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 搏---中医世家 (转载)

 benls 2017-10-09

【早搏三张基本方】:

①苦参15g 桑寄生30g 炙甘草15g 桂枝12g 防己20g。

②附子9g 当归15~30g 炙甘草6~9g。

③党参(或北沙参)15g 麦冬9g 五味子6~9g。

其中1方为虚实通用之方,必要时可与2、3方合用。如兼见虚烦艰寐,可合黄连阿胶汤同用;挟痰湿者可合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导痰汤等方;见气滞胸闷者可参入瓜蒌薤白酒汤类;挟饮邪者可参入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之类;有瘀血者可据情选入失笑散、通窍活血汤、复元活血汤等方。

同时,凡见脉结代,总有气血不利之处,尽管其全见虚象,而无气滞血瘀之证,必须在方中适当加入行气活血之品。如早搏系由冠心病所致,当按冠心病辨证施治,同时参考上法。如由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早搏,在其早期可加用银花、连翘、板兰根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药物。具体治疗时常分5个基本证型,随证施治,灵活变通。

1.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易作心律失常,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弱结代。若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光)huang 白,或有水肿,动则气短气急,舌淡,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之证 。治疗以四君子汤加黄芪,补益心气。如兼有神疲乏力,不耐疲劳,怠惰嗜睡,头晕等症。据李东垣的经验,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元气不能上输于心,可用补中益气汤。如有心阳不振之证,则与真武汤合用,补心助阳。若兼见脾肾阳虚者,真武汤可与理中汤合用。

2.心阴亏耗,气阴两亏: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而不干,属气阴两亏。治宜滋养阴血,宁心定悸,可用天王补心丹(天冬、玄参、生地、当归、丹参、人参、茯苓、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朱砂、甘草)。兼有严重失眠心烦者,为有火旺之证,可合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兼有肝肾阴亏的证状,如头晕、耳鸣、烦热、腰酸、遗精等,可合用知柏八味、大补阴丸、一贯煎等。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散、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生地、桂枝、生姜、麦冬、阿胶、麻仁、红枣)。用炙甘草汤的关键是应按《伤寒论》中的比例使用:4:2:16:3:3:8:2:8:30枚。特别是炙甘草和桂枝两味不可轻用。

3.心虚胆怯:症见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坐卧不安,少寐多梦,食少,恶闻声响,苔薄,脉细带数或虚弦、结代。治宜养心安神,镇惊定志,可用平补填心丹(龙齿、朱砂、人参、山药、肉桂、五味子、天冬、生地、熟地、远志、茯苓、枣仁、茯神、车前子)。如夹痰者,其苔腻,可用十味温胆汤(陈皮、茯苓、半夏、甘草、人参、熟地、枣仁、五味子、远志、枳实)。

4.痰饮内停,心脉瘀阻:症见心悸,短气,胸脘痞闷,痰多,食少,眩晕,恶心,渴不欲饮,苔白腻,有饮邪则苔滑腻,脉弦滑结代。如见胸痛时作,胸闷心悸,唇甲青紫,舌质暗或瘀斑,脉涩结代,为有瘀阻之证。治疗宜理气化痰,可用温胆汤或导痰汤,若兼便秘者可加芒硝或生川大黄。兼见失眠,烦燥,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者(或干腻)为痰火内扰,可用黄连温胆汤。兼有饮邪者,可合苓桂术甘汤,或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心脉瘀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生地、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柴胡、赤芍、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临床上痰瘀常常互兼,两法当应兼用。心脉瘀阻一证,也常与上述各证相兼,治当权衡。

5.肝郁气滞,阴阳失调 症见情志不畅,胸胁苦满。月经失调,经行腹痛,经前乳房结块胀痛,烦燥,月经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红脉弦。若见面部时有烘热,汗出,怕冷手足欠温,心烦,易作口舌溃疡等证,为阴阳失调之象。于更年期更为易见。治疗用逍遥散,疏肝理气,调经宁心,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阴阳失调者,可用二仙汤合生脉散加生熟地。

其他常用方药:

