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其他朝代皇北京不叫“爷”字,只有清朝皇帝喊爷?

 思明居士 2017-10-10


啥呢?并非“其他朝代皇北京不叫爷”,只有清朝皇帝喊爷;恰恰清朝皇帝“喊爷”,很可能是沿袭自明朝的习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称皇帝为“爷”(“万岁爷”),是口语和俗称;正式的称呼,是皇上或陛下。

对此,明朝末年的太监刘若愚,在所撰《酌中志》(该书是明代唯一的一部由宦官撰写、专门记载宫廷之事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自序》里,就其对皇帝的称呼,有这样一段说明:

“按皇城中旧制,凡内臣奏事,称呼列圣,则某年号老爷;今上,则万岁爷。”

他说,宫廷的规矩是:宦官凡提及皇帝,对历代先帝(即“列圣”),均以年号相称,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称“太祖老爷”,宣宗朱瞻基,称“宣庙老爷”,神宗朱翊钧,称“神庙老爷”(亦有称“太祖爷爷”“宣庙爷爷”和“神庙爷爷”的);而对“今上”,则称为“万岁爷”。

这就是明朝皇帝也“喊爷”的明证。

刘若愚为什么要在自序里做那样的说明呢?他解释道:

“若愚既已失身中涓,焉敢没其口吻?文章家必笑其俚,在史家自存其质也。”

中涓就是阉人宦官,刘若愚是读书人出身,不幸做了宦官,如今写书,不敢改变宦官的“口吻”,平日怎么称呼列圣和今上的,文章里仍怎么称呼。虽然将俗俚之语(口语)入于文章,有些不雅,但这对于史家来说,却是存其“质真”的。

对此,我要给刘若愚100个赞!如果他不如实记载,我们怎么知道宦官怎么称呼皇帝呢?过去的“文章家”为了雅的需要,喜欢修饰润色,雅固雅了,却也失去了真实。我举一个例子,皇帝在日常谈话中,说到自己时,都跟普通人一样说“我如何如何”,而不会像书面写字,开口闭口“朕如何如何”。可是臣子在记录皇帝言论时,往往将俗语“我”改为“朕”,这就失其“质”了。

同样是上面的原因,外朝大臣见到皇帝,是否一如内官之例,称皇帝为“万岁爷”,不是太清楚,因为我们所见到的记录文字都经过了雅的改造。但我想,当面对着本人,与提笔写奏疏还是有很大不同,大臣(特别是想跟皇帝套近乎的大臣)见到皇帝口称“万岁爷”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拘谨、谨守礼法的大臣,应该还是只称“皇上”,毕竟“喊爷”在君臣名分之外,还有一个主奴的意思在内。

在明清时代的北方,人们是习惯“喊爷”的(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普通尊者、在上者都是“爷”,姓刘的是刘爷,不知名的是“这位爷”,老大是大爷,老二是二爷,作相的是相爷,当兵的是军爷,做官的是官爷、青天大老爷,等等。皇宫虽在“天门”之内,但毕竟还是在人间,民间的语言习惯很自然地会带入宫廷,那么皇帝便是“万岁爷”,东宫太子便是“小爷”,宗藩某王便是“王爷”……

清朝是由东北入关,立都北京,入乡随俗,再学习一点明朝的宫廷礼俗(何况清初宫廷的太监多接收自前明),于是“清朝皇帝喊爷”,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胡丹/皇帝不称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