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10-12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篇名释:

1、 前部主论阴阳清浊之气的区别、五乱发病机理及相应刺法。

2、 后部主论真脏脉之阴、胃脘之阳,指出别于阴阳,而知病时、病处及死生之期,并通过丰富示例,阐述了阴阳发病之病态、生阳死阴之定义、死生之期。通篇所论皆为阴阳之别,故此名篇《阴阳别论》。

‖LS34—D0101→D0701‖→‖SW07—D0101‖LS34—D0101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黄帝问:经脉十二条,按五行区别,依四时分类,什么失去就紊乱?什么得到就正常?

Q0101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岐伯说:五行有木火土金水之序,四时有春夏秋冬之分,有序运行就正常,无序运行就紊乱。

D0201黄帝曰:何谓相顺?

黄帝问:什么叫相顺?

Q0201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岐伯说:经脉十二条,顺应十二月份。十二月份,分为四时。四时,是春夏秋冬,其气候各异。

Q0202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营卫二气相随,阴阳已经调和,清净物与浑浊物不相冲突,如此就是相顺而正常。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LS40—D0101→Q0602‖→‖LS34—Q0202‖→‖SW15‖LS40—D0101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过人有十二经脉,用来对应十二经水的理论,经水五色各异,清浊各不相同,而人之血气一样,怎么对应?

Q0101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岐伯说:人之血气类型,若能一样,就能天下归一了,怎会还有乱人呢?

D0201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黄帝说:我问的是同一个人,并非问天下众人。

Q0201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岐伯说:这同一个人,也有乱气;天下众人相象时,也有乱人。其道理是一样啊!

D0301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气之清和浊。

Q0301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岐伯说:受盛谷物的六腑浑浊,受盛精气的五脏清净。清净的精气注入五脏,浑浊的水谷注入六腑。乳浊物中清净物,从咽喉向上呼出;清净物中浑浊物,就沿肠道向下移行。浑浊物和清净物相冲突,定义为乱气。

D0401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黄帝问:这五脏清净而六腑浑浊,浑浊物中有清净物,清净物中有浑浊物,要区别清净物和浑浊物,怎么办?

Q0401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岐伯说:清浊两物之最大区别:清净的氧气向上注入肺,浑浊的水谷向下跑入胃。胃中之清净空气,上行自口呼出;肺中之乳浊精气,下行流注到经脉,内入蕴积于膻中气海。

D0501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

黄帝问:六腑都浑浊,哪个腑器最为浑浊呢?

Q0501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岐伯说:手太阳小肠,只接受胃中浑浊水谷;手太阴肺,只接受脏中清净的空气;清净的空气,上跑头部孔窍;乳浊的水谷精气,下行各类经脉,各类脏器都清净。足太阴脾,只接受胃中乳浊液。

D0601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治疗?

Q0601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岐伯说:清净物是滑利的,浑浊物是滞涩的,这是液体之基本属性。

Q0602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所以刺阴分之血,宜深刺而留针;刺阳分之气,宜浅刺而疾速;清净物和浑浊物相互冲突,用相应方法调理。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LS34—D0301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黄帝问:什么叫逆而乱?

Q0301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岐伯说:清净之气在五脏,浑浊之气在六腑。营气顺脉运行,卫气异常运行,导致清浑浊二气相冲突,乱于胸内,这就叫十分烦闷。

Q0302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所以清浊二气乱于心,就会烦心、沉默、垂头、静伏;

Q0303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

清浊二气乱于肺,就会俯仰时喘声喝喝,手按胸部用以呼气;

Q0304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清浊二气乱于肠胃,就生霍乱;

Q0305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清浊二气乱于手臂、小腿,就会四肢厥冷;

Q0306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清浊二气乱于头,就生头痛异常之厥症、头部沉重、目眩、仆倒。

D0401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黄帝问:五乱之病,针刺有法吗?

Q0401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岐伯说:病有形成之由,就有去病之法,掌握刺五乱的方法,这就叫养身法宝。

D0501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黄帝说:好呀!我想听听刺五乱之法。

Q0501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

岐伯说:乱气在于心的,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

Q0502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

乱气在于肺的,刺手太阴肺经荥穴、足少阴肾经输穴;

Q0503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乱气在于肠胃的,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邪气不去的,刺足三里穴;

Q0504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

乱气在于头的,刺天柱穴、大杼穴。无效,刺足太阳膀胱经荥穴、输穴;

Q0505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乱气在于手臂、足部的,治疗时先刺去血络,后刺阳明经、少阳经之荥穴、输穴。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D0601黄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法和泻法,怎么用针?

