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被长期误解的一句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这句话,被用于证明上层的不仁不义,视百姓和万物为猪狗。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与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它看来,都和猪狗一般。 乍听起来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么时候特殊对待过人类? 有地质学者曾经说过,人类又何曾拯救过地球?地球还需要你人类拯救?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从一无所有荒野岩浆,到后来的恐龙世界,再到后来的荒蛮部落时代,再有人类文明,地球一直存在。你人类说拯救地球,其实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坏掉了,人类死绝了,地球也不会灭,人类多半也等不到地球灭的那一天。话说回来,天地对人类是没有感情的,对草木和猪狗,对岩石和河流,都不会特殊对待,所以,“草木、猪狗、人类,在‘我(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天地该暴雨暴雨,该洪流洪流,该地震地震,不会怜悯草木,也不会怜悯人类。天地荣发,抚养万物,也不是因为爱怜,而是恰好如此而已。所以在人类看来,天地是“不仁”的。在普通人看来,圣人如此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仁”的。你怎么能没感情呢?你怎么能把人和草木、蝼蚁、猪狗看作同样的呢? 老子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就好比一个大风箱吧? 什么意思呢? 天地运转,有它自己的程序,不会因谁而变动。风吹过,草木摇动,衣袂飘飘,对风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句话很流行,一度还总被人用错,特别是用作批判统治阶级或是精英阶级的“罪证”:你们看,圣人居然说老百姓是狗。 还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在天地眼里,万物是平等的;在圣人眼里,百姓是平等的。认为这与“齐物论”类似。 这些年随着古典的普及,这句话已经不难理解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家《老子》里不是上面这两个意思。 不过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就只说说这句话在原典里的本意,引申的事情,留给大家。 先来看这句话的原文和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前辈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解决了这篇的文字问题,虽然这句话版本众多,很多字词彼此有不同,但上面我引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咱们重点就从大家最关心的刍狗说起。“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 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被误解的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老子名言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因为大家都喜欢从字面来理解这句老子名言。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人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像老天欠了他十万元一样。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这里大家都可能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我是净明派忠孝道法脉法字辈弟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中文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外文名 无 出处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 老子 基本释义 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 词语释义 听语音 刍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1]:"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词语来源 听语音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2]。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出处考证 听语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解释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3](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解释2 钟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解释3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解释4 在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引用这句话,同时又赋予了一些新的意思。 解释5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任意丢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即便是宣称"众生平等"的佛教,也未曾实现过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作者简介 听语音 老子老子坐姿画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1]。1973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本和马王汉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偏私,并不亲、爱、忍谁,没有特别的袒护。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既敬重这些物,又不把这些物当成累赘。任由事物生、发、衰、败,这就叫把万物当刍狗。 前方小知识点来袭(๑·̀ㅂ·́)و✧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祭祀品,通常是用木棍、草等扎起来的模仿牛呀,羊呀,狗呀的仿真物,用来祭祀祖先或者其它的尊神,这种东西就叫刍狗。 庄子有段故事讲得非常好,说的是在祭祀活动时,人们把这些刍狗神圣地供着,大家都虔诚地跪拜,完事后,没人管了,甚至散场时人潮拥挤,还把它踩烂了,随后,捡柴禾的人捡回去当柴禾烧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对待刚供完的刍狗,不让大家心里不舒服,所以后来就发展成事后把它烧了,烧的过程中让它自行燃烧,不助燃,有些还演化成祭祀活动的一个环节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天地用自然的法则驾御万物,并没有对万物施以特别的仁爱和恩惠;圣人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引导着百姓顺应自然的生活——生老病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整个宇宙就好象是个大风箱:好象很空洞但却运作无穷,越是运用,开发产生的东西就越多。越向外求证,具体的法则越多人反而越迷惑、越困穷,倒不如安守空灵的本心。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字面意思: 天地无所谓仁慈或不仁慈,天地待万物就像人们祭祀完毕之后,待驺狗(祭祀时所用到的一种物品)一样。 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们祭祀完毕之后,那些祭祀用过的驺狗就留在那里了,顺其自然,可能会被风吹走,可能会被水冲走,最终会按照自然规律消失,这样即可,无需刻意拿回家(祭祀活动用过的也适合于拿回家),这里面没有仁慈或不仁慈的概念。 天地待万物也是这样,还下雨下雨,该刮风刮风,冬寒夏热,春暖秋收,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似乎待驺狗非常仁慈,虔诚而恭敬;祭祀完成之后,人们就把驺狗留在那里,谁也不会去占有,谁也不会拿回家,顺气自然,这样看起来似乎是不够仁慈。其实不然,这样顺其自然就好,无所谓仁慈或者是不仁慈。 天地待万物也是这样,大风掀翻了人们的房子,暴雨冲毁了人们的庄稼,看起来好像是不够仁慈;春时天气转暖,让人们可以播种,然后夏天给予充分的日照,使得作物生长,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很仁慈。 其实不然,天地并没有仁慈与不仁慈的概念,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天地在抚育万物生长之后,就像人们对待驺狗那样,也是一分一厘都不取,都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以上解释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讨论。 鱼爪网店转让平台为您解答: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 主旨就是说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此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大意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亲也。仁,为儒家之道。 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那这样的一个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啊。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温文尔雅的,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遇到伤害,到处都是对自己友善与亲密的人,这样的社会好不好呢,这样的社会当然好了。 老子是怎么看待仁的呢,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所以老子认为,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刍, 喂牲畜的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則弃而踐之。这里喻指,人类对于天地来说,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轻贱之物。 天地是仁慈的吗,天地爱人类吗?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造,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如果天地有仁慈,爱人类,它们为何创造了人类,又销毁人类呢?所以天地,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心。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他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非天地无亲,盖因天地非人,故无人之性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家的圣人,指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者。儒家的圣人,指合于人伦者。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不仁一句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家意义上的圣人。 天地对万物,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它们只是按照道来运转而已。圣人对百姓,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他们也只是按照道来治理天下而已。 圣人也没有什么仁慈心,他们视百姓为稻草狗一样。非圣人无亲,盖因圣人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