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云千年胡昌翼 (二)

 藏雲楼 2017-10-12

5-《太极图》新解:" 阴阳云、非阴阳鱼 "。
   

        关于宇宙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  "气一元论" 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朱熹提出了旋转气团的假说,他认为“宇宙的初始是由阴阳之气构成的气团。阴阳之气的旋转运动。这样的思想和西方18世纪思想家提出的旋转星云说,颇为类似"。 “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就说:“阴阳者,有名无形”。朱熹对大地形成的假象还是非常具有天才的,因为根据现在科学的说法,大体上和朱熹的意思也差不多"。       

       
       百科:"《太极图》被称为 “中华第一图”,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 ” (就是“阴阳鱼图”) 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陈抟(872年—989年)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道家易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
   

         胡昌翼与陈抟是同时代生人,陈抟先出生25年。 这里可以看出 "阴阳鱼" 写成定式,也以为宋人也是这样认为。但胡昌翼的 "藏云" 一词足以推翻此结论。确是 " 阴阳云,非阴阳鱼 "。八卦炉上运动的云纹图足以证明 "非鱼说"。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气之本体”虽有聚散,却没有生灭。"太虚之气"是永恒不灭的,是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物。《正蒙·乾称篇》“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因为宇宙中充满了太虚之气,太虚之气虽然变化无穷,但都不是“无”。张载认为,“太虚”与“气”本质上是一致的。认为“气”由“太虚”产生,就割裂了“太虚”与“气”的有机联系,将其对立起来了"。所以在宋代并无"阴阳鱼"之说,总不能说是"藏鱼"吧,且气云是一脉相承。那是现代人以形似的想象认为的,这确是割裂了人们的通俗认知,神秘而复杂化了。
      

         从华夏最早的人文始祖 "伏羲先天八卦图" 中可看出: 太极图是 "坐北朝南" 位置,也是古先民以此推演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位置。左离(火)正东向,右坎(水)正西向,乾阳(天)正南位,坤阴(地)正北位。黑白为阴阳云,云气散,白为阳,云气聚,黑为阴。阴阳云呈涡漩状。为什么会是这样漩转呢?古人观自然天象: 太阳是从东升而西落,顺时方向转动,形成"左阳右阴",周而复始,因此有天圆地方之说,男左女右之说。左.阳气渐升,至正午阳盛为乾(天),随之衰减阴气渐浓至深为坤(地),先有天(太虚),后有地(实体),先有虚(道),后有实(儒)。《易经》中“乾”卦代表天,父;“坤”卦代表地,母 。 因此符合老子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之说。南地热,北地冷,阳盛为"虚"不可视见,如太阳下云气散开。阴浓为"实"可视见,如云气骤起阴云密集。因此古人由云气的聚散而发现和创造了先秦的 "虚实文化" 至今适用于各个领域,如太极、军事、建筑,艺术等。"虚实的思维"成就了中国哲学的 "虚实文化和思想 "。后来也逐步完善成了本质有别的 "道儒文化"。
         

        先天八卦的"水火风雷泽"也是在地理与云气的聚散变化中形成。不但阴阳云气漩转而自身也在涡漩中,整个太极都在运动中,而阴阳鱼眼是死眼,比喻适为不当。古人智慧超过我们,已知太极的多次运动,好比地球围太阳转也自转。从远古先民仰望朵云观天象,得出太虚气元论,再创立太极思想,而成就了"阴阳云太极图",从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中看出,中国文化源于自然,源于自由的"云"。诚如:" 在中国文化中,“云”是自然的象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写照。“云”随风动,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云”不与自然相矛盾,所以能够坦然遨游于太空。人有了“云”的气质,就会不为世间的变幻莫测所困扰,随风而动,顺应万物,与万物相融,就没有内心的波澜起伏,从而能坦然面对一切事物。中国文化中,先秦道家以及魏晋玄学都崇尚这种 “任性”(追随自然本性)的精神气质 "。
        

       在来讲古人从天象观"云"中吸取的思想文化: 云朵在浩然的天空任性的飘逸,随心的游荡,就产生了自由的思维。云气在江河湖泊,名山大川,原始森林中迷漫穿行,并无象雷电风暴那样的破坏性,只有滋润和营养,又产生了包容和滋养。在云气的散放形态里阳光四照又有了开明。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理解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就形成了云的 "自由,包容,滋养,顺道而为"的思想。这才是华夏先民的初心,我们的"云基因"。云气又是天地间连接的媒介和走廊,是阴阳的合,好比生存的氧气、因此万物生长。由此生出了润泽民族的 "道家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