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刻尔克的七个谎言(6):比利时是猪队友

 昵称38190406 2017-10-11

比利时问题是丘吉尔回忆录中,关于敦刻尔克的又一个巨大谎言。

按照传统观点,比利时战斗不力,又在没有和英法盟友进行沟通的情况下,突然单方面停火,造成了巨大的危机,险些葬送了英国远征军。

这个观点是如此深入人心,连美国著名的历史类畅销书作家,《八月炮火》和《史迪威在华经验》的作者芭芭拉·塔奇曼都深信不疑。所以她在《八月炮火》中讲述比利时在一战的英勇抵抗时,才会连带对比利时在二战的表现进行冷嘲热讽。

※芭芭拉·W·塔奇曼与《八月炮火》

然而,复杂的真相却远非塔奇曼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所能理解。

一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创伤,比利时这样的小国,付出的代价尤其惨痛。因为他地处要津,是法国攻击德国的要道,又是德国攻击法国的要道。这一点在一战后并未改变。

※1914年德军遂行施利芬计划打击法国,其主力便直接冲入了比利时

随着二战风声的再起,比利时如何自处,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比利时曾经希望能够成为永久性中立国。可是,法国和德国都不同意。

※德国在1936-1939年的扩张,使欧洲的战争阴云不断汇聚,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则正挤在各大国之间

退而求其次的比利时又希望能够获得大国的支持,强化自身防御,将德比边界变成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可是,英国无力,法国无心。

比利时的最底线要求是法国能够沿法比边境修筑坚固防线,让德国感到即便征服了比利时,还是无法迅速征服法国,从而不做此想。

可是,让比利时彻底寒心的是,法国不仅不强化法比方向的防务,却跑到南方法德边境上斥巨资修筑了坚固无比的马其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的基本布局,实线代表较强的防线,而虚线则代表较弱的防线

表面上看,既然法德要开练,法国在法德边境修筑防线,不是正确选择吗?其实恰恰不是。因为一战已经证明,法德边界不适合大兵团机动,不太可能成为德军的主攻方向。而无论是英军还是法军的高层,都已经判断出,下次大战,德军最有可能的攻击还是来自比利时方向。

※1939年10月-1940年1月,德军打击西欧的“黄色计划”的几个版本,德军主力穿过比利时是共同特点

既然如此,攻敌不守,守敌必攻,不正应该要求法军在北方修筑坚固方向吗?为什么反而在明知道敌军最不可能进攻的南方修筑了马其诺防线呢?

奥妙就在于,法军已经看清了一个重要事实:单打独斗,法国绝对不是德国的对手。只有打联盟战争,才有胜利希望。比利时的海岸线攸关英国本土安危,所以向来是英帝国的安全禁区,无论谁进攻这里都等于在挑战英帝国。但如果德军从法德边境进攻,就有可能变成两国之间的战争。那是法国难以承受的。

马其诺防线的作用,其实就在于彻底堵死德军从南线进攻的可能,逼迫德军入侵比利时,进而强化英法联盟。

对此,英国人早就看透。至迟到1938年的春天,大英帝国防御委员会已经意识到,法比边境的虚弱状态是一种“蓄意的引诱”,目的在于“迫使我们为了保护多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视为关键的一个地区而进行陆上干涉。”

所以,法国不仅在南面修马其诺防线,还不支援比利时,又刻意不强化法比边境的工事,原因除了害怕堵死北面会逼德国人从南面进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未来战争的破坏性只能更大。如果战争在本土打响,就已经输了一半。所以,不仅要引诱德军进攻比利时,而且要趁机进入比利时,在比利时的国土上和德军交战。

※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刚一开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即沦为战场

也可以说,法军的战争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牺牲比利时的基础上设计的,而且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比利时人不傻,对此自然心知肚明。然而,作为小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希特勒是无论如何不能与之结合的,英法再不好,也是相对好。所以,比利时在战前坚持中立,至少强于加入轴心国。开战后,虽然底层怨言日重,他依然坚持抵抗,本身就是对盟国的重大贡献。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

相比之下,荷兰因为一战没有遭到德军攻击,所以一度幻想还会躲过二战。德军入侵后,在开战第五天(5月14日)就停止了抵抗。荷兰女王也和其政府流亡到英国。

比利时至少抵抗到了5月27日。而且,在之前三天,其实比利时上下就已经不准备再打了。关键时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发挥其战时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威,在政府已经放弃抵抗、流亡英国,底层民众也不再希望替英法挡枪,国土也基本沦陷的情况下,又多坚持了三天。事实证明,这三天对英军意义重大。

※攻入比利时境内的德军装甲兵与逃亡的比利时难民

后来有人指责利奥波德三世没有像荷兰女王那样去英国。却忘了,荷兰女王只是国家象征性元首,并非战时总司令。比利时国王则不同,他正是利用这一点,和自己的部队战斗到最后,才争取了额外的三天时间。

此外,他也并非突然决定投降。之前,他已经对英法高层及邻近友军进行了多次通报。只是因为通讯混乱,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没有及时接收到早期通知而已。

不过,说比利时国王选择留在欧洲,是完全处于恪尽职守,和自己的士兵一起等待最后判决,未免太过一厢情愿的罗曼蒂克。

※利奥波德三世与德军使节会见,商议有条件投降事宜

小国一贯有小国的智慧和策略。40年之战后的世界究竟如何,当年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难逆料的。所以,政府可以去英国,国王留下了和德国人周旋。

正所谓两面下注,等待变局。这点智慧,比利时还是有的。

※继续留在同盟国阵营中的自由比利时军队中的一支——英国皇家空军第350战斗机中队

尤其值得国人注意的是,虽然大国虐比利时千万遍,但最终比利时还是对大国如初恋。战后不仅不去谴责大国的尔虞我诈,而且毫不犹豫地同时加入北约和欧盟,还让北约和欧盟把各自的总部都设在了自己的首都布鲁塞尔。其实是又一次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正所谓大国行其所可行,小国受其所当受。只要大国依循大国的逻辑出牌,不敢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即便偶尔过于冷酷无情,小国还是只能本本分分地受其当受。国际秩序反而得以维持。但是,如果大国没有大国的样子,反而激起小国不切实际的幻想,搞乱了规矩,弄乱了天下。这与大国扩张过度是一样的结局悲惨。

比利时的故事到此结束,但大国和小国的故事永不结束。敦刻尔克的谎言也没有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