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接、运、蓄、发”的理解

 文苑书店66 2017-10-03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在太极拳盘架子时,要求每一个动作将尽未尽之际,下一个动作就化生出来,式与式间势势相连,无接头可寻。那就是说洪传太极拳一路共八十一式三百三十二个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无式与式的接头显现,八十一式即一式变幻万千,如江河之水涌荡翻滚、如风卷草原而无迹可寻,见者只可体会磅礴之气势也!起势收势万法归无,无中生有,变化万千即太极之真意也!严格来说“、捋、挤、按、、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行十三总势”皆无法严格界定,往返折叠,进退转换,大圈套小圈如环无端三百三十二动,一气呵成,可见者唯有起势收势也!其中动静之机“接、运、蓄、发”之内涵,得看谁来看,非真正行家里手,也只可看看热闹罢了。

“接”,式子衔接容易,接劲力、接气势却不易也。

练拳盘架子,是知己的功夫。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将展而未展,似伸而未伸,那是太极拳先求动作开展的规范要求。不似展、不似伸那是动作不完整、不到位;每式动作展伸太过,其势又断而不连。往返折叠,进退转换无有半点断续可寻,就必须做到每每动中,欲前先有后,欲左先有右,欲上先有下……内动、小圈是套路中,动作与动作往返折叠的衔接转换之秘也!若失其往返折叠之法,必然硬拐死弯,缠法内劲滞断无疑矣。如能接己之劲,待有时日,方可接人之劲也。

推手和试劲,是知人的功夫。只有舍己从人,尽可能保持与对方等速度,才可以让“沾、粘、连、随”得以落实,否则处处“顶、扁、丢、抗”如羊、牛只相抵,如何能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界呢?岂不越练越偏、愈行愈远了吗?能周身一家随对方走化,借对方来力,不多不少等速度沾粘就是“舍己从人”了,但要随对方进退而完成同方向的退进,逢捋必挤;逢挤引按;逢按转捋…亦存在接劲巧妙,连随有度的问题。这除去“知己”的能力外,还要身具“知彼”的功夫才能克服“顶、扁、丢、抗”之病,取得机得势之效也。

洪公:“运缠法,不丢顶,引进身,使落空。彼失势,将前倾,必变招,稍留停。”

“运”,比划容易,节节贯穿做到“松空圆通”却很难。

内劲运行毫无阻滞之谓也。陈鑫语:“太极者缠法也,不明缠即不明拳。”首先要明三节,手臂而言,大致可以分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躯干而言,大致可分头为稍节、脊心为中节、尾骨为根节;腿部而言,胯根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稍节。但在这里要说明白“缠法”和“运”劲的法度,却也不无难度。细究起来,一个手指都可分为稍节、中节、根节,何况周身大小关节数以百计,语言文字又如何表达得尽善尽美呢?沈维周先生所论较为清楚:由左足至右手为顺缠出;左手至右足为逆缠回。反之亦然。其顺缠又呼之谓开,逆缠又呼之谓合,太极拳无一运劲,可离开开合之劲,即无一可离开顺逆二缠也。“神行则气行,气行则血行,神停则气停,气停则血止,身去形离死。”神意所使“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往而不利。”皆内劲运使之法门也!此深合太极拳阴消阳长,阴阳互为其根之深义。

洪公:“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顺缠开,逆缠闭,刚与柔,相互济。”

“蓄”,内劲曲蓄而有余。说来容易,做到卷藏内劲不失却真难。

几天来,细品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之说,总感觉难以述尽太极拳发放的深意,这里除去文字和语言的制约外,还有一个体悟认识深度的问题。比如:旋转的来复线是太极拳运动的轨迹;重心的偏差是太极拳的发动机。都是在说明,太极拳的身法要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以身体的旋转为其根本,绝对避免力的直来直去。太极拳缠法也,不明缠即不明拳。诸般说法均和开弓放箭毫无关系。开弓放箭岂不太直、太过简单吗?细想来,太极者无极而生,能量的转换由是身体内外协调有序,节节贯穿排列、组合、递进、裂变……完成的。故而,我在这里谈这“蓄”字,首先想到是先贤说过的“不呼到百会,难于放得人出;不吸到足踵,难于拿得人起。”吸到足踵,蓄、卷、合、收、拿……回劲也,人体前三丹后三关任督二脉构成小的周天,在这里不必细谈,我只想交代一下前面胸腹八卦学中言:地势坤,厚德载物,皆主含藏,纳百川,容万物,接化储存对方来力,释放消散于地下而归于无,而自己身体毫无承载,曲蓄有余得机得势,此即我想到的“蓄”字也。

洪公:“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法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眼法注视目标,保持动中之静。”

“发”,发劲容易,得摧毁之效难。

“发”,太极拳搭手,温柔时使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绝妙;猛烈时却如巨浪怕身,五脏皆裂,而不见于形。我赞成:太极拳首先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是艺术、是哲学、是武学、是养身之道。所说“武学”本身就含防身御敌之术,安能思慕经年,空论终日,只是听着节拍,喊着口令就能出功夫的呢!太极拳的发力基本要求:1、能量通透而不断;2、形体似断而内势仍连;3、发放轨迹旋转出入;4、借力发力如泉涌出。“力由脊发”我感觉还是准确的。前面我谈人体前三丹的胸腹部为坤,主含藏,接化蓄存对方来力;而在这里我谈,人体后面三关主生发,动则内劲沿脊而上,气贴背行,施云布雨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皆发放也。但太极拳是主张不用肌肉、筋腱张缩而产生的力,是凭借对方来力、地球吸引力和自身重力完成借力打力的功夫,所以前面我说:地势坤,胸腹接化储存对方来力,释放消散于地下而归于无,而自己身体毫无承载。而在这里我要说:天行健,力由脊发,“借大地之力,返还其彼身”,却非戏谈。若真使功夫上身,实不易也!所以我多次说过,太极拳真的太好了,就是太难了。

洪公:“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

以上所谈四劲的运用,运劲乃沾粘的功夫;接劲乃返还的功夫;蓄劲乃含藏的功夫;发劲乃赢人的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如果接劲不工,则运劲不能连贯如一,如果运劲不连,则劲必断,若蓄劲不能含藏,发劲必然难达其效。此为检查太极拳架子练习最重要之阶段,由此一步,不愁功夫不进,知之、行之、慎之、努力之,切切!

 

说明:文中所引用“洪公”是指我的太极拳授业恩师洪均生先生。

 

               了翁随笔于水心草堂 

                           二零一五年九月九日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