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露丨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陕西米脂张家塔 2017-10-08


今日寒露


寒露,标志着秋天从凉爽向寒冷过渡。


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


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后,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


寒露与霜降是晚秋最后两个节气,寒露后,秋声乍起梧桐叶落,冷风淅淅疏雨潇潇,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寒露风物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丨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大举南迁,此时南迁的鸿雁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所以称之为“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丨天气寒凉,雀鸟都躲藏起来,古人便以为海边的蛤蜊都是由消失的雀鸟变化而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丨《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之时。 


白露雅事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广东一带也有类似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不能再赤脚了。


秋高气爽,登高望远丨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民间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尤其在北方,登高习俗更盛。这一时节,登上高处眺望,蓝天白云,巍峨山峰,顿时有一番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香山,赏红叶 丨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唐代杜牧的《山行》是写红叶的杰作:远上寒山石径料,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代杨万里的《秋山》也说:乌柏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程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十分适合观赏。尤其在北京,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人们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



在北方,斗蟋蟀白露、秋分和寒露,是人们斗蟋蟀儿的高潮期。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在南方,秋钓边 |在南方,进入“寒露”后,天气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盛夏苦日的鱼儿又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这时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们喜聚这样的地方觅食,此时钓鱼易上钩、易钓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秋钓边”。



亲友相聚,吃螃蟹丨寒露前后,虾蟹繁多。不少地方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蟹的最佳季节。在寒露时节,亲友相聚时,不妨进食几只肥蟹,蘸取姜醋伴酒吟,却也其乐融融。


寒露秋收丨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


除了以上,由于寒露与重阳时间相近,因此寒露的习俗许多与重阳节相似,例如赏菊、吃花糕、饮菊花酒等等。


寒露养生


寒露,天气逐渐寒冷,人体阳气也开始逐渐收敛,民间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说,寒露之后,为避免受凉,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三暖护好颈腰脚


人们常说入秋后应注重“秋冻”,意思是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衣,皮肤未经严寒的锻炼,抗寒能力不强。这时适当地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但秋冻也有一定讲究,在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尤其要特别注意肩颈、腰背、脚,这三个部位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是不能被冻的。


一要注意暖颈丨脖子长时间裸露在外,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每到换季有人就会咳嗽、感冒、嗓子发炎,很大一部分原

因是脖子受凉惹的祸。


建议:着装方面,深秋后,应收起大领口和无领的衣服,穿有领或高领的。刮风时,别忘戴围巾、丝巾等。运动可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之后再左右转动,感觉到舒展、微热即可。



二要注意暖腰丨腰乃肾之府,尤其是老年人体内阳气下降,腰背保暖尤为重要。天气转凉会使腰肌劳损、韧带损伤等症状加重,原本不明显的腰痛会暴露出来。


建议: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出门时不妨多加件背心或马甲,可以勤做广播体超里的腹背运动再加上蹲起,或者将双手搓热后捂在腰眼位置上。


三要注意暖脚丨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建议:秋季外出一定要穿上袜子,在家要穿保护性能好的拖鞋。可以做踮脚运动,踮起脚尖载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饮食多吃酸、甘、润


酸味收敛第一丨酸味可以防止能量损失,因此酸味具有收敛作用,在生鱼片上滴些柠檬汁后,生鱼片会变得有质感,就是酸味收敛作用的体现。在人体内,酸味通过收敛防止能量的损失。


清淡饮食更利秋丨虽然秋天天气寒凉,人们更喜欢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是秋膘并不能老贴,对症才能下药,若乱食,则伤大气。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帮助我们的身体收敛。如:多食用汤类、粥类和奠类等流质饮食。同时,不要担心摄入的水分过多,因为胃肠道在此时也是非常地干燥。


仲秋至深秋,燥邪当令,气侯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饮食以“酸、甘、润”为主,少食辛温发散之品。中医学认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因此,秋季适宜多吃雪梨、蜂蜜、银耳、百合、莲子、花生、黑芝麻等食品,以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秋风起,秋意凉,落叶纷纷下,满地尘飞扬。寒露后,秋将逝,冬将至,你感受到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