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成长一样,阅读也需要学习和试错

 指间飞歌 2017-09-30

与成长一样,阅读也需要学习和试错

读过“垃圾”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为什么是“垃圾”,尽快摆脱无知的状态。在烂书的粪土中开出思考奇葩来,这样的阅读人生,才叫没被耽误。

有媒体报道,刚刚过去的暑假,王先生摔了两回儿子的手机。第一回是因为儿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玩游戏,第二回是因为儿子只看网上的小说,不看家里成摞摆放的图书。阅读不是“看闲书”而是“正经事”,已成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但是,当家长们按照专家、名师、名校列出的书单搬回各种图书后发现,再精美的图书也难敌一个小小的屏幕对孩子的诱惑,即便是纸质书,也并非净土一方。重口味的地摊文学、没营养的玄幻仙侠,让不少学生的阅读质量呈现“亚健康”状态。

如果从整体的阅读氛围、图书馆购书借阅偏好来讲,青少年读书,普遍弥漫着追求猎奇和流行的风气,“浅阅读”风行,而深度阅读不能,那么一定是我们的阅读教育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导致学生“误入歧途”,这样的情形称为“亚健康”,我觉得并不为过。但是从个人来讲,我却不认为,青少年翻开地摊小说,或者一段时间内沉迷于玄幻仙侠有多大问题。

阅读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经验,跟成长一样,阅读需要学习,也需要试错。很多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都是从什么都读,甚至是读“垃圾”开始的。我喜欢的台湾出版人颜择雅,博览群书,能说数种语言,她回忆童年时的读物,从娱乐八卦到情色武侠,什么都看。但这些读物只是一种“启蒙”,或者说,培养起文字阅读的习惯。一来青少年也不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哪些作者写得差、哪种文风恶心,读多了自然能分辨。二来,通俗地讲,阅读是从文字到文字的旅程。可从“垃圾”中顺藤摸瓜,从通俗自然而然地导向经典。这一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对于孩子形成好的鉴赏力和阅读口味,常常是不可或缺。

而我们的家长,现在大多倾向于照着媒体上的学者教授、各类名家的单子开药方,你今天要读四大名著,明天再读个莎士比亚,而忽略了孩子作为阅读主体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小朋友喜不喜欢、读不读得懂,怎么指导,倒成了次要的事。以为装模作样,打开一部大部头的世界名著,就能摆脱阅读“亚健康”,纯属虚妄。阅读是要讲氛围的。逼着孩子看名著,家长自己却读《知音》,看三生三世、《中国好声音》,是不是有点“双重标准”?再说了,假如你自己没读过莎士比亚,看到孩子的书封上有色情凶杀几个字,就惊慌失措、烧了才解恨,你可知道《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名著里,也充斥着凶杀乱伦挖眼睛这类情节?

避免阅读“亚健康”,不怕读过多少“垃圾”,而在于避免视野狭小、被动阅读。好的读者总在渴望下一本好书,他有意识地在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之外,不断打开新的世界,不被各种流行读物热销榜束缚。克服“亚健康”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交流,不只是跟老师父母交流,也可以上上豆瓣,分析一下,我喜欢的书为啥别人都说是烂书。这就好比好多人看不懂《敦刻尔克》,跑去豆瓣看影评才恍然大悟,然后二刷三刷,逐步培养起观影经验。成熟的读者,也要经历分享、反思和提高的过程。

读过“垃圾”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为什么是“垃圾”,尽快摆脱无知的状态。在烂书的粪土中开出思考奇葩来,这样的阅读人生,才叫没被耽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