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便秘,勿忘利三焦,用药需讲比例

 陈嘉晖 2017-10-04

导语:阅读朱进忠先生的医案对锻炼中医的辨证思维非常有益。思辨,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特点。

不同的疾病但内在的机理一致,可以选择一样的方剂,不管这个方剂是治头还是治脚的,都可以用在同一病机的不同疾病中。

反之,同一疾病虽然形态相似,但是内在的病机则各不相同,用药一定不同。

我认为优秀的中医生必须看透病机。希望在共同阅读医案过程中,我们都可以达到“知机而发”的境界。

一、便秘勿忘顺利三焦

郭某,男,54岁。3年来经常便秘不通,先用中、西药物攻下、润下,尚能暂时缓解。

但近1个月来,虽把泻下药增加1倍也无济于事,特别是近7天来,频用承气、西药及灌肠等一直未能排便,并见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苦口干。

急邀余诊,视之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应阳按:沉者,气郁也;弦者,肝胆也。沉弦者,肝经气郁,若见小数则有郁火。

乃云:此少阳气郁,三焦不利,津液不下之证耳。

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6克,黄芩、党参、半夏、桂枝、茯苓、陈皮各9克,大黄3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克。

应阳按:《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然,朱进忠先生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远远超出了《伤寒论》条文的范畴。

本方,一有小柴胡调和肝胆、清利三焦,二有苓桂姜枣强心化饮以温中气,三有龙骨牡蛎重镇降冲气,四有大黄合于柴胡、桂枝之中,则可调利上中下三焦之滞塞。

医云:患者三年经常大便秘结,先用果导、灌肠和中药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等,虽然能暂时通便,尔后便秘越来越重,而你用大黄仅仅3克,并有龙骨、牡蛎之固涩,其能效吗?

答曰本病证脉合参,为三焦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职,糟粕内停之便秘,前医之不效者,在于频用攻伐,阳气匮乏,腑气不行,故不再予大剂以事攻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既有小柴胡汤的疏肝胆理三焦,又有党参、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的助脾温阳,半夏、陈皮、生姜的辛温。

龙骨、牡蛎的潜阳镇纳,其虽有收敛之弊,然清气可升,浊气可降。

又患者阳气上冲,头晕头痛者,非重镇降逆便难通下,龙骨、牡蛎虽有收涩之害,而却有潜阳之益,故佐大黄少许,大便自解。

应阳按:本病着眼于少阳枢机不利。然少阳枢机不利当慎用攻下,现久用攻下使清气不升,清浊相混,枢机斡旋之力已失。故但从枢机论治,升清降浊以为治。

药后大便果通,继服6剂数年之便秘得解。其后该医又云:古医遍用朱砂、代赭石、石决明、草决明以通便,余久久不解其意,其理原来在此耳。

应阳按:目前许多医家治疗便秘时单纯着眼于大肠的病变,只知道攻泻积粪、润滑肠道,中药无用就加西药,西药无功则外用开塞露等等。

如此,忽视人体整体气机的调整,脏腑病位的辨证。一些医家久用攻下使病家肠道失养、久用润下则湿气积藏,故而常常初用有效,再用无功,肠道功能越来越差。

便秘的辨治,仲景分为阴结、阳结、脾约三种,后世医家分为风秘、气秘、热秘、寒秘、风燥五类。

《中医内科学讲义》补充“忧愁思虑,情志不舒,或多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使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

其实各种证型不离六淫变化的病性、五脏六腑的病位,这都需要根据病史、脉症认真思辨。

在常规治疗便秘无效时,应认真考虑少阳三焦、肝胆气机的问题。少阳阻滞水道不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木病及土,胃大小肠皆属阳明,应当梳理三焦气机,以顺少阳阳明之气。

此肝胆少阳枢机之郁,肺与大肠之气机不得上下,亦可用四逆散加味,四逆散疏达肝胆郁结,可加桔梗、瓜蒌、苏叶、杏仁宣降肺气,陈皮、枳壳健脾行气。

《活人书》:“仲景有阳结阴结之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亦有论及阳结用小柴胡,然本案脉沉气郁,而非外感而浮,若用小柴胡,当佐加升阳散郁之品为宜。

二、阳虚便秘,用药比例决定疗效

应阳按:以下两则便秘案皆为阳虚便秘案,阴寒内结,阳气不行,致使大肠传导失职。其虽然两案的处方中用药相似,但不同在于对于行气药与温阳药的比例不一样,致使疗效出行差别。