1.酸枣仁汤: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适用于各种辨证类型的心悸、失眠证。

2.本证中,胸闷是常见症状:苔腻者可用丹参饮或瓜蒌薤白半夏汤,苔不腻者,宜用郁金、瓜蒌皮。

3.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中药①桑寄生 :宜重用,30g以上,据实验研究,有类异搏定样作用。有镇静及舒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及抗垂体后叶素等作用。②万年青根:30克以上,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③炙甘草:20g以上。有盐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相似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有免疫抑制作用。④苦参:15g以上,有“奎尼丁样效应”。 ⑤虎杖:20g以上,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以上几味,在各种辨证类型中均可选用。⑥附子:12g以上,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镇静等作用及某些植物神经药理活性。⑦桂枝:12g以上。⑧黄连:6g以上。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素)及镇静作用。以上两味,宜结合辨证选用。  

(颈型加交感型颈椎病)

女,54岁。首诊:1997年5月29日。颈椎不舒,头枕部疼痛,伴有牵掣感,心悸早搏,自汗盗汗,时有烘热感。二便夜寐尚可。苔薄质紫,脉细伴结代。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阻滞。

诊断:颈椎病(颈型加交感型)

治则:调和气血,化瘀祛湿。

处方:软柴胡9g 肥知母9g 天冬、麦冬(各)12g 全当归12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党参、丹参(各)12g 炙黄芪15g 大青叶12g 金银花12g 姜半夏9g 明天麻9g 煅龙骨、牡蛎(各)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21剂。

二诊随访:诸恙 已缓,宗原法14剂。

按:该案乃颈椎病中颈型与交感型交作之症,施氏方中寓以二仙汤,调节交感症状,涵养肝肾,合以疏肝,益气等药共治。

运用益气养心和熄风镇惊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32例

基本方:党参20~30g黄芪20~30g丹参15g桂枝9g僵蚕9g蝉衣9g防风9g白附子9g青龙齿15克(先煎)炙甘草9~12g。

辨证加减:

心悸伴失眠,加用琥珀粉、牡蛎、磁石、酸枣仁,宁心安神;

心悸伴头晕乏力,血压偏低,或有贫血者(女性较为多见),用基本方合归脾汤加减,养血补益心脾,加重黄芪、丹参、当归用量;

心悸伴胸闷气促,舌质口唇偏暗者,证属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多见于早搏频繁,病程较久者,用基本方重用丹参,并加薤白头、苏梗、瓜蒌皮、郁金等宽胸通痹,活血通络;

心悸伴盗汗、烦热、情绪易激动,或有便秘失眠等,证属心阴亏损,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用基本方合生脉散、黄连阿胶汤加减;

心悸伴胸闷纳呆,二便不畅,舌苔腻,证属湿浊内阻者,用基本方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结果:经本法治疗后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无恶化。服药至见效,最快者7天,多数在14天左右早搏减少。

体会:

1。结代脉的发生一般多归因于心气心阴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脉搏结代现象,故脏腑本虚是本病之本。近代多宗仲景炙甘草汤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代表方剂,并收到一定疗效。《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五脏以心为中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主血,主神;肝藏血,主疏泄。肝为心之母,肝血旺则心有所养。反之,肝不藏血则心血不足,肝风内动则心脉不宁,亦可造成心悸怔忡,故内风煽动,心悸而作为本病之际。根据心肝两脏的密切关系,我们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过程中,重视标本兼顾,心肝同治。

现代医学认为早搏发生的机理大致为异位兴奋灶的兴奋性增强和折返运动等。从中医理论探讨,对于来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冲动,是否可理解为风胜的表现。“风胜则动”,肝阴肝血不足,形成虚风内动,肝病及心,以致心脉不宁而为心悸怔忡。所谓“风为百病之长”及“善行而数变”,说明风邪致病的广泛性和多变性。我们用益气养血之法充养脏腑之本气以扶正,配伍熄风镇惊通络宁神之法以祛邪,在心阳振奋、气血充盛的基础上,使血脉通顺,传导得司,结代脉渐可转为正常。这符合现代医学用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药物与抗心律紊乱药物同用,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方法。

2。注意诱发因素,随证加减用药。有些患者在改善了失眠、便秘、烦燥等症状后,早搏也往往容易治疗。此可能与改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治疗期间,应注意辨证施治的整体性。对个别顽固发作的室性早搏,我们曾选用全蝎、蜈蚣、白蒺藜、石决明等药,收到一定的效果。对病程较久,心气虚明显,心功能受损者,宜先着重补气固本,疗程一般宜长。

