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思

 精有 2017-10-07

前次,我撰文说了“三思而后行”,思危思退思变、思长思死思施。

有心友善意的提醒,孔老夫子反对三思而后行,所以你提“三思”,似乎不妥。

真的是这样吗?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确实,孔子说,仔细思考就行了,没有必要反复思忖。

但,这是孔子在这个时候的主张,而不是他的一贯主张。

元朝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过思之蔽,非谓天下之事皆当止于再思。”(孔子的话语仅是针对季文子思虑过头的毛病而言,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行事素来谨小慎微。举个栗子,《左传》记载,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求遭丧之礼以行”,并解释说“备豫不虞”、“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但过于谨慎则会导致人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因此,面对季文子的过于小心,才有了孔子“再,斯可矣”的论断。

也就是说,针对季文子,“再思”即可;针对常人,就要三思。他曾经说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实际上,孔子提倡的是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我摘抄一段对九思的诠释,

一、视思明。看就要想看得明白, 看得清楚。看有三种对象 : 人、事、物。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 看事要看其始终。

二、听思聪。听就要想着听得清楚。首先,要集中精力听 , 所谓耳不能两听而聪就是这个道理。

三、色思温。脸色要想到表现出温和。这里的脸色是指人的态度。要使态度平和、文雅 , 必然需要心理平和。

四、貌思恭。容貌要想到谦恭。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 , 要注意分寸。一举手 , 一投足 , 这在表面上看 , 都是行为 , 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 ; 是一个人修养的反映与表现。

五、言思忠。说话要想到忠实。其核心是要求说老实话 , 说忠诚的话。

六、事思敬。做事要想到恭敬。

七、疑思问。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

八、忿思难。受了冤屈 , 有了义忿 , 不要躁动 , 要节制自己。泄一时之忿 , 难免引发终身之难。

九、见得思义。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为艾庭专栏“能饮一杯无”第1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