Q0601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岐伯说:慢进慢出,叫做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这并非血气之有余、不足,而是乱气之相互异常。

D0701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说:太可信了!您的方法;太高明了!您的论述。请书记官刻到玉版上,定义为《治乱》。

SW07—D0101【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如何理解?

Q0101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歧伯回答:四经,指经脉应春夏秋冬四时;十二从,指经脉顺应十二月份,十二月份影响十二经脉。脉有阴阳,知阳脉者能知阴脉,知阴脉者能知阳脉。

Q0103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诊三阳经在头部人迎处,诊三阴经在手部气口处,这就是所谓的脉理归一。能辨阳明胃脉者,知病之四时宜忌;能辨真脏脉者,知死生之信号。熟练地辨别真脏脉和胃脉,不要人云亦云。

Q0104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所谓脉动之阴阳,是指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慢为阴,脉快为阳。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SW07Q0112‖→‖SW07—Q0104SW07—Q0112【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脉动稍稍有力为钩脉,稍稍无力为毛脉,稍急有力为弦脉,脉动沉陷为石脉,平顺和缓为溜脉。

SW07Q0102‖→‖SW07—Q0112SW07—Q0102【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胃气之阳脉有肝心脾肺肾五种,五行时凡五五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是指真脏脉,出现真脏脉就会身体衰败,衰败必死。所谓阳,是指阳明胃脉。能别阳明胃脉者,知病位之所在;能辨真脏脉象者,知死生之信号。

Q0105凡持【真脏之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凡切诊到真脏脉的,肝之真脏脉来孤悬欲绝而急促,十八天就死;心之真脏脉来孤悬欲绝,九天就死;肺之真脏脉来孤悬欲绝,十二天就死;肾之真脏脉来孤悬欲绝,七天就死;脾之真脏脉来孤悬欲绝,四天就死。

SW07Q0116→Q0117‖→‖SW07—Q0105SW07Q0116【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死阴脉象出现,不出三天即死;生阳脉象出现,不出四天即死。

Q0117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到所生之心,称为生阳;心病传到所胜之肺,称为死阴;肺病传到属阴之肾,称为重阴;肾病复又病传到脾,称为辟阴,不治之死症。

Q0107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痜疝】。

例如:太阳经有病,发为寒热之病,下体痈肿,导致下肢痿弱、厥冷、小腿肚酸痛,病传为肤无润泽,再传为阴蘘肿坠之疝气病。

SW07Q0106‖→‖SW07—Q0107SW07—Q0106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例如:阳明经病,发于心脾,病态为男子不得隐曲、女子月经不调;病传为风消,再传为呼吸急促者,不治之死症。

Q0108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例如:少阳经发病,呼吸少气、易咳嗽、易腹泻;病传为心脏抽搐,再传为肠梗阻。

Q0109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阳明经和厥阴经发病,就会惊骇、背痛、易嗳气、易呵欠,病名叫风厥。

Q0110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少阴经和少阳经发病,易生腹胀、心满、易胀气。

Q0111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太阳经和太阴经发病,就会半身不遂、痿弱变易、四肢不能活动。

Q0113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气相争于内里,阳气相扰于外表,气魄、体汗未得收藏,四时厥冷却又病起,病起就感染肺部,使人喘息有声。

Q0114【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真脏脉病发生时,平衡阴阳六气称为调和。

Q0115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所以以阳刚之气调阳刚,阳气受损发散,阴气就会消失。湿气太重就会刚柔不和,脉气就会衰竭。

Q0121【二阳结,谓之消】。

手足阳明经郁结,叫作消渴。

Q0122【三阳结,谓之隔】。

手足太阳经郁结,叫作便秘。

Q0123三阴结,谓之水。

手足太阴经郁结,叫作水胀。

Q0124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手足厥阴经和少阳经郁结,叫作喉痹。

SW07Q0118→Q0120‖→‖SW07—Q0124SW07—Q0118结阳者,肿四支。

阳经气血郁结的,雍肿四肢。

Q0119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经气血郁结的,一阴郁结便血一升(200ml),二阴郁结便血二升(400ml),三阴都结便血三升(600ml)。

Q0120【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阴阳经气血偏结,多阴邪少阳邪,称为石水,小腹肿胀。

Q0127阳加于阴,谓之汗。

热气作用于体液,叫作汗。

Q0128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经虚弱阳经搏鼓,叫作血崩。

SW07Q0125→Q0126‖→‖SW07—Q0128SW07—Q0125【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经搏动有力阳经脉动微弱,叫作有孕。