据报导,熄风镇惊药一般具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小剂量全蝎能使离体动物心脏兴奋,黄芪有营养心肌、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的作用。扶正药剂量宜大,黄芪、丹参、党参可用20~30g其效果较好。多数抗心律紊乱西药有降低心肌自律性、传导性和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有些病人因心率减慢而不得不停药。中药治疗室性早搏未发现类似反应,个别使用白附子达两个月以上未见有明显副作用,故尤适宜于不能耐受抗心律紊乱西药治疗的患者。

治早搏方

组成:生地30g 桂枝10g 炙甘草20g 苦参15g 莲子心12g 麦冬10g 川芎10g 磁石30g 枣仁30g 生蒲黄12g 广郁金15g 全瓜蒌20g 茯苓10g 丹参30g 琥珀粉2g(蜜调服)。

本方以炙甘草汤方加减,养心阴、通心阳、安神化瘀,治疗过早搏动。

“附磁枣远”安抚中枢 潜阳宁神

附子、磁石、枣仁、远志四味同用对安抚中枢、调节神经有良好功效。附子通十二经,有强壮兴奋之功。伍磁石之镇静,能抑制虚性兴奋,合枣仁之滋养、远志之安神益智定心止惊,对长期失眠、形神俱惫之植物神经紊乱,有安抚调节作用;对心动过速、脉来早搏亦颇有效。《本草经集注》尚谓远志能“杀天雄、附子毒”。先生所拟“潜阳宁神煎”,即以此四味为君。为增强药效,或时加柴胡、龙骨、牡蛎、半夏、北秫米、夜交藤、合欢皮,综合成方,集兴奋、强壮、收敛、缓和、滋养诸药于一炉,每每起到拮抗协调、相辅相成的作用,无论对失眠还是嗜眠,皆有调治之效。

【冠心病】

患者李某,男性,52岁。

心悸胸闷时痛病史10余年。曾经运动试验阳性诊断为冠心病。近日胸闷心悸加重,腰酸膝软,小溲频数,动则气短,脱发明显。诊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时有结脉。心率80次/分,可闻5次早搏。胸片:左心缘稍饱满。心电图:心肌缺血,室性早博。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辨证:心肾两虚,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则:补益心肾,益气和血,温通心脉。处方:仙灵脾10g,制首乌30g,益智仁10g,灵芝10g,生黄芪15g,太子参30g,紫丹参30g,檀香6g,广郁金10g,川桂枝6g,炙甘草10克。上方服16贴后,胸闷心悸明显改善,小溲频数好转。遂去益智仁,续服13贴,复查心电图已正常。胸闷心悸消失,腰酸基本缓解。

按:先生曾临床系统观察本病100例,认为是以心肾肝脾四脏功能低下为本,痰凝、气滞、血瘀为标,心脏为发病的场所,肾虚为发病的基础。先生还认为:从经络关系看,心肾同属少阴,两者是贯串联系,而且是同气相通。从生理看,肾为先天,为真阴真阳之所生,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对心气不足,痰瘀、气滞、血瘀的形成有很大关系。而冠心病以41-60岁为多发,这与肾气衰退是有密切联系的。从临床症状看,多有腰酸膝软,乏力头晕,发白早脱,尺脉细弱等肾虚症。从治疗效果看,采用补肾药物确实提高疗效。先生治疗本病,常用仙灵脾,厚杜仲,桑寄生,制首乌,灵芝,黄芪,太子参,补肾养心为先,丹参,川芎,檀香等活血化瘀之品辅之。肾虚得补,心气既充,瘀血得畅,疾病则愈。                            

【沸茶防止心脏早搏】:

心脏过早波动,简称早搏。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等均可诱发。研究发现:煮沸得茶水对早搏,不论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心房纤维颤动均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沸茶能释出高浓度茶色素,它可将动脉壁上硬化的粥样物质清楚,使动脉组织逐步恢复正常,且能防止胆固醇类物质沉积于动脉壁上而阻止动脉硬化发生。

具体方法:取红茶或绿茶5克,加入清水200毫升,中火煮沸、小火沸腾5分钟、离火沉淀片刻,去渣取茶液约150毫升,每日空腹一次饮尽,连服三月即可获显著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

(1)煮茶器皿选用陶器。

(2)一次茶叶不能少于5克且必煲煮(泡茶法茶色素释出量极微,无防治效果)。

(3)茶叶味略苦涩但不能加糖,一免疗效降低。

(4)每晨空腹进饮,不致影响睡眠。

(5)明显见效后可酌情调整原病用药量如a或B受体阻滞剂。轻症病人甚至可撤药代之以沸茶,要根据病情动态变化灵活掌握。

(6)戒除烟酒不良嗜好。

此方不仅老年人可坚持长期饮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可开始进饮,使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防患于未然。煮茶疗法防止早搏、房颤优于其它药物,贵在长期坚持。这种煮茶疗法对人没有任何副作用。

