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敌台[建筑]

 江淮风情 2017-10-02
简介
敌台敌台

敌台在长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突出于墙外侧的台子,称为墙台,也称作马面。墙台与城墙本身同高 ,三面均砌垛口,当敌人逼近城墙,准备登城时,城上守兵可凭借墙台从侧面射击来犯之敌。名称首见于 《墨子》《备梯》《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述“行城”者即是。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经普遍使用 于城墙防御了。长城上也建有这样的墙台,从现存在遗物和遗址看,有的墙台上还建有铺房,以为巡逻时 遮风避雨之用。

历史
(图)敌台敌台

敌台是建于城墙上、并突出于城墙外侧用以防御攻城之敌的高台,也称“敌楼”。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 要》中述的敌楼是建于马面上,向外悬挑的木结构高台,每面一间二柱或三间四柱;向外三面安装厚木 板,开箭窗;上面铺木椽,做平顶;顶上覆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还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长城上的 敌台,多骑墙而建,称为“空心敌台”。这种空心敌台是明代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蓟镇长城时创建的。这 些空心敌台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 ,有的用砖墙和砖砌券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 ,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墁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而无楼橹。上下台顶,有时 在楼层间开洞,利用绳梯,有时在较厚的砖砌体中留出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通道。中部开箭窗的数量随敌 台大小而异。一般每层前后各开三窗,左右各两窗一门。较大的敌台每面开四或五个箭窗。不过也有特例 ,在北京延庆县境内长城上现在还保存一座每面开有九个箭窗的敌楼,为长城敌楼中所罕见。从现存几百 座蓟镇长城的空心敌台分析,这些敌台都随地形和功能需求,设计巧妙,各不相同,其间距在330米至80
米之间。
明长城的敌台,有的并不骑墙,而独立于长城之外,有的并无箭窗,仅有登上台顶的踏道,实际上是实心 敌台,这类敌台主要建于宣府、大同两镇的长城上。

特点
(图)敌台敌台

长城筑城体系到了明代已发展到完善程度,并具有如下特点:

①  采取以关城为重点,以长城城墙相连接,构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如蓟州镇是守卫京师(今北京)的重要防区,燕山山脉横贯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地势险要,其长城的构筑,主要着眼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伸出两翼,掩护关口。山海关是蓟州镇防区通往塞外的主要通道之一,控制着山、海之间的隘口。山海关关城的防御设施完备而坚固,城墙高约13米,厚约7米,城墙上设有雉堞,城楼的南、北、东三面设有箭窗68个,城外有宽16米、深8米的护城河环绕;为加强环形防御,在关城东、西筑有罗城,南、北筑有翼城,称作“五花城”。长城经山海关关城继续向两侧伸展,南侧一直伸入大海,北侧直上燕山,使山海关关城与长城结合得十分紧密。居庸关是京师通往塞外的又一重要关口,关城建在长约25公里的狭长山沟中,设有城堡四座,其中以居庸关关城作为屯驻重兵的地方;在北面的八达岭山坳中建居庸外镇作为前沿阵地,地势极为险要,是主要的防守营堡;再往北是岔道城,作为前哨关堡;居庸关关城的南面为南口堡,作为内部接应的场所,并起着防备敌兵迂回袭关的作用。

②  重点防区则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构成纵深、多道的筑城体系。如大同镇和宣府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宣府镇防区,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组成的内三关长城为基点,在其北面还筑有外长城和内长城,形成以外长城掩护内长城,以内长城掩护内三关长城的筑城配系,不但加大了防御纵深,加强了该镇的防御,而且使友邻重点防区的蓟州镇西翼有了可靠的屏障。辽东镇的长城,在构筑上也显示了合理利用天然屏障的特点。如它利用辽河水险,在河东岸设置木栅,构筑土垣;在山地则利用险峻的山脊,随山顺势以人工将外侧劈成陡壁。

③  长城城墙上大量构筑具有较完善的战斗、生活设备的空心敌台,进一步加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这种空心敌台既可用于观察、射击和掩蔽,又可作为武器、物资的仓库。空心敌台有大、小两种,大敌台多建在险要处,台高16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四周建雉堞,可供观察、射击用;中层为铳炮射击室;下层为物资、军械库。每台可容百人战斗和休息。小敌台多分为两层,四周开有箭窗,可容十余人战斗和休息。在长城城墙附近还构筑有专门用于防守的墩台,墩台有围墙和战斗、生活设施,内驻士兵;墩台间距约500米,防者能以墩台间构成的交叉火力阻止攻者前进。

