面如何结合,如何相得益彰是我们书法人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课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技术层面是基础,是源,书法的创新是书法的本质和灵魂,是本,书法的审美是书法的内在要求。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叫做书法。

金农(1687-1763)


  这里的学养绝不是说读书多了就有学问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都读多了,不去思考,不去消化,再多也无用,而整天奇思异想,不去学习,创新就成无源之水。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很多自诩学问不错的所谓的书法理论家,所展现字确实很多是不敢恭维的,甚至俗不可耐,连最基本的笔法都没有解决。这个不赘述举例,相信看客不会太孤陋寡闻。可见书法的学养是要求要学而能化。而不是读几本书,就有文化。就像练武术,不是你把一套拳练到全国冠军就是武林高手,真正的武林高手还要把所学的技巧化为实战技巧,随心应用方位高手一样。对于一件书法作品而言,你对读者欣赏者所展现的思想应该是自然点哲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华殿审美讲究的是中庸思想,所以当你在作品中展现你的思想应该是有依据,有根源的。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源之水。你在作品中营造的一种气场和氛围。如典雅的,如奔放的,如朴茂的,如灵动的。你所运用的一些元素,如虚实、轻重、倚侧,平正险绝,浓淡干湿,方圆黑白,空间等元素,是一些矛盾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元素整合,用哲学的中庸思想整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能不脱离美的范畴,使之变得品味十足,使之和谐统一,顾盼生辉。这就是我们作品的第二层意思。书法作为艺术品最终是靠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为人为艺的思考,阅历的累积所沉淀下来的东西来支撑。是书法技术和元素营造意外的另外一种在欣赏者内心引起共鸣的那种美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所谓格调和品味的中心,也是人们追求的东西。中国书法之所以那么充满魅力,是因为它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浓缩。之所以让那么多人既爱又恨,在于他太难,他对传统的要求太多,对于传统包罗万象,对于的传统文化的接纳浩瀚如海。这也是很多书法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用毕生经历研习,追求的原因所在。


冒襄(1611-1693)


朱彝尊(1629-1709)


高士奇(1645-17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