247、经常喝绿茶可预防心脏病:

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喝绿茶对心脏健康有益。与那些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绿茶一杯以上的受试者,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却降低了。

许多科学家猜测出现者差异的原因与绿茶能增进心脏健康有关,因为绿茶中含有高水平的黄酮类化合物。这种植物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茶和红酒中,它可以通过抗氧化发挥增进健康的作用。人体内的氧化过程主要是由于自由基蓄积导致细胞损伤而造成的。氧化损伤也可以由于外界因素而造成,比如吸烟或者其他一些因素。氧化作用一直被怀疑能增加心脏病、中风和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病危险。多项研究已证实,摄入黄酮类化合物较多的人死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降低,另外还有研究显示摄入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                      

 7、谷维素的临床新用途:

b治疗心律失常:谷维素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对治疗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室上速有效。

用法:谷维素每次五十毫克。每日三次,两至六周为一疗程。                  

20、黄连素治疗心律失常:

黄连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这对于拌有心衰尤其是心肌缺血 致心律失常更有治疗价值。服用方法是每次口服0.3-0.5克,每日3次。连服3周对室性早搏等有较好功效;若配合镇静剂及门冬酸钾镁效果会更好些。

心律紊乱

张×,男,42岁。患者10余年前有血吸虫病史,后经锑剂治疗,继因劳累过度,先后罹患乙型肝炎、胆囊炎,心肌炎等。曾多次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常应用西地兰等强心剂。此次又因“室速”发作,在外院用西地兰无效,后改用异搏定静注后好转。刻下诉心悸,胸前区隐隐作痛,出冷汗,右耳鸣,夜不能安卧。听诊心率85次/分,律不齐,3~4次/分早搏,舌苔薄,脉结代。此心气阴阳两亏,投炙甘草汤:炙甘草24g 麦冬15g 干地黄30g 党参30g 阿胶(化冲)9g 麻仁15g 桂枝18g 生姜6g 大枣7枚,7贴。上方加减服用近1年,症情基本稳定,加减方药有:丹参、黄芪、熟地、熟附块、黄连、煅龙骨齿、太子参等,心电图随访正常,并照常上班。

[评析]本案乃心肌炎后遗症出现严重的心律紊乱,开始用西药强心剂尚有疗效,继后效不应手。改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曾有数次反复。裘氏以炙甘草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桂枝用量曾达30g,还加用熟附块等温振心阳。心为阳脏,主火,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营运,赖心阳以温煦和推动。心阳不振,搏动无制,鼓动不力,可出现心律紊乱,故见心悸,气短诸症;心阳得振,则血运振奋,心脏搏动可恢复常律。裘氏治各种心律紊乱必用桂枝,且深得配伍之妙:配生地,可育心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且可制桂枝之辛;配丹参,乃心主血脉,通阳必合活血和血,俾心脉通畅,心气亦谐和;配甘草,有通阳复脉之功,故甘草剂量必须加重;配参芪、补益心气,有助于振奋心肌收缩力,增加有效搏动;配磁石龙齿,佐以镇摄,可安定心志;配黄连,取阴阳相反相成,尤其对心动过速者可制阳和阴,疗效肯定。本案经1993年4月随访,症情稳定,未见复发,能胜任日常工作,即使偶有心区不适,即来门诊,投药即平。

万年青根治疗心力衰竭

㈠速给法:用鲜万年青根茎或叶1~1.5两,煎煮2次各得20毫升煎液,分别于早晚作保留灌肠。㈡缓给法:取0.6~1.2两,首煎加水150毫升,煎取60毫升;二煎加水120毫升,煎成40毫升。两次煎液混合,每次30毫升,每日3次分服。心衰控制后应即改用维持量,以防中毒。治疗43例,19例心衰得到控制,10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死亡。以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全心衰竭疗效较好。口服时易发生呕吐,灌肠者未发现副作用。另有用万年青全草浸膏,每服1克(含新鲜生药30克),每日2~3次,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及梅毒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15例,服药后患者心悸,气急、胸闷、胸痛、发绀、水肿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未出现毒性反应。