沿河城及敌台    
(图)敌台敌台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

敌台的种类

     根据空心敌台的功能及内部结构进行归类,将其分为单筒拱无柱式、双筒拱二柱式、双筒拱三柱式、三筒拱四柱式、环形筒拱四柱式、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六大类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单筒拱无柱式敌台 

  在唐山境内这类敌台共发现18座,主要分布在铁门关以西。较具代表性的是303号敌台,平面呈长方形,长13.8米,宽7米,保存较好。此敌台基座四壁底部四周刨槽,用长方形条石找平,上部平铺青砖,基座高度与城墙顶相平,基座从下到上按比例收分,基座中心填小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基座顶部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整个基座骑在长城城墙上,凸出城墙内侧较少,凸出城墙外侧较多,符合作战要求。

   基座之上是一道与长城方向相同的筒拱券,拱券长10.5米,宽4.2米,拱高1.2米。筒拱的一端墙体加厚,有踏梯上接,阶梯木制,口宽0.8米,阶梯为15—17级,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筒拱券的两端,顺城墙各开1门,门框用条石做成拱券形拱,总高1.88米,宽0.66米,厚0.27米。门框内拱总高2.4米,宽1.2米,总厚1.1米。两门口外侧各开一箭窗,筒券拱的内外两侧墙壁上各开5个箭窗,箭窗下均有射孔。同一敌台的每个箭窗尺寸相同,构造基本一致。

   这类敌台中部无柱,空间较大,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按每两平米住一人计算,可住士卒20人,战时则可容百人左右。

  敌台的上层四周砖砌垛口,垛高0.6米,宽3米,厚0.4米,口宽0.6米。垛口下部的宇墙上有射孔和排水槽,水槽突出墙体一般为0.60—0.80米。宇墙底部外侧四周均有两层锯齿形线角(照1),顶部平面平铺二、三层青砖,中部用青砖垒砌平面呈长方形的楼橹。但现今楼橹已全部残塌不全,尺寸无法测量。   二、双筒拱二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徐流口11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长11.3米,宽10.2米(图2),跨建在城墙上,敌台整体向内侧凸出1.2米,向外侧凸出5米。

   基座底部四周刨槽夯实,用长方形条石找平,然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按1/10的比例收分错缝平砌,中间部位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随着四周墙体的增高填充夯实至基座顶面。基座部分一般高度与城墙顶部相平或相差不多,平面铺墁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铺。 

  基座上部四壁起墙,中部垒砌成两条大筒拱,也就是两间大的长屋,两筒拱左右交接处形成一条隔墙。隔墙上有三道券门,每券门总高2.5米,宽1.28米,厚0.86米,在两券门之间形成方形砖柱,柱底边长1.8米,宽1.3米。砖柱和券门两侧是两道筒券,筒拱长8.2米,宽3米,总高4.1米。两筒拱的两端各顺城墙置一券门,券门总高2.2米,宽1.5米。靠城墙外侧各开一箭窗,尺寸为总高1米,宽0.6米。两筒拱的内外墙体上各置三个箭窗,位置均匀对称,尺寸相同。靠内侧墙体上有通道上楼,楼口宽0.78米,共16级阶梯,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这类敌台中也有在楼顶开天井用梯子等用具上至台顶的,天井有的开在筒拱一角,有的开在中间,一般为方形,1.2米见方。

   敌台顶部平面长10.5米,宽9.2米,表面平铺方砖,四周宇墙已残塌,残高0.4—0.6米,宽0.4米,中部楼橹仅存基址,长6.72米,宽4.45米,楼橹门口宽1.02米。   

双筒拱三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河流口44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长13.7米,宽9米,基座外侧高4.2米,内侧高3.8米。  

