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零售”下,农庄未来的趋势或是:变小、变简、变低

 有点骜look_ 2017-10-07


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农场产品就应该是质优、价高。比如LV、奔驰、劳力士一样。

 

但如果真正理解了新零售和消费升级,也许,农场产品也可以像优衣库、小米等品牌一样,变得“质优价廉”。

 

这时,农庄的趋势,就不再是做大做全,而是变小、变简、变低。


关于新零售,我们或许被马云误导了


“新零售”最早是借马云之口而大行其道。但是马云对于新零售的定义——“线上+线下”又似乎经不起推敲。

 

比如,马云投资的苏宁,“线上+线下”了吧,结果依旧被京东甩了几条街。万达也投入巨资做线上了吧,结果呢?

 

那么什么是新零售?我们可以从其背景——消费升级来了解。



普通人认为,新中产阶层带来的消费升级下,一定是产品品质升级,价格升高。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西方,或者日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

 

比如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优衣库,为什么只开在一线大城市的高租金商场里,而不去看似更追求“物美价廉”的县城或农村?

 

因为只有真正精神富足的中产阶层,才会追求优衣库这样性价比很高的品质商品。而县城或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反而属于炫耀性消费,认为东西好就一定要高价,这样才有面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消费升级,不是产品价格的升级,也不是渠道的变革重组,而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升级,而是关于产品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产品价值链的重构。

 

在这个逻辑下,去探讨农庄的经营模式,就会得到一些新的思路:


一、变低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农场的产品质量上乘,价格也一定要卖得贵。包括在所有休闲农业的培训中,也都在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场景化塑造,来提升农产品的溢价。

 

但是“新零售”的理念中,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需求,不是炫耀性消费,而是亲睐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性价比产品。我们熟悉的优衣库、小米这类“质优价廉”的产品,就是在“新零售”的趋势中获得巨大市场空间。



那么对于农场产品,究竟适合传统的“质优价优”模式,还是更适合“质优价廉”的消费升级需求呢?

 

我们拿有机蔬菜为例。虽然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有机备受亲睐,但碍于居高不下的价格,很难成为中产家庭厨房的标配。同时有机农场真正盈利者更是寥寥。

 

那么,如果我们把有机蔬菜售价下降呢?


很多人会说,有机种植成本这么高,售价根本将不下来?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是仍然经不起推敲。


比如优衣库,同样开在租金巨贵的购物中心,它的设计制造成本也未必比商场里“天价”服装便宜多少,但售价,往往只有十分之一不到。

 

它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提升企业组织效率,重构产业链条。最简单例子,省市县代理商加价,中间多了多少成本?仓储大量库存,要吞噬多少成本?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优化有机产品的组织效率,会不会降低价格?

 

台湾不少从业者就做过“契作代耕”的实验。农场主召集那些想要有机产品的都市人,签订协议认购土地,然后再找农民工帮他们去耕种。

 

在这个链条中,农场主只起到了中介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有机产品的商品属性,当然也变相降低了巨大的损耗。结果呢,如此做出来有机产品成本仅仅比普通产品贵了一点点。

 

有机产品可以做到“质优低价”,其他农产品同样组织效率提升、产业链优化,同样可以做到。

 

可以说,当我们的农场产品,不再是像LV、劳力士那样的奢侈品,而是成为优衣库、小米这样的高性价比产品。那时,我们才真正登上了新零售和消费升级的风口。


二、变简


'小鲜肉'为什么会流行?因为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颜值非常关键。

 

对于产品而言,颜值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设计。

 

那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从中产阶层精神富足下的选择来分析,有三个关键词不得不提,那就是:简约、时尚、创意。优衣库、苹果、宜家,包括国内的小米,都是如此。



但反观我们大部分的农场设计,都流淌着粗糙、混乱、拥挤的元素,几乎全是逆着当下的流行风而行。

 

大门口要挂无数牌子、内部项目越多越好、有个空地也要想办法放个东西、看见个白墙也要想办法搞上涂鸦……

 

再说我们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生怕自己的卖点没有介绍清楚,无论是外包装还是内部衬纸,都要密密麻麻地写点东西……

 

从心理学上讲,产品设计的复杂,不光是审美问题,而是内心里不安全感,或者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消费升级的当下,我们的庄主们,是否也要勇敢地“断、舍、离”呢?


三、变小


在美国,有沃尔玛的地方,就有Costco。他们的位置紧挨着,但是经营模式又截然不同。

 

一般的沃尔玛,占地非常大,商品品类非常多。但是它邻居的Costco,面积往往没有沃尔玛的十分之一,商品品类呢,更是不及三十分之一,只有3000个左右。

 

但是单店营业额呢,Costco平均每年15亿美元,而沃尔玛只有5亿美元左右。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核心就在于Costco对商品品类的严控。要想上一个新产品,必须淘汰一个旧产品,总数不能增加。所以他们的产品都是精选中的优选。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零售下的商业模型,不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讲究爆品和精选战略。而爆品的前提,就是做小、做少。



对于农庄而言同样如此。

 

以往很多人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型庄园,这个模式固然没错。但是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下,很多面积小、项目少、客源单一的庄园,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现在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大而全项目“蜻蜓点水”式的体验,他们更专注于某个自己爱好的单项活动的深度参与。甚至,他们已经不把此当作休闲娱乐,而是自己工作之余的第二专业。

 

这一点,也和当下的细分化、小众化趋势相吻合。当世界变成破碎的,每个“族群”都在自己的碎片里狂欢,而对之外的事物不闻不问,这就要求我们农庄,也要在某个碎片里成为符号般的存在。

 

因此,变低、变简、变小,不是变弱,相反是在中产崛起、消费升级、新零售的大潮下,让自己变得更有特色、更有爆点、更有竞争力。


作者:荒田一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