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州孟河医派重启"中医办学" "门生"最小仅11岁

 dczyxhd 2017-10-02

今年是中国近代伟大中医教育先驱、杰出中医学家传人孟河医派著名传人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同时也是丁甘仁先生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中医学府——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00周年。10月25日上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北区人民政府、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承办的“孟河医派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孟河镇丁甘仁故居举行。来自美国、香港和内陆的丁甘仁先生后裔、孟河医派后学,全国10多个省的中医流派的代表以及维吾尔医、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流派的代表,上海、南京、河南、台湾等地中医药院校的校长(院长),港澳地区知名中医界人士和驻沪外国友人共200余人应邀参加活动。

常州市副市长张云云出席活动并致辞。

常州孟河医派重启

10月25日,“孟河医派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孟河镇丁甘仁故居举行。

一群人在努力承丁门遗风,扬孟河医道

办书院招“门生”,学员最大69岁,最小11岁

孟河医派,冠冕群英。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著名流派,曾有过“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等医事盛世之景。而孟河医派,又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孟河四大家”为代表,丁甘仁虽是其中最晚成名的,但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一代宗师

他集“孟河四大家”之大成,在沪创办我国第一所中医学校

出生于1866年的丁甘仁是清朝末年才开始学医,12岁的时候,到圩塘拜师马仲清做了三年学徒,之后又回到孟河老家跟着其兄丁松溪学医于费伯雄,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先生。

学成之后,丁甘仁初行医于孟河及苏州,民国时期全家东迁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之后,他又跟随巢崇山学习外科。此后还学习了一些其他医派的医法。

据介绍,1896年,上海爆发猩红热,丁甘仁所在的医院给病人免费试诊,救治了一两万人,丁甘仁也因此名震上海滩。1916年,丁甘仁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6年去世后,学校由其次子丁仲英和长孙丁济万继续联合主持,到1932年由丁济万独立主持并改名上海中医学院。祖孙三代共办学30届,有毕业生900余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民间医派门人最多的纪录。

不解之缘

半路拜师的家乡后学,串起孟河医派丁门的传承主线

这次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有来自国内外约150名丁甘仁先生的后裔、后学。

寻访这些孟河医派丁门后学,也是孟河医派传承的开始。

医派的传承离不开一个人——顾书华,如今作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长的他,串起了一条传承的主线。

其实,顾书华还有多个身份,今年45岁的他从事西药研发起家,1996年就在国内首先研究开发成功并上市销售新药雷卡(左卡尼汀)原料药和注射液、口服液等。在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我国泌尿外科鼻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的启示下,他开始慢慢了解中医。

在家乡常州,顾书华先后寻访了高锦声、巢伯舫等人。在他的诚心和努力之下,八十七岁高龄的巢伯舫打破二十年不收徒的惯例,将其收为弟子。2007年秋,顾书华通过巢伯舫先生介绍,前往上海向中医内科专家席德治先生拜师。巢伯舫和席德治先生均是解放前老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的学生,也是校长丁济万先生的嫡传弟子。

磕过头、拜过师,从此顾书华与孟河医派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4月15日,顾书华得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悲痛的消息,曾在2007年冬参加他的拜师仪式的方宝华先生因心梗去世。而当时,曾经在册的869名孟河医派丁门传人只剩下20多位。

这也是一直以来席老和巢老担心的孟河医派的传承问题。顾书华与两位老师商量,请他们利用老同学的关系和大家对丁济万老师的感情,将孟河医派老中医组织起来,开展抢救性传承工作。两位老师全力支持顾书华。

2008年11月26日,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传承孟河医派尤其是丁甘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致力于抢救和延续目前国内唯一的内、外、妇、儿、针各科齐全的传统中医流派,重铸百年前孟河医派的辉煌。

在寻访的过程中,顾书华还找到了现如今唯一一位还在世的丁甘仁的弟子——如今已经107岁常居台北的周慧仙,已经过百岁的她曾是台湾著名中医。25日,周老还托自己的女儿为老师的诞辰发来了贺礼和贺信。

