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 俐:先文而后墨

 沁园春春2016 2017-10-12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原标题:先文而后墨)

作者:彭 俐

如今书坛,有些书家变成了抄书匠。

许多书家只会写字,不会写作,于是笑话就出来了。在一些润笔费不菲的笔会上,就有这样有趣的事发生,有的书家遇到求字者时,支支吾吾地说:“您让我随意写两句?那好,那好,您稍等,稍等……”于是,这位书家就开始在衣兜里上下摸索,不一会儿,掏出个皱皱巴巴的小笔记本来。本子上,全都是摘抄的唐诗宋词、格言警句之类。倘若没有这一“备忘录”,这书家可就犯难了,因为他自己只有字能写,却没有话要说。那么,求字者得到的“墨宝”之书写内容,就决然不是书家的原创,而是书家拾人牙慧的“抄袭”,反正被抄袭的这些古人如李白、杜甫等,作古至少也已经有个千八百年,断不会从冥府起身来讨要“著作权”。

现在,该是我们呼吁书家们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心的时候了。古人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我们今人总不能“言为别人心声、书为别人心画”吧?!大家想一想,倘若自己没有话要说,也的确说不出什么,却只是想写字,这难道不是很奇怪,也很荒谬嘛。这既违反书法诞生之日——最初的实用功能,也背离书法延续发展的极致——最终的艺术功用,即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媒介。书法家沦落为全无自主创新、全无写作能力的“抄书匠”,沦为高级手工作坊的人工“复印机”,沦为那些已故或现存的真正文人墨客们的“传声筒”,沦为在古往今来精神大餐的餐桌前捡拾残羹剩饭、食人余唾的寒酸乞丐……真乃斯文扫地,辱没前贤,壮夫不为,君子不齿!

写字掏心肺,书法见血性。

如果你写不出《兰亭序》,可以写《平复帖》;如果写不出《平复帖》,可以写《祭侄稿》;如果写不出《祭侄稿》,可以写《自叙帖》;如果写不出《自叙帖》,可以写《寒食帖》;如果写不出《寒食帖》,可以写……总之,你必须用自己的舌头说自己的话,也必须用自己的脊梁骨做笔杆,必须用自己的头颅来思考世间万物与社会人生,也必须用自己的心血做墨汁,再不能做描人家诗赋、文章“红字帖”的小学生,也再不能做不争气的“文抄公”。即便写不好诗,那就写词;词也写不好,那就写顺口溜;顺口溜都写不好,就说大白话!反正总比学人家说话要强百倍!

书法家、文章家自古一家;

笔墨纸、诗词赋从来一族。

唐代书法家、书法批评家张怀瓘说过一句中肯的话:

“先文而后墨。”

要写好字,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假如我们每写一字,都是泣血表白,掏心掏肺,笔墨之间的生命则呼之欲出,能不生动,能不感人?生动、感人为美!相反,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书法家不爱读书,不懂文章,不曾痴迷诗词歌赋。还是张怀瓘说得准确、到位:“先文而后墨”。而让人遗憾的是:有墨而无文。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