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其专业也是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领域。 关于理查德-塞勒有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塞勒在芝加哥大学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100分的试卷,班上同学的平均分只能达到70分左右。 可想而知,追求高分的大多数同学都很不开心,会投诉塞勒。 为了让学生们心理上感觉到舒服,塞勒于是把试卷总分改为137分,这样学生们的平均分就可以达到96分左右。 结果,心理上习惯了百分制的学生们,看到96分很开心,不再找老师的茬。 看到这个故事,我立马想到: 当代政府和央行操纵货币,和塞勒教授操纵分数何其类似! 不过,今天的文章,我并不想讲塞勒对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贡献,而是借助他获得诺贝尔奖,想起来以前曾基于一个博弈论的小故事,写过一篇有关金融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市场的文章,今天将其略加修改再次发出来。
耶鲁大学有一门课程,名字叫做“博弈论”(现在已经放到网上供大家免费学习,具体请搜索“耶鲁公开课”),在2010年大学开堂的第一节课上,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互相博弈的复杂结果,老师在班上宣布了一个小游戏,同时老师还拿出了5美元的“巨额现金”,作为对这个游戏胜利者的“奖金”。
游戏规则并不复杂。
老师让每一个同学都在纸上写下一个1-100以内的数字,然后助教会对这些数字进行统计,算出来这些数字的平均值。
所谓的“胜利者”,就是写下的数字最接近大家平均数2/3的那位同学,如果是多位同学写下的数字都接近这个平均数,那么大家平分奖金。
好了,现在大家脑子里先想一下,哪个数字最有可能接近平均数的2/3,这样你就可以得到这5美元的真金白银。
大家选一下你准备填写的数字所在的区间,算是参与游戏: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选项里我没有给出大于67的数字?
你这么询问,说明你不够理性或者没有认真读题。
要知道,即便是全班所有人都写下100这个数字,全班同学的平均数才会是100,而100的2/3是67,如果你选择的是68-100之间的数字,建议你还是不要关注路财主的微信公众号了。
Ok,现在我们假定没有人捣乱,也没有人傻到选择67以上的数字。
……
第二堂课上,老师开始揭晓答案和谜底了,先问同学们都填写的什么数字,有一批学生站起来说,他们填写的数字是33-34。
为什么是33-34呢?
很简单,如果大家都在1-100之间随机填写数字的话(这个是可以想象的嘛),那么全班同学的平均数将会是50-51,50的2/3是33,而51的2/3是34。
哎哟喂,这部分同学好好聪明哦!
当这些同学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他们为什么选择33或34的时候,我立即想起来金融市场上无数总是自以为正确、总是想要预测未来、总是觉得预测一定正确的那些人……
可问题是——大家的目标都是赢取奖金,哪里有什么随机的选择?
不管是这个小游戏还是真实的金融市场,为了赢取奖金(赚钱),在博弈的时候,除了极少数笨蛋(比方说本游戏中选择67以上数字的人)之外,其他人的选择都不可能是随机做出的,他们一定是有目的地奔着赚钱而来。
思考更深一层的一批同学出现了。
一部分同学告诉老师,他们选择的是22这个数字——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估计到别人可能会选择33-34,如果所有人都选33这样的数字的话,他们选择22这样的数字是最为接近平均数的2/3。
……
他们的思维正确么? 当然不正确! 因为,既然一开始假定别人是随机数字生成器的人是错误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思考的逻辑,当然也毫无疑问是错的!
……
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先不管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这可都是全球顶级聪明的学生)选择的是什么数字,我们开始采用理性逻辑推理,假定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人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同学都不选择67以上的数字,那意味着什么呢?
那意味着:选择大于45的数字的同学也非常傻!