Q0126阴阳虚,【肠澼】,死。

阴阳诸经脉动虚弱,痢疾,死症。

Q0129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手足太阴经都搏动有力,二十天后夜半死。

Q0130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手足少阴经都搏动有力,十三天后傍晚死。

Q0131一阴俱搏,【十日死】。

手足厥阴经都搏动有力,十天后平旦死。

Q0132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手足太阳经都搏动有力且鼓动,三天后死。

Q0134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手足阳明经都搏动有力,其发温病,不治之症,不出十天就死。

SW07Q0133‖→‖SW07—Q0134SW07—Q0133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手足太阴经和太阳经都搏动有力,心腹胀满,发作既尽,不得大小便,五天后死。

「原创」第七篇 阴阳别论(SL07)

LS34——《五乱第三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4—D0101→D0701‖→‖SW07—D0101‖迁移说明

1、 原篇《五乱》非独立论文,凑篇之当迁出

2、 《甲乙》置于卷六第四《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独立成篇;

3、 《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卷二十七《五乱之刺》,独立成篇;

4、 《太素》置于营卫气卷第十二《营卫气行》,正接于《阴阳清浊》LS40-D0101→ Q0602之后,杨上善对《五乱》与《阴阳清浊》两篇关联之判断,甚是;

5、 在岐伯“经脉十二,从应十二。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相关论述之后,帝即追问“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而所论阴阳清浊、五乱、治乱,与《阴阳别论》主题义理相通

D0101治:据《荀子.天论》:“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可知:此治,当作形容词,即正常、太平。

Q0101顺:据《说文》:“顺,理也。”取依序、正常之意。

Q0101逆:据《说文》:“逆,迎也。”取无序、异常之意。

Q0201以:据《阴阳别论》SW07—D0101→Q0101“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可知:“以”误,当作“从”,取顺意。

Q0201气:气候。

Q0202和:调和,即均匀混和。

Q0301大悗:

1、《内经校释》译:“十分烦闷。”

2、悗,man2,《百度百科》:“悗,烦闷。”

Q0302嘿:mo4,《百度百科》:“古同‘默’,不作声。如嘿然不言。”即沉默。

Q0306厥逆:头痛异常之厥症,详见《厥论》。

Q0504大杼:杼,zhu4,大杼,即大杼穴。

Q0601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1、《内经校释》注:“精,在此作神解,《文选》神女赋注:‘精,神也。’同,聚有的意思,同精,即针刺时使人体神气聚集,拨乱反正,以达到调整气机的目的。”

2、《灵枢集注》注:“营卫者,精气也。同生于水谷之精,故谓之同精。”

3、其意莫明,不译待考。

D0701允:据《说文》:“允,信也。”可知:允即可信。

D0701著之玉版:

1、《灵枢集注》注:“玉师曰:‘上古治气者,著之玉版。治血脉者,著之金匮。’”未知张隐庵依据何来?且录奉考;

2、本篇亦可依帝意列入《玉版论要》作为《治乱》,然考虑本论完整优先,故宜居此位。

D0701治乱:

1、《内经校释》注:“顾氏《校记》云:“篇题五乱,而此云治乱,必有一乱。”

2、本篇五乱之定义及治五乱之法,完备无岐义。至于顾氏所虑,自当以帝“命曰《治乱》也”为是。

LS40——《阴阳清浊第四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0—D0101→Q0602‖→‖LS34—Q0202‖→‖SW07‖迁移说明:

1、 原篇《阴阳清浊》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营卫气卷第十二《营卫气行》,正接于《五乱》LS34-D0101→D0701之前,杨上善对《五乱》与《阴阳清浊》两篇关联之处置,甚是,从之;

3、所阴阳、清浊、乱气,与《阴阳别论》主题相符,且与《五乱》LS34—D0101→D0701阴阳、清浊、五乱、治乱,义理相通,镶嵌于此,正当其位。

Q0301受谷者浊,受气者清:《灵枢集注》:“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六腑受谷者浊,五脏受气者清。”

Q0301浊而清者,上出于咽:

1、《灵枢集注》:“浊而清者,谓水谷所生之清气,上出于咽喉,以行呼吸。”

2、浊而清者,指浑浊物中清净物(如空气、水汽之类),从咽喉向上呼出。

Q0301清而浊者,则下行:

1、《灵枢集注》注:“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注于海。”

2、清净物中浑浊物(如水谷化物后,亦有糟粕),就会沿肠道向下移行。

Q0301干:

1、《灵枢悬解》卷三《阴阳清浊》注:“干,犯也。”

2、冲突。

Q0401气之大别:

1、《灵枢集注》:“大别者,应天地之大而有别也。”

2、气,此指清、浊两类物质;别者,区别也。气之大别,即清浊两物之最大区别。

Q0401海:

1、《灵枢悬解》卷三《阴阳清浊》注:“海,胃也。”

2、《灵枢集注》注:“海者,下焦,精髓之海也。”

3、据《海论》LS33-Q0403“膻中者,为气之海”可知:海,此即膻中气海。

Q0501独受阴之清:

1、《灵枢集注》注:“手太阴主天,故独受其清”

2、《内经校释》注:“所受的清气最多。”

3、阴者,脏也;清者,清净之空气也。

Q0602数:《灵枢悬解》卷三《阴阳清浊》注:“数,法也。”

SW07——《阴阳别论篇第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7Q0102‖→‖SW07—Q0112迁移说明:

1、 本句“凡阳有五……知死生之期”,原位“知阴者知阳”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12“阴阳相过曰溜”句后,黄元御之处置,义理两通,从之。

SW07Q0106‖→‖SW07—Q0107迁移说明:

1、 本句“曰:二阳之病……死不治”,原位“脾至悬绝,四日死”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07“其传为痜疝”句后,先论“三阳为病”,次论“二阳之病”,再论“一阳发病”,论述有条有理,义理两通,从之。

SW07Q0112‖→‖SW07—Q0104迁移说明:

1、本句“鼓一阳曰钩……阴阳相过曰溜”,原位“三阴三阳发病……四支不举”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04“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句后,黄元御之处置,义理两通,从之。

SW07Q0116→Q0117‖→‖SW07—Q0105迁移说明:

1、 两句原位“是故刚与刚……经气乃绝”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乱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Q0105“脾至悬绝,四日死”句后,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SW07Q0118→Q0120‖→‖SW07—Q0124迁移说明:

1、三句原位“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乱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24“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句后,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SW07Q0125→Q0126‖→‖SW07—Q0128迁移说明:

1、两句原位“谓之喉痹”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乱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28“阴虚阳搏,谓之崩”句后,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SW07Q0133‖→‖SW07—Q0134迁移说明:

1、本句原位“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置于本论SW07-Q0134“不过十日死”句后,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D0101黄帝问曰:《太素》阴阳杂说作“黄帝问于岐伯曰”。

Q0101十二从,应十二月:

1、《内经校释》注:“这里十二从即指十二辰,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关于十二从的解释,诸家不一。王冰注:‘十二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已、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

2、十二从,即十二顺,详见《阴阳系日月》LS41—Q0201→Q0212。据《五乱》LS34—D0201→Q0202可知:即十二经之“相顺”。《素问》多作“从”,《灵枢》多作“顺”,“从”与“顺”,义同。

Q0101十二月应十二脉: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十二月,复应人身之十二脉,脉,经脉也。经脉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戊,亥三子胆丑肝通。’”

2、详见《阴阳系日月》LS41—Q0201→Q0212。

Q0102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阳者,阳明胃气也,五脏之中,皆有胃气,故凡阳有五,而一脏之中,遇五脏相乘,则兼见五脉,故有五五二十五阳。”

Q0102胃脘:脘,胃之内脘。《说文》:“胃之受水谷者曰脘。”

Q0102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知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也:

1、 《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别于阳者四语,与《阴阳别论》重。”

2、 本句被《玉机真脏论》SW19—D1901引用为“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义同。

Q0103所谓一也:据《阴阳离合论》SW06-Q0207“命曰一阳”、SW06-Q0305“名曰一阴”可知:即所谓的脉理归一。

Q0104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全本黄帝内经》译:“脉慢为阴,脉快为阳。”

Q0105真脏之脉:

1、《内经校释》注:“原作‘真脉之脏脉者’于义不安,据《太素》卷三阴阳改为‘真脏之脉’”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作“真脏之脉者”,从之。

Q0105悬绝:

1、《内经注评》注:“胃气孤悬欲绝,脉象劲急而毫无缓和从容之象,这种脉象即属于真脏脉。”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悬阳绝者,无胃气也。”

Q0105十八日死:《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脏气五日一周,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脏气三周,遇肺而死也。”

Q0106二阳:

1、《内经注评》注:“指阳明胃和大肠经脉。但张景岳云:‘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二阳,阳明也。”

Q0106隐、曲:

1、《内经注评》注:“曲折难言的隐情。王冰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又谓‘隐曲,谓要泻也。’当以当前解释为好。”而在SW07—Q0133注作“此处指大小便”,并无确义。

2、《内经校释》注:“惟对不得隐曲(即性机能障碍)起因的解释。”