  基座底部刨槽夯实,然后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四周找平。条石一般长0.8—1米,厚0.3米。找平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墙厚约1米,中间部位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至顶。顶面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青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基座顶面四周垒砌砖厚1.1米。内外两侧墙壁上各开四个箭窗,每个箭窗尺寸基本相同,均用青石砌成拱形,箭窗内拱宽1.05米,拱脚高1.6米,拱高0.5米,厚(进深)0.6米,窗外拱宽0.6米,拱脚高0.5米,拱高0.32米,厚0.4米。底部有窗基石,两端有窗轴孔。箭窗下部分有小形射孔,宽0.3米,高0.4米,左右两侧墙上各开一门,两个箭窗,门均在内侧,与城墙相通,左右两门均有石门框,框厚0.27米,门口宽0.66米,拱脚高1.52米,拱高0.35米。石门框内用砖砌拱券,宽1.6米,拱脚高1.73米,拱高0.7米,厚0.74米。底部有门基石,基石两侧有圆形门轴,直径9厘米,深5厘米,轴孔距65厘米。靠门的一侧墙体有踏梯上楼,楼口宽0.8米,阶梯15级,每级高0.3米,宽0.25米。四墙中间有两道长筒拱,筒拱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全长10米。两道筒拱中间形成一道隔墙,墙厚1.53米,墙体上有四个券门,将隔墙断成三个方形砖柱,砖柱横断面呈长方形,长分别为1.9米、2米、1.6米,宽1.5米,券门总高2米,宽1.14米,顶部楼橹坍塌严重。  

三筒拱四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冷口附近70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1.25米,东西9.35米。基座内侧高2.7米,外侧高4米。四周墙体底部首先刨槽,夯实后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垒砌,找平后上部开始用长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至基座顶面,中间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后,表面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漫。基座上部四周继续用长方形青砖垒砌四墙,南墙和北墙结构基本相同,门道口均在敌台内侧,外侧各筑有两个箭窗。门道口用预制的条石拱起,形成石门框,条石厚0.27米,门框口宽0.66米,拱脚高1.52米,拱高0.35米,门框宽与条石厚相同。框下横卧基石,基石两端各有一圆形门轴,轴直径9厘米,深5厘米,轴距61厘米。基石宽0.75米,厚0.23米。门框内砖砌拱墙,拱墙厚0.74米,拱脚高1.73米,拱高0.7米。门道口外侧是两个箭窗,箭窗内拱宽1.08米,拱脚高1.07米,拱高0.5米,进深0.63米,为箭窗外口。箭窗距基座平面高1米,宽0.59米,拱脚高0.56米,拱高0.35米。箭窗外口加宽为0.7米,窗基石宽0.4米,内厚外薄,内侧凿有放木框用的槽口,宽7.5厘米,深8.5厘米,箭窗基石向下0.4米处有拱券形射孔,宽0.46米,总高0.52米。东墙5个箭窗,西墙4个箭窗,每个箭窗下面均有射孔,所以箭窗和射孔的尺寸基本相同。另外在这个敌台四墙的箭窗内拱右侧墙壁上,距基座平面高1.1—1.35米处,凿磨成箭形凹槽,通长0.45米,箭杆长0.28米(照2),其东墙每组三只箭槽,南北西三面墙上每组二只箭槽。这种现象在调查时只发现这一个敌台有,其它未见。 

  四墙中部为顺长城方向(南北)三道筒拱,中间的一道筒拱宽2.35米,两侧筒拱宽1.3—1.32米,三个筒拱高度一致,为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三道筒拱间形成两道隔墙,隔墙厚0.86米,两道隔墙上分别有三个券门相通,形成四个长方形砖柱。中间券门宽,两侧券门窄,中券门宽2.45米,拱脚高1.25米,拱高1.3米,两侧券门宽1.24—1.26米,拱脚高1.8米,拱高0.7米。在隔墙中拱券门一侧墙上发现有烟道口,直通敌台顶部,烟道口距基座平面高0.4米,口宽0.2米,高0.2米。 

  敌台顶部呈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9.5米。顶部平面铺砌青砖,中部建有楼橹,楼橹南北长7.24米,东西宽4.4米。残存四墙高度2—4米不等,墙厚0.68米,在西墙上有一门和窗,但均已残毁。楼橹以外四周均有宇墙和垛口,但已坍塌,个别地段还能见到几个射孔和流水槽。楼橹的南山墙距南宇墙1.8米,西墙距西宇墙2.85米,北墙距北宇墙1.85米,东墙距东宇墙1.85米。西墙外有供士卒上下的踏梯口,口宽0.8米。 