因为——即便是所有人都选择了67,67的2/3不过是45,选择45-67之间数字的人,就和刚才选择68-100之间数字的人一个水平……
接下来,很容易推断,选择30-45之间数字的人也很傻。
第四轮的数字是20,……
第五轮,第六轮,……,接下来你都可以自己推演了
如果说全班同学都是理性人的话,一轮又一轮逻辑推理下来的结果,这个游戏中最合适的数字选项,其实应该是: 没错,这一个博弈游戏里,最理性的选择,就是1。
……
当老师提问,有哪位同学写下的是“1”这个数字的时候,全班有不少同学举手——如果没有听说过这个游戏的原理,那么不得不说,这些同学真的是聪明而又理性的同学。
问题是,真正的理性,就一定有用么? 我们都知道: 纯理性推理的世界,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如果你看过耶鲁公开课的视频,那你应该知道,在助教的辛勤计算之下,最终算出来的全班同学填写数字的平均数是13.3。
最接近13.3的2/3的数字是9!
我不太记得最终是6位还是5位同学写下的数字是9,分享了这5美元的奖金。
但是: 其中,有4位同学选择的数字在67以上。 其中,还有4位同学选择的数字在45-67之间。
在公布答案的这堂课结束后,老师再度让大家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所有的同学开始哄堂大笑。
老师问他们,你们的意思是: 老师不能把同样的游戏再来一轮么?
当然可以再来一轮——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这个小游戏,即便你知道绝大部分人是怎么想的,只要你不知道全部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博弈出来的结果就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老师还强调说,这个猜最接近平均数2/3的博弈游戏,在耶鲁大学课堂上已经做了好几年: 第一次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全班的平均数是28左右; 第二次做的时候,平均数是23左右; 去年做的时候,平均数是17左右; 今年做的结果,是13.3……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用再多讲,大家也应该明白,金融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市场了。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本质上都是一群混合着理性和感性两种因素的人在互相博弈,他们都在假定市场如何如何的情况下,做出自己买或者是卖的决定,然后力图赢取别人口袋里的金钱——仅此而已。
所谓的“市场”,就是别人会怎么想的问题。
那么,到底哪些人能够赢得金融市场这个大游戏的“奖金”呢?
答案是: 自己本身是理性的,但能够考虑到别人不理性程度的人!
换句话说,金融市场中的确是有一些人是笨蛋,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比你更笨,你要在考虑到绝大多数人并不比你更笨的基础上,然后再考虑的确有一些人比较笨,但还有一些人的确比你还聪明,而且要估算这种程度,然后你才能赢钱! 在耶鲁大学这个小游戏中,排除67以上的数字,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想到的; 能够考虑到45以上的数字应该被排除就是第二个层次; 30以上的数字应该被排除是第三个层次; ……
真正的金融市场中,能够达到两轮以上思考的人已经少之又少。
与金融市场相比,这个小游戏中一轮又一轮的逻辑推理都是同一个原理,而金融市场中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思考,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同一个原理,这就更能测试出一个人考虑市场的深度。
可以想象,如果每一轮游戏都是玩过游戏的人和新加入的人一起玩这个游戏,因为越来越多人自己领悟出来或者在别人教导之下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整体而言这个数字会越来越接近最理性的那个答案“1”。
的确,我们要承认,玩同样的一个游戏,如果不断地玩下去,总有一部分人还是会变得相对更理性、更会玩。
正如金融市场在一场大泡沫破裂之后短时期内常常很难再来一个大泡沫,就是因为参与过游戏的各方已经变得更聪明、更理性,而新来的投资者资金,还不足以推动市场再来一场泡沫……
不过,不管游戏还是金融市场中,大家博弈这件事本身的性质不会有任何改变,这是人性! 正如耶鲁大学在自己的课堂上一轮又一轮的玩这个游戏,平均数从28到13.3,尽管越来越接近“1”这个理性最佳答案,但只要有一个不懂规则或者没有领悟游戏精髓的新参与者,那么现实中博弈出来的平均数就不可能是1。
某个时候,不管是因为上一个大泡沫时间已经久远,或是人们被政府和中央银行不断的货币注水所恐吓,只要有一大批没有理解金融市场逻辑的新人进来,那么金融市场就很有可能被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
这些新人们,就是所谓的“新韭菜”。
最恰当的例子,就是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中国股市。 耶鲁公开课《博弈论》的链接: http://v.163.com/special/gametheo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