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律失常医案、配方

 天道酬勤k6jxlm 2023-01-31 发布于广东
养生之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心律失常者多有心慌、气喘或胸闷症状,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其病位在心,与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有关。

【临床应用】

李红灿以参附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三方加减配伍合用(加减:心阳虚为主者,去瓜蒌壳、法半夏,加炙黄芪30g,炙麻黄、干姜各10g;挟瘀者去附子,加桃仁、红花各10g,川芎15g,郁金20g;兼痰湿者去附子,重用瓜蒌壳、法半夏、茯苓、白术水煎取汁300ml,早、中、晚分服100ml,日1剂)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结果: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

马丽、徐进杰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加减(主方:茯苓12g,桂枝6g,炒白术、甘草各10g。加减: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或每因心动过缓时心律失常发生频繁,酌情加重桂枝用量;四肢发凉,畏寒明显者改用肉桂,加熟附子、红参;快速型心律失常易甘草为炙甘草,加五味子、生白芍、苦参、全瓜蒌;血瘀征明显加血竭鸡血藤、川芎、丹参;惊悸明显加远志、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珍珠粉;气血虚弱者配服归脾丸;湿盛或纳差加清半夏、厚朴、焦三仙每天1剂,水煎服)辨证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100例,经治2周,结果显效49例、有效49例,无效2例。

【病案举例】

1.窦性心动过速

钟某,女,50岁,心悸2个多月,伴下肢浮肿,胃脘部疼痛,近日病情加剧,并感头晕乏力,腰痛纳差,四肢麻木不温,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弱,T36.4℃,下肢呈凹陷性浮肿,胃脘痛吃冷饮后加重。心电图示:心律齐,心率116次/分,窦性心动过速。胃电图示:胃溃疡。

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白术各9g,生甘草6g,黄芪、丹参各15g,防10g。水煎服1日1剂。2剂后心悸减轻,下肢浮肿减退,胃口渐开。守上方服5剂后心悸、胃脘痛均消除,下肢浮肿全消,感手足有时麻木,心电图示:心律齐,心率85次/分,正常心电图。舌质转淡红,苔薄,脉较前充盈有力,仍以上方加当归15g,6剂。后又投参苓白术散以巩固疗效,病未复发。

按此案之窦性心动过速当属《伤寒论》中“心下有水气”之“心动悸”证,其病机仍为脾胃阳虚证,故见上下肢浮肿、胃痛纳差、四肢麻木不温,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加入黄芪、防己益胃、渗湿利水,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共奏温运心脾、益胃化饮之功,故病能痊愈。

2.窦性心动过缓

任某某,男,52岁,干部,2000年3月5日初诊。患者自感胸痛,胸闷气短2年多,放射至左肩背,时有阵发性疼痛,持续约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近期内伴有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时轻时重,此次因劳累后有所加重,住院治疗,予“丹参片”中药口服,治疗月余,其效欠佳。故前来就诊,检查:患者形体较胖、面色无华、怕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神疲乏力、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心率48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诊断:心动过缓。证属:心脾两虚、阴阳失调。治宜:益气健脾、调补阴阳。选方: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方药: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土炒)、炙甘草6g、生黄芪30g、当归身15g、炮姜10g、炒枣仁15g、高丽参10g、附子6g、煅龙骨15g、菖蒲10g,6剂,水煎,凉后顿服,每日1剂。3月13日复诊,胸痛、胸闷、心悸、失眠、怕冷大有好转。惟感气短、口渴、疲乏无力证改变不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有力,故原方加麦冬12g、炙五味子9g,以敛气化阴,再进6,!:剂,服法同前。10月20日来诊,以上诸大减,但时有遗精。查:面色红润、行动灵活,惟有腰部酸困,舌质红润,六脉和缓有力。治宜:原方加金樱子10g、莲须10g,取5剂,每隔日1剂。半年后复查,心电图提示:心电图大致正常,心率68次/分。

按心动过缓一证,多由阳气虚衰,寒湿水饮内停阻遏胸阳所致,其治法当温阳散寒化湿为主,兼以活血祛瘀。方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扶阳益阴、补气生血;佐高丽参大补元气、振奋心阳,炒枣仁可养心安神,另加生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与炮姜、附子相伍加大助阳之力;以上诸药相伍振奋心脾之阳、益气通脉、恢复阴阳平衡。

3.房室传导阻滞案

(1)某女,17岁。突然晕厥,清醒后心悸头晕半小时急诊入院。

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诊见:心:、。

悸,头晕,稍活动即感眼前发黑,面色晄白,四肢发凉,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心率最慢时曾降至39次分。BP9.33/6.67kPa。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桂枝18g,茯苓12g,生白术10g,甘草6g,大枣3枚。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约400ml,分4次内服。同时静脉滴注极化液,并用阿托品0.3mg,6小时服1次。48小时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悸头晕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3次/分,P-R间期0.24秒,下壁心肌缺血。处方桂枝、全瓜蒌各12g,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生黄芪各10g,丹参15连续服用7剂,症状及心电图完全正常。守法调整并配合抗病毒治疗,同时限制活动2月。其后间断治疗2年余,至今健康。

(2)顾某,女,52岁。1989年8月15日初诊。素体肥盛,多湿多痰,胸部堵闷憋气,自汗淋漓,心律不齐,血压25/14kPa。心电图提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早搏,经用西药潘生丁、消心痛等,症情略有好转,但憋气胸闷不除,下肢略有浮肿。舌胖苔腻,边有瘀点,脉沉细结代。证属心阳不振,停瘀积饮,不能温养心脉,胸阳被遏所致。治宜温阳化饮,宣痹通络。方药:茯苓、桂枝、白术各15g,党参、丹参各10g,菖蒲、郁金各6g,甘草4g。服药3剂,胸痞得减,自汗消失,原方继服10剂,血压18.6/10.4kPa,心电图复查,房室传导阻滞消失,早搏亦未听到。

按苓桂术甘汤所治房室传导阻滞者,其病机当属中医之心阳虚弱无力鼓动气血运行,致使气滞、饮停血瘀,从而出现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自汘肢肿等症。苓桂术甘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之主方,根据患者兼证参以党参、丹参、菖蒲、郁金等益气通脉化瘀开窍之品,使心阳振奋,诸症遂除。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周某某,女,67岁。1994年3月5日初诊。自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已10余年,经我院西医门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期间,经中、西医治,病情时轻时重,未见根本改善。近半月来,胸中似有一股气往上冲,心中悸动不安,已晕倒2次,特来门诊求治。诊:患者面色少华,舌淡胖,脉搏沉迟无力(46次/分),心下悸动不安,气上冲胸,头晕,吐痰清稀量多,综合脉症,辨为痰饮病——水气凌心。治法温化痰饮、振奋心阳、活血以通心脉。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当归15g,川芎12g,五加皮12g,炙甘草10g,服5剂。3月12日复诊,病症稍见减轻,脉舌如前,上方加红景天10g,仙灵脾12g,服5剂。3月20日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脉略迟缓(51次/分),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再服10剂。4月6日四诊,患者心悸、气上冲胸,头晕诸症基本消失。舌淡、脉缓细(56次/分),继续以上方共服30余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仍然健在(年近80岁)。

按本例患者,西医学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根据中医辨证,实属心脾阳虚之痰饮水气凌心之证。只要病机属于心脾阳虚,痰饮为病者,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投之。另据兼证,加川芎、当归以活血通脉;仙灵脾、红景天、五加皮以振奋少阴心肾之阳。该案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故而获效。仲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妙难尽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