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思明居士 2017-10-06

举人没有中进士的很多。以明清为例,全国举人大约十万,而同时期的进士大体不会超过七八千人。

通常情况下,举人若是两三次不中进士,一般都不会再考了。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是必须去做的,而不仅仅是做官。

中举就是进了士大夫的基础圈。农村乡镇的大量小农小商携家带口托庇給举人老爷,将自己降为佃户与帮工(当然不是奴隶,而是客卿性质的契约)。为的就是举人有不纳税、不徭役的基本特权。所以,为了回馈家庭,举人得继续收购甚至谋夺农民小地主的财产,以报答家族当年的支持。

其次,举人自有座师、老师、同学、同年这一票资源,可以得到推荐从基层小官做起。也可以給高级官员做幕僚。这两样都是为了结识人脉,熟悉官场,学习行政流程,为将来的发展做出积累。

同时,举人还可以开办私学,从事教育,这也是变相积累人脉与名气。

不过,那些被推荐的基层小官,一般是以九品起仕,比如府县的主薄、巡检、司库、税目这些事务性质的职务。表现突出的,推荐人地位权势高的,才可能得到八品的教喻职务,也就是县教育局局长。

重要的是,这些小官很难晋升,干十多二十年依据功劳当七品知县都很难。运气一般的举人最终也就六品到顶。而即便最差的三甲进士也是从七品起仕,这差距很大的。

极少数人,如左宗棠最后出将入相,那是因为自身能力强,得到很多官员推荐,最主要还是因为战乱获得了军功。

38
4评论
分享

首先先了解一下古代文人的晋级制度。

参加县府一级考试通过了,就可以称为秀才。成为秀才之后就可以参加乡试,通过的便是中举,中举之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统一的考试,通过了便可以称为进士。

但是问题是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一般情况下,考上举人也就是拥有了一个做官的资格,也就是说,你是个举人了,你现在有这个做官的资格了。其实也只是名义上有资格而已。中举之后就是国家承认的读书人了,有国家的固定工资。

考中举人之后,如果要去做官的话,一般也就是县丞,教谕之类的小官,如果运气很好,会被外派做县令。一般来说这种正八品的小官就是举人的官场的起点,相对来说比进士要低的很多。其实要说也不算低了,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或者副县委书记,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比起普通人已经算是特权阶级了。《范进中举》中范进高兴的疯掉,老丈人对其前后不同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问的是当了举人之后,最高能做多大的官,这个就全看个人能力和人脉了,海瑞举人出身,从一个小县教谕做到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从一个小县城的教育局局长升到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就是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做到了一品大学士,军机大臣,处于国家最高权力中心。但是左宗棠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也并没有从小官做起。因为立下赫赫军功,直接被林则徐,曾国藩这样的国家重臣举荐,上来直接就是兵部郎中用。

所以,古代举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起点都是芝麻小官,总体上来说起点要比进士低的多,很多举人一辈子就死在自己的微小官位上未能前进一步,而进士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知县做起,但是知县也就是镀金而已,很快就能升迁,做到省部级的官员。

74
10评论
分享

谢谢邀请。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中了进士后,朝廷还会再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一般的会分配成为知县、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职,这些人升到中央高官的几率较小。成绩优异的进士会则选入翰林院深造,成为庶吉士,这些进士毕业后成绩好的留在翰林院,作为国家的

储备人才

,以后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侍郎的几率比其他人大得多,明朝中后期以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庶吉士成绩不好的也能分配到六部当主事或其他重要岗位。举人是省一级的科举考试中试者,也是有做官的资格,这些人如果连续三次考不中进士就可以到吏部去报到候选,如果地方有职位空缺吏部就会按照面试结果(其实就是看长相,长得不好的影响朝廷体面)分配你去填缺,但一般举人能够分到的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谕之类的小官,分到知县的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而且举人出身能够升官的机会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数。至于秀才,除了国子监的监生能有很少的机会分配官职外,其他的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当然在建国初期,因为急需人才,举人和秀才能够征召做官的还是比较多的。不过这是特殊情况。

47
7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