3、对照后文“女子不月”,“不得隐曲”似当以男子性欲亢奋、不得萎缩为宜。隐、曲,宜解为隐伏、屈曲。

Q0106传:病传。详见LS42《标本病传论》论述。

Q0106风消:

1、《内经注评》注:“身体衰弱,肌肉消瘦。”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厥阴之为病,消渴。肝为厥阴风木,故曰风消。”

Q0106息贲: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息贲,喘息奔冲,义与奔通。”

2、《内经注评》注:“喘息,气从上逆。”

3、贲,ben1,即奔。息贲,呼吸急促。

Q0107腨【疒/肙】:

1、《内经注评》注:“酸痛”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腨【疒/肙】者,骽肚作疼也。”

3、腨,shuan4,小腿肚。【疒/肙】,yuan2。腨【疒/肙】,即小腿肚酸痛。

Q0107索泽: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水寒木枯,其传为索泽(木主五色,木枯则无光泽。索,尽也。)”

2、《内经注评》注:“皮肤粗糙燥裂,无润泽之气,精血枯涸所致。”

Q0107痿厥: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痿厥者,足膝不健。”

2、《内经注评》注:“痿,软弱无力;厥,足冷气逆。”

Q0107痜疝: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痜,蘘肿而偏坠也。”

2、《内经注评》注:“少腹控引睾丸,肿急绞痛,阴蘘肿大,叫做颓疝。”

3、痜,tui2,疝气病,即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疝,腹痛病。

Q0108心掣:

1、《内经注评》注:“心虚掣动。”

2、掣,che4,据《经典释文》:“掣,拽也。”可知:心掣,即心脏抽搐。

Q0108隔:

1、《内经注评》注:“隔塞不通,即饮食不下,大便不通之症。”

2、肠梗阻。

Q0111偏枯:《全本黄帝内经》译:“半身不遂的偏枯症。”

Q0111痿易: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痿易者,湿旺而筋驰,不能联属关节也。”

2、《内经注评》注:“痿,痿弱无力;易,变易。”

Q0112鼓一阳曰钩……阴阳相过曰溜:

1、《素问集注》张隐庵校曰:“钩当作弦,弦当作钩。”注曰:“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一阴之气初生,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也。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也。溜,滑也,阴阳相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过,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

2、《素问直解》中“鼓一阳曰钩”作“鼓一阳曰弦”、“鼓阳胜急曰弦”作“鼓阳胜急曰钩”,高士宗云:“旧本‘弦’讹‘钩’,‘钩’讹‘弦’,今改正。”

3、《素问悬解》黄元御注:“鼓一阳曰钩,心脉也。鼓一阴曰毛,肺脉也。鼓盛极曰弦,肝脉也。鼓阳至而绝曰石,肾脉也。阴阳相过曰溜,脾脉也。《玉机真脏论》:‘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是阴阳相过曰溜之义也(鼓,有力也。一阳,阳之微也。一阴,阴之微也。鼓阳盛极,直而长也。鼓阳至而绝,沉以搏也。)’”

4、《内经注评》注:“这里的阴阳,指脉搏的形态而言,有力为阳,无力为阴;稍有力为一阳,稍无力为一阴。脉来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无力,叫做钩脉。稍无力,轻虚而浮叫毛脉,有力而紧张不致甚急的叫做弦脉。重按有力,轻按无力,叫做石脉。脉来既非无力,又非有力,流通平顺和缓,叫做滑(溜)脉。上述脉象都是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

Q0113魄汗未藏,四逆而起:即气魄、体汗未得闭藏,四肢厥冷却又病起。可参《至真要大论》SW74-Q3708“魄汗不藏,四逆而起”之重简。

Q0114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1、《内经注评》注:“本,指阴阳;和,平衡的意思。阴,可以升阳,阳本于阴,阴阳平衡,叫做和。”

2、《全本黄帝内经》译:“阴精之所以能够不断产生,根本在于阴阳两气的调和。”

3、阴者,真脏脉也。本者,三阴三阳六元本气也。全句即:真脏脉病发生时,平衡阴阳六气称为调和。

Q0115淖:

1、《素问直解》第七篇《阴阳别论》注:“淖者,柔与柔相合也。故淖则阴阳不和。”

2、淖,nao4,据《说文》“淖,泥也。”可知:淖,即泥浆,喻指长夏湿气太重。

Q0116死阴之属……不过四日而死:《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遇其所克也。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遇其所生也。”

Q0117 肝之心,谓之生阳:《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肝之心,传其所生,谓之生阳。自肺之肾、