⑤治疗心律失常

将万年青根注射液2~4毫升(每毫升含生药0.5克)稀释于25%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滴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40滴。也可行肌肉注射。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8例,7例在药液滴入后即转为窦性心律;阵发性心房颤动2例,用药后心室率迅速下降;心房扑动1例,用药不久即转为房颤,当继续用药后心室率减至64次/分,但以上3例(心房颤动及扑动)在用万年青根过程中均未能恢复正常。也有采用万年青根煎剂内服,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或房性过早搏动共6例,4例用药后转为窦性心律或早搏消失,1例早搏减少,1例无效。用法:一般门诊病例用万年青根6钱,每日1剂,早晚煎服,连用4天,以后根据需要再用;对住院及紧急病例,用万年青根2两煎服,至有效或有药物反应为止,连服不超过4天,并适当配用其它中药。通常使用小剂量时反应较小,大剂量时必须严密观察。

胸痹案

秦某某,男,32岁。

主诉:初觉口干口苦,渐感胸闷如有重物压迫,卧则背脊酸楚板滞,心悸不寐,眩晕耳鸣,汗多。

诊查:脉迟弦结代,舌红中有裂纹。X线胸透:主动脉弓突出。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心率50次/分,早搏16次/分。

辨证:证属心阴心阳两亏,肝气肝阳并亢,气失宣通,血行凝泣。

处方:党参15g 旋覆花9g 代赭石30g 麦冬9g 五味子6g 淮小麦30g 熟附子9g 玉竹12g 红枣6枚。

复诊;服上方药14帖,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心悸胸闷消失,已恢复工作,但劳累后仍感头晕耳鸣。原方加丹参15g白芍10g 料豆衣12g 继续调治。 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心悸胸痹,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者大都见心阴心阳两亏,肝阴与肾水俱虚;实者多痰浊互阻,气滞血瘀,而气滞更为病机之关键。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凡胸膈之病,每与胃气之通降失常相关,如得矢气、噫气,则胸膈顿舒,脉之结代亦瘥。故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皮枳实生姜汤等以和胃降浊,通降气机。

患者平素性急躁,由于肝气之横逆,导致胃气失于通降,方取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养心液、宁心神、缓肝急,佐附子温阳通脉,旋覆代赭降气镇逆。所以不用瓜蒌、薤白、半夏、桂枝、干姜等味者,以其痰浊之证不显,虚多实少,此乃师仲景之法而变其方也。

二、治冠心病的经验

夏翔教授认为,元气衰微,胸阳不振,痰瘀内积,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培元,助阳温通,活血祛瘀,化痰理气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大法。辨治中强调标本兼顾病证结合、脏腑相关。选方用药重视温润相宜,补通相融,且主张药性药理汇通,提高远近期疗效。基本方中,黄芪配黄精,仙灵脾配首乌温而不燥,健脾益肾,培元济心;桂枝佐麦冬,温通胸阳,滋养心脉;当归、川芎、红花、葛根、地龙数药相协,养血化瘀,通达心脉;瓜蒌皮合旋复花,宽胸理气,化痰通络。全方共奏益气培元,活血通脉之功。冠心病相对稳定期,或合并糖尿病者,以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较为常见,予上方加玉竹、泽泻用于病因性治疗,益气培元强心,养阴活血祛瘀、化瘀通络降脂;心绞痛反复发作者,重用活血药,并选延胡索、杜衡、郁金、香附、三七粉、羚羊角粉等理气化瘀定痛;寒邪引发,胸痛剧烈或心梗患者,胸痛持续不解,每再加附片或制乌头及生水蛭粉6g或血竭粉3g(装胶囊)吞服,以温通散寒,攻瘀除痹;伴胸闷、心悸、汗出、脉结代,表现心律不齐者,加人参(可代以党参、太子参或珠儿参)、五味子、炙甘草、炒酸枣仁、龙骨等,寓生脉散、炙甘草汤之意,养心宁神复脉;合并心衰见动则气急,夜间胸闷、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伴头晕足肿,选加人参、附子、肉桂、细辛、葶苈子、益母草、白术、泽泻、泽兰等,以振奋元阳,鼓舞胸阳,化瘀逐饮。其中附片用至15~30g 如患者舌红或正值夏季,则配伍生地或生地、知母同施,不忌附子刚燥之性。另外,有些女患者,主诉胸痛颇重,而心电图阳性指数较轻,则根据其更年期生理特点,选加仙茅、生地、知母、珍珠母、开心果、百合等,燮理阴阳,理气开郁。并结合心理调适,常能收效。合并高血压者,可见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的病证特点,除辨证施治外,还嘱患者以甘菊花、枸杞子、决明子泡茶常饮,或久服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缓剂图功,以清热平肝,滋阴潜阳,舒肝理气。红花一味,有增加冠脉血供,降脂抗凝的确切疗效,嘱患者藏红花10g 浸入50度白酒250ml中,在病情相对稳定期,每晚饮服5ml(白开水稀释),以预防心绞痛发作。

