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心脏日 我们来谈“心”

 茶水道人京 2017-10-01
世界心脏日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不是所有的心脏病发作都会导致胸区疼痛、大汗淋漓,一些心脏病可能是在“沉默中发作”的,症状很轻微或者根本没有症状。


沉默发作的心脏病就像胃胀、流感或消化不良,但跟这些病不同的是,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会在心脏组织上留下疤痕。更严重的是,当“沉默心脏病”发作时,心脏的跳动失去正常节律,因而无法有效供血,最严重的后果是突发心梗或者心脏骤停。



9月24日是第17个“世界心脏日”,本期健康话题,让我们一起谈谈“心”。

01


应对心脑血管病重在一级预防


今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发布。《报告》指出,目前心血管病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


《报告》同时也正式公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为改善我国心血管健康提供基线数据,为科学的防治工作提供重点方向。


何为心血管健康指数?


“过去10年,心血管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血压的控制与管理效果明显,心血管治疗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控制和规范化诊疗以及药物规范应用,在近十年得到广泛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近年来仍然持续升高,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拐点”的到来,是心血管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如何评估人群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应运而生。


葛均波介绍,CHI是一个简单、直观、可评估中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指数,旨在通过建立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的综合指数,以反映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



了解疾病风险因素


“关于心脏病,大家应了解一个事实:过去30年,中国心血管发病死亡持续攀升,所有的死亡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可以说,心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大病。”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表示,对于这类疾病,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国尤其要更加关注,因为我们恰恰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持续攀升的阶段,而且这个上升阶段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的减缓或下降的迹象。


霍勇透露,他日前参与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工作,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高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是首要工作之一。“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三高’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率低”。


霍勇建议,在人群中推广高危筛查管理模式。“每个人都应有疾病筛查的意识,在门诊就诊时,应进行常规心血管病风险筛查,这样可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


分级预防重点在一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任延平谈到心脑血管病预防时说,心脑血管疾病要分级预防。具体来说,一级预防,指的是控制其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指对已患病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或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指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寿命。其中,一级预防是最重要的。


尽管年龄是个非常关键的危险因素,老年人明显比年轻人患病风险更大,但也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忽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任延平表示,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早期预防都相当有必要,如果能从青年时期就坚持不吸烟、不酗酒的良好习惯,并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那么在步入老年后也更容易保持健康,终身发病风险都是较低的。


02


专家带你认识心律失常


房颤、早搏、心动过缓……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心律失常,中国约有两千万患者正受其困扰。9月8日,2017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西安召开,多位权威专家受邀帮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认识这类疾病,并早期发现和治疗它。


一生中,1/4的人会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目前全球房颤患者人数为3350万,预计到2060年将增加2倍。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


“房颤通过发病时的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可捕捉到并确诊,但其表现因人而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介绍,最常见的是心慌,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发病时脉搏强弱不等、不齐且脉率少于心率。遗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亢、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都会引起房颤。


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通过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马长生认为,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患者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较大。临床上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后才发现有房颤,造成了很大遗憾。



心脏早搏不要慌


心脏工作时,如果出现提前一次跳动,之后停顿一下,就像是演奏舞曲乱了节奏,这种情况被称为早搏。早搏发生率很高,除了心脏不好的人,正常人在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喝咖啡和浓茶、失眠时,也可能出现。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董建增介绍,如早搏是体检查出来的,患者无任何感觉,早搏数目也不多(几百次),不影响日常生活,这种情况密切关注就可以。如早搏症状明显,动态心电图显示每24小时有一两万次甚至更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间久了还会对心脏结构造成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等。


如果早搏是其他心脏病的伴有症状,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而不是单纯治疗早搏。因此,发现早搏时还是应该去医院,让医生检查是否有基础疾病。


心律失常防复发


很多时候造成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不被消除,很难真正控制住,它就像身体里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很多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的:


1.定期体检。某些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如房颤等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运动要适量。长期剧烈运动者,房颤发病率增加5.5倍,而规律且中等强度运动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3.维持健康体重。研究发现,肥胖与房颤的发生呈线性相关,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4%~8%。



03


六个坏习惯让血管生锈


“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这是近代临床医学之父奚丁汉的医学名言。血管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它常被称为“生命的通道”。