医脉传承

常州开展一系列抢救性传承工作,“师带徒”培养丁门后学

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抢救性传承工作。

2009年,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与常州市新北区卫生局联合开展了首批“师带徒”的传承活动,选派了新北区所辖各卫生院21名年轻的优秀中医师跟随6位老中医抄方临症学习,经过三年,他们已经都成为各医院的中医骨干。

2010年,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又和新北区卫生局合作成立“常州新北孟河中医门诊部”,开展临症医疗和带教传承工作。

此外,还发动孟河医派丁氏第四代嫡传弟子整理和编辑第三代嫡传弟子方宝华、席德治等老先生的医案和临症治疗经验。

从2009年“师带徒”传承活动开始,三井医院副院长杜康每周末都会前往上海,跟随丁甘仁的第三代嫡传弟子黄吉赓抄方临症。在整个新北区,三井医院中医科的中医资源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科室加上中药房的医生,约有20人左右的队伍。“其中有几个老中医是外聘的,可以说,在我们院,老中青三代中医的结构比较完善。”而从黄老那学习到的精髓,杜康也会应用到具体的临床中。

除了看病问诊,三井医院也承担着培训年轻中医的重任。如今不仅是他,他所在的三井医院中医科在整个新北区也有不小的名气。前去看病的,不仅仅是本地居民,许多外市、外省的病患也慕名前来。“相比之前,业务量上升了70~80%。”

发扬光大

整理传承谱系,并开办孟河书院,面向社会招募“门生”

在一边开展传承工作的同时,顾书华还出资,采用传统的江南建筑技艺,复建了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的丁甘仁先生的故居,成为孟河医派传承人纪念、学习孟河医派的家园,并开启了筹备孟河书院的序幕。

顾书华说,筹备过程中,丁甘仁的后裔、后生以及热爱孟河医派的有志之士踊跃捐出珍藏的孟河医派文物、医学古籍、老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他本人也花了20多年收集的散落在民间的医古籍和孟河医派资料,其中有100多册孟河医派四大家以及他们传人的珍贵手卷。“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主要开展孟河医派四大家中最后一位丁甘仁先生的传承谱系和学术思想的研究并进行抢救性的继承工作,由此寻找孟河医派发展的脉络。”

而在这过程中,如何传承是关键。经研究,学会还是准备再启丁甘仁的中医教育模式,开班授徒。

这次活动中,举行了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开班仪式和拜师仪式,21个弟子年纪最大的已经69岁了,最小的才11岁。

常州孟河医派重启

10月25日,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开班仪式和拜师仪式,11岁的顾川秀进行拜师仪式。

11岁的顾川秀是顾书华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觉得中医很神奇。”上周五,老师给她开了背诵书单,两三天里,小姑娘已经会背了《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中医口诀,在背到《秦艽鳖甲散》第二句“地骨柴胡及青蒿”时,小姑娘还说起了“屠呦呦”。

在传承书院开班的同时,顾书华说,他们也面向社会招募传承人。孟河书院传承班,将动员南京、上海等地德高望重的孟河医派丁氏学派名家大师及他们的弟子来常边坐诊边无偿带学生,也免费为外地来常求学的学生提供吃住,为将来恢复丁甘仁先生的边办学校、边办医院的医疗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只要是对中医有兴趣,有一定的学医基础,都可以申请报名。”顾书华说,“全职”的传承人,由学会提供工资。

三方搭平台 孟河医派史料研究基地成立

25日的活动期间,除举行“丁甘仁故居祭奠活动”,还举行了“孟河医派书院传承开班仪式暨拜师仪式”和“首届民间医学传承研讨会”,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孟河医派史料(常州)研究基地揭牌成立。

该基地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和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三方共同举办,旨在建立合作平台,统筹发挥大学、政府、传承学会在医派传承中的优势作用,更快更好地研究、发掘原汁原味的孟河医派医术医德精髓。三方将利用这个新平台在孟河医派古籍保护、古籍研究、中医教育、出版刊物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努力将研究基地打造成盛名远播的研究、学习、传承孟河医派基地。

据了解,近年来常州市启动“孟河医派百名传承人培养工程”以来,目前已培养了72人。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医学传承研讨会。会上,来自十省市的民间医学代表就各地民间医学传承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发表成立了“中国民间医学传承联盟”常州宣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