(6)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 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葛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葛根异黄酮、大豆甙元和葛根乙醇提取物对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氯仿—肾上腺素和急性心肌缺血等所致的心率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说明葛根成分可能影响细胞膜对钾、钠、钙离子的通透性而降低心肌兴奋性,从而预防心率失常的发生[2]。葛根素可显著对抗豚鼠哇巴因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但对大鼠因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无明显对抗。      

苦参治疗心律失常

a. 苦参30g、丹参30g、党参30g、炙甘草15g、柏子仁10g、常山10g, 每日 1剂, 水煎2次服, 30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 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早搏35例, 显效12例, 进步16例, 无效7例.〖福建中医药 1983;(6): 26〗

b. 苦参10~30g、鹿衔草10~15g、炙甘草10~15g 为基本方.水煎, 日服1剂, 30~60日为1疗程.治疗以过早搏动为主的各种心律失常72例, 显效(心电图过早搏动消失, 无复发)42例, 好转15 例, 无效15例.〖天津医药 1980;(7): 432〗

c. 生苦参水煎3次, 合并煎液, 浓缩, 加单糖浆调味, 每100ml含苦参生药30g.每次50ml, 每日2次, 连服2~4周.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2例, 总有效率达90.6%, 疗效稳定.〖新医药学杂志 1978;(7): 41〗

d. 苦参片(每片含生药2g), 每次3~10片, 每日3次, 疗程平均为11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67例, 对期前收缩有效率为62%, (室性早搏为59.5%, 房性早搏为80.8%), 对以感染和过度疲劳引起的过早搏动疗效较好.〖新医药学杂志 1977;(7): 24〗

益气升降汤

益气升降汤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5克、台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益宗气 调畅气机。

主治:太息症: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 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梦、眩晕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2次,取汁4oo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中,多属“心肺气虚”之证,是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心脏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调变为虚证,出现心肺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太息症,故从补养入手,补气升陷为主,调畅气机为辅,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补益宗气,为方中主药;张锡纯有“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之说,在此配以枳实理气中之滞,与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气机伸展,因此定名为益气升降汤;五味子、玉竹为培气之本,防气之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随着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应用时,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黄连12克,丹参15克;全身乏力、动则气短酌加黄芪、人参量;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气两虚加三参饮;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烦燥不安加知母、炒栀子、竹茹、竹叶各10克;虚热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项背肩肿不舒加葛根30克;脉迟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O克。

在临床买践中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压汤治疗脉压差小性眩晕症,止麻消痰活血汤治疗麻木症,葶苈生脉五苓饮治疗馒性心衰,养心定悸冲剂治疗顽固性脉结代,110愉心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翘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缓,大运汤治疗房宣传导阻滞,使新生冲剂治疗隐性心肌缺血,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氏病,清眩汤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症,解毒化痰汤治疗病毒感染性支气管炎,桑家汤治疗特发性浮肿,消烦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等等,于临床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治疗心衰基本方: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丹参、桃仁。少尿或无尿,加猪苓、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泽泻;腹水甚者,并用黑白丑末吞服;肺淤血、肺水肿咯血者,加旋覆花、苏子霜、大小蓟、侧柏叶,并三七粉冲服;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显著者加己椒苈黄汤;心悸甚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房速、频发室性早搏者,加琥珀末(冲服)、珍珠母、苦参;过缓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加用红参另煎对入;长期大量利尿剂应用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出现口烦渴、舌光红无苔、烦躁者加生地、玄参、石斛、芦根;合并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伪膜性肠炎,病人腹泻频繁难止,是脱证之兆,应并用保元汤加罂粟壳;厥脱既成,心源性休克时静脉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合生脉注射液。