环形筒拱四柱式敌台 

  这类敌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迁西县榆木岭关北段的250号敌台。平面呈正方形,10米见方(图5)。敌台基座四周底部刨槽夯实,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找平,然后垒砌青砖,青砖表面抹白灰泥错缝平砌,从下至上按比例收分,从侧面看形成梯形,上窄下宽。四墙中部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形成基座平面。基座平面均用三、四层青砖平墁,最后一层用方砖砌面,四周砖墙继续上垒形成中部空间,东西墙(长城呈东西走向)各设有一门,两个箭窗,两门均靠北侧与城墙相通。门框用条石做成券拱,框条石厚0.23米,门框内口宽0.7米,拱脚高1.3米,拱高0.3米(照3)。拱石是用三块预制的弧形石垒砌的,厚度与框相同,框下有门基石,宽0.48米,外厚0.2米,内厚0.12米。内侧两端有门轴圆孔,中间有0.2米宽的门坎。门口内为砖砌拱券,宽1.17米,拱脚高1.6米,拱高0.6米。南门墙厚0.68米,北门墙因有上顶层的阶梯踏道,所以墙体加宽,有1.17米。靠城墙外侧均有两个箭窗,箭窗尺寸形状基本一致。窗内拱宽0.85米,拱脚高1.4米,拱高0.5米。进深0.72米为窗,窗口距基座顶面0.95米,窗口宽0.5米,拱脚高0.48米,拱高0.3米,墙厚0.28米。窗口底部横卧窗基石,宽0.4米,向墙体外凸出0.12米。每个箭窗下均有射孔,孔宽0.3米,高0.35米。南墙5个箭窗,北墙2个箭窗,尺寸同上。四墙内部砌成一周环形筒拱,筒拱宽1.25米,拱脚高2.6米,拱高1.1米。中部东西南北有四个券门,券门宽1.2米,拱脚高1.5米,拱高0.35米。四券门隔开形成4个砖柱,四柱底部均有藏洞,除北侧墙壁外,其余三面墙壁各有两个小佛龛,佛龛宽0.45米,高0.3米,深0.45米,距基座面均为1.5米。在北侧墙壁上有阶梯上楼,楼道口宽0.7米,有砖砌阶梯,共15步。顶部呈方形,长宽各9.5米,四周宇墙垛口坍塌,残存高度最高处0.3米。个别处存有射孔和流水槽,射孔底部四墙外侧有两层锯齿砖,一层平砖出线角5厘米。中部楼橹遗迹不清,表面只能见到残破的砖瓦。

 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敌台

   这类敌台在唐山境内长城上发现有10余座。以迁安县河流口34号敌台为例,平面近正方形,南北11.4米,东西11.5米(图6)。敌台基座建筑结构与其它敌台一样,均从四周底部刨槽,夯实后先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垒砌找平,然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至顶。基座四墙中间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表面平墁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为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形成基座平面,平面四周连续垒砌墙体至顶。顶部用木柱木板承重。象这种建筑结构的敌台不好保存,损坏非常严重(照4)。 

  在我们的调查中,这座敌台是保存较好的一座,但也只存东墙和北墙,就这样也不难看出它的总体承重不是采用筒拱式。在两侧的墙壁上发现有圆形木柱的痕迹,木柱直径约0.3米。在北墙和东墙内侧顶部还留有木板槽的痕迹,槽宽0.2—0.25米,东墙4个木柱,北墙3个木柱。木柱之间的墙壁上有箭窗和门,均为拱券式,东墙五个箭窗,在墙壁上的位置与其它敌台有差别,五个箭窗两个靠下三个靠上。靠下的距基座表面0.9米,靠上的距基座表面1.3米,窗口大小基本一致,口宽0.45米,拱脚高0.7米,拱高0.18米。北墙靠内侧有一门,由于坍塌严重无法测量。靠外侧有4个箭窗,其位置为两上两下,尺寸与东墙一致。顶部已坍塌,情况不清。 

  长城敌台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墙台、烽火台等建筑密切配合。在没有烽火台的地带,敌台也为传烽之地。在边军驻守上,敌台也成为坚强堡垒。遇敌入犯,登台迎战,台上备有军器、辎重,并且守兵居高临下,使敌军不能近台,即令敌军突入边墙,敌台守军依然可以据台固守,射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敌台之下,另有驻屯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令敌人无法拆墙入犯。

   敌台的修筑,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