“只有这条通道一直保持清洁通畅,才能为全身输送养分直至生命终结。但生活中人们不经意间形成的6个坏习惯却让血管很受伤。”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指出,为了防止血管“生锈”,必须远离那些伤害血管的陋习。



坏习惯1:喜食肥甘厚味。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都含有一定的油脂,如果油腻食物吃得太多,就会使过多的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病变。


专家支招:“管住嘴”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血管保持清爽。建议大家少吃肉,多吃鱼。采用低温烹调方法,更有益健康。多吃能给血管“减负”的食物,如山楂、燕麦、金橘、大蒜、洋葱等。



坏习惯2:摄入过量盐。食盐摄入过多,会迅速对血管产生伤害。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泵出血液时会产生一氧化氮,可使血管放松、顺畅血流。而食盐和脂肪会阻碍一氧化氮的释放,妨碍血管的扩张能力,增加罹患动脉硬化的风险。


专家支招:一天中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日常生活中学会做减法,使用限盐瓶,做菜时少放盐,或用葱、姜、蒜、辣椒、香菜、柠檬等调味。



坏习惯3:压力大。压力过大,长期得不到释放、缓解,将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虽然说压力的应激是短暂的,属于急性应激,但反复发作的急性应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炎症,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


专家支招:学会缓解压力,可以试试冥想和深呼吸,能把注意力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还能降低皮质醇的分泌水平;转移并释放压力,比如报一个健身班或兴趣班,养花、养宠物,都能把你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多微笑,微笑对减压的功效不可小觑。



坏习惯4: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坐立,下肢肌肉收缩活动相对减少,会导致人体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时再然活动,很容易牵动不稳定的血栓,使之脱落造成血栓栓塞。


专家支招:为了保证血管健康,建议中老年人不要久坐下棋、打麻将,更不能久坐家中闭门不出,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多出去走走,如果无法外出,可在室内散散步。



坏习惯5:吸烟。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通过肺泡和血液中的气体交换进入血管,干扰血液中的脂肪代谢。


专家建议:马上戒烟,只要肯坚持,通常3~4个月就能成功戒烟。烟瘾来时,立即深呼吸或咀嚼无糖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发胖。



坏习惯6:熬夜。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倍。


专家支招:睡前8个小时内不要喝提神饮料,如茶、咖啡、维生素功能饮料等,提神饮料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适当午睡能补充体力,午觉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熬夜最好不要超过12点。



04


养生先养心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的“主”,就是指心脏。心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人才会长命百岁。


陕西省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内科主任刘超峰说,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不良情绪的出现都会连累到它。所以,心脏最勤奋,又是最容易受伤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


中医里讲“心藏神”,意思是心脏掌控人的情绪。《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只要心脏不出问题,其他的脏腑一般也会安守本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神”也就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心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这样人才会长命百岁。


心阳不足肾精亏损


刘超峰介绍,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就是说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样畅通。比如说,心火每时每刻都要下降,把阳气送给肾,肾才不会寒;而肾水必须上行滋养心阴,否则,心火就会亢盛。


心和肾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冰川,太阳每天都要出现,把冰川一点点融化,用来灌溉良田、滋养万物。反过来,由于冰川的存在,太阳的热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则大地就要变成荒漠了。


心阳不足的话,就无法把充足的阳气送给肾脏,造成肾精亏损。



心事太多脾则不舒


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营养,经血液输送到全身。但是,如果没有心阳的存在,脾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


刘超峰举例:很多身体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补药,都不见效。到医院去检查,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来。就是因为这些人心里装的事太多了,分散了心阳。思虑过度就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心情不好揉揉肝经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就更好解释了。心主血,肝藏血。我们心情不畅的时候,最需要肝脏来疏泄情绪。”刘超峰说,有的人在心情压抑时会感觉心前区憋闷,两胁也有疼痛感,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为两胁是肝经循行的部位,肝气郁滞就会引起两胁疼痛、胀闷。


总的来讲,心脏的不适都会影响到肝、脾、肺、肾。《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将军,肺就像宰相。将军或宰相出问题了,都会影响到君王的决策。如果单是将军出问题了,对宰相的影响却很小。唯一不能出问题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龙颜大怒”,将军、宰相的日子就都好过不了。


来源:各界导报·老友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