案一:某某,女,12岁。11年来,先是三四天,后是七八天排便一次,每次排便都用中、西药才可暂通,患者为了促进排便,每日经常服食大量水果、蜂蜜。

但近一年来便秘却更加严重,腹胀腹痛,纳呆乏力,每次排便都用大承气汤、开塞露才能排便。

但近4个月来,虽用大剂攻下、润便,以及开塞露、肥皂水灌肠等,亦难于排出,为了减轻痛苦,每天都得蹲厕2小时左右。

细审其证:面色萎黄,少气寡言,腹满腹,隐隐作痛,舌苔薄白,质淡微黯,脉沉弦而细。

《东垣十书》:“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更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致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思之,病虽少年之躯,而久用寒凉攻伐,滋阴润燥,戕害阳气,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阳虚传化不能,大便怎通?乃拟温阳理气,化湿和中。

厚朴温中汤加减:厚朴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草蔻10克,木香6克,干姜6克,肉桂6克,大黄1克。药进1剂,大便二行,且腹满胀痛亦减,继进3剂大便正常。

应阳按: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

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右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先了解这个方子,“戊火已衰”为“宿病”,“又加客寒”为新病,故当温和胃气,驱逐新寒,其时为秋冬又有新病,故不用春升之风药及补益之参芪,而以厚朴、草豆蔻、干姜、木香之“热浮长”类药物为主,陈皮、甘草之“湿化成”类、茯苓之“燥降收”类为佐,重在味厚发热行动之品治疗“客寒”,使“气温胃和,痛自止矣”,故而本方寓补于攻,不是一个补益剂,而是一个温行剂。

在本案中,寒湿阳郁不化,故用苦降泄泻、养阴润下之药寒湿阳郁更甚,当用温阳化气佐加苦降则通。

后思其阳气大衰,改予附桂理中汤加减: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大黄2克。药进3剂,腹满胀痛又剧,大便三日一行而干

反复琢磨,景岳曾云:沉脉为阳郁之脉,弦为寒,寒郁者不理其气,反助其阳,必使寒结于内,便秘加甚。乃再改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之,服药30余剂,治疗40多天,大便正常而愈。

应阳按:上两方药物相似且都以行气及温中为主法,但厚朴温中汤以行气为主,温阳为辅;附桂理中汤以温阳为主,行气为辅;行气与温阳的比例不同。

本案中,沉脉主气郁,弦紧为寒,气郁首当理气,夹寒则当温散,故处方应该温散为主,不可以补益为主而更郁其气。其辨补益与行散之比例,全在脉象。

本案除可用厚朴温中汤,亦可选用统旨木香顺气散加减。若本案中脉无弦象,而为沉缓,缓者脾虚痰湿蕴郁也,可用润下丸。)

案二:郭某,女,43岁。经常3~5天大便一次,已30多年。为了减轻排便时的痛苦,每除吃各种水果、蜂蜜以外,几乎每天都吃西药缓泻剂,如此这般,仍然经常七八天才能排便。

近两年来,每次排便都得服用承气汤、蜂蜜,外用开塞露或灌肠才能排出。审之,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舌质淡而暗,脉弦大而紧。

乃云:病已三十余载,又频用攻伐,戕害元气,润燥生津,阴气用事,仲景云:“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应阳按:大者气血俱虚之脉,弦紧者为寒。面色萎黄,为脾色外现,当以温补脾阳。

虚寒阴结,法宜附桂理中温阳散寒,佐以理气通下: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枳实6克,厚朴6克,大黄2克。服药1剂,大便三行,微溏,继服4剂,大便一直保持在一日2次。

应阳按:虚寒之证,治当以温阳为主,用理中汤加桂附,并以小量厚朴、枳实理气为辅,2克大黄引气下行。处方主次分明。

患者云:前医诸方均用大黄30克,芒硝10克,且配以开塞露而便难通,你用大黄2克反泻下者何也?

答曰:大黄、芒硝虽系攻下圣药,然其用于实热者尚可,用于津枯者不可,用于虚寒者更不可,因大黄、芒硝苦咸而寒,泻热通腑,津伤液耗者反伤其津,津枯则不润,水枯则舟停,舟停则便不通。

阳虚者用之,必更伐生生之阳气,阳不生则气不行,气不则舟停,舟停则便不通。阳虚者用之,必更伐生生之阳气,阳不生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便不通。

本方所以用附桂理中大补中下二焦之阳,稍佐小承气以取效者,在于行其阳气耳。继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应阳按:虚寒之证,必重阳气,阳气为宝,中医皆知。然临证面对虚寒之证,就如同火堆将熄,阳火似微,此时应当松散火堆还是更添柴火?处方下笔,分配补益与行散之比例,必重脉象。

若本案中脉象濡缓,为阳虚阴凝、湿阻三焦,可用半硫丸。

承气汤虽为攻泻之效剂,然不可妄用,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过用则真阳耗损,阴气反结。

吴鞠通《温病条辨》云:“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居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收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彻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人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日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日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

又云:“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色,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版权声明:本文为医友来稿,授权大象医友会发表,作者/叶应阳如欲转载本文,请联系我们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