平惊定怯责胆心——十味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白茯苓、酸枣仁、大远志、北五味子、熟地黄、条参、粉草组成,主要功用为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证,以触事易惊、惊悸不眠、胸中烦闷、坐卧不安,或短气心悸、困倦乏力、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等为常见症状。

《三因方》温胆汤用药突出了清胆和胃这一治疗核心,治疗痰热之胆胃不和证疗效彰显。但很显然,其在心肾方面的用药是存在局限的,特别是对于心血虚明显的病,有必要加强养血益气、宁心安神的药物,这就形成了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则补养安神之力大增,并以远志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更好地对应上述病机中心气、心血不足的环节。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证病机关键。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肠炎、脂肪肝、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症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该方验案两则。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

曹某,男,72岁。初诊日期:2009年7月6日。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自觉体力明显好转,神清气爽,头昏沉消失,咳嗽咳痰减,胸闷消失,未觉心慌,腰酸痛减轻,且意外发现困扰多年的腋下黄汗痼疾也得到明显好转;面色黄黯,体胖,肌肉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转浮,且有力。查:心率72次/min,节律不齐,早搏4次/min。拟上方加防己10g,生黄芪20g,改桃仁15g,赤芍药15g,另外每次冲服三七粉3g,每日2次。

三诊:患者电话告知坚持服上方1个月余,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胸闷消失,黄汗基本痊愈,咳嗽咳痰止,小便量增多,尿频减,夜尿减至1至2次,腰酸痛消失,腿脚较前灵便;平常自察脉搏,每分钟偶尔可及早搏1至2次,但不觉心慌。半月前因家属生病奔走劳累,今日自觉心慌明显,自察脉搏发现每一次正常脉搏之后必定有一次停顿,遂服二诊方药1剂,第二天告知心悸消失,早搏1~2次/min,嘱咐患者继续服药巩固,注意休息。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见其心悸、头晕于阴雨天加重,下肢肿、口不渴饮、脉沉,病机属水饮凌心,为典型的五苓散证,且吉益东洞《药征》谓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黄煌也认为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故用大剂量茯苓30g利水定悸。茯苓杏仁甘草汤可以宣肺化饮,胸闷气短是本方方证关键,该患者胸闷、心慌、咳嗽咳痰,病机属水饮犯肺,这是典型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肾着汤可以健脾除湿,自觉身体沉重,上楼或远行尤甚,容易腰部发冷、沉重或疼痛是本方证特征。该患者腰酸腰痛,属寒湿痹阻腰部,故取肾着汤以温化,且取大剂量白术30g以“利腰脐之气”。患者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夜尿频,下肢静脉曲张、瘀斑,脉沉涩,是瘀血阻滞下焦,故取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此外,考虑前列腺肥大虽属瘀血内阻之实证,但实质以肾虚为本,故方中加枸杞以补肾。药后患者症状好转,心悸改善,提示方证的对。二诊时患者诉说多年的黄汗好转,可能提示此黄汗属水饮内停所致。方中加防己、黄芪合成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利水、固表止汗。患者皮肤黄黯,形体肥胖,为“黄胖”体质,符合茯苓、黄芪药证,可用茯苓类方、黄芪类方。三诊时早搏频发,本方起效迅速,提示茯苓类方所定之“悸”不仅仅包括功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慌,还包括器质性心律失常,且一旦认准心悸属茯苓药证,必须大剂量运用方能起效。   

 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因心情郁闷,常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生脉活血汤 

【处方】 太子参15克,寸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全当归15克,炒赤芍12克,紫丹参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炙甘草6克(早搏频发时倍量)。

【功能主治】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主气阴两虚,心血瘀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室性早搏方(原名振心复脉汤)方药:桂枝、茯苓、茯神各10克,炙甘草、太子参各15克,大枣5枚,远志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均先煎)。加减变化:阳虚甚加淡附子;心悸甚、早搏频发太子参换红参,炙甘草增量;咽不适加黄芩(或再加知母);胸闷喜叹息加旋覆花、郁金;失眠加丹参、炒枣仁。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功效主治:室性早搏。疗效:肖海元报告44例。痊愈28例,好转13例,无效3例(详见《内蒙古中医药》2002年第6期)。

附:肺源性心脏病

白芍肺心一号  

桑白皮10g   黄芩30g   陈皮6g  姜半夏10g  茯苓10g  泽泻30g  葶苈子10g  苏子10g  平地木10g  丹参10g  郁金10g  枳壳10g  若有脑病加 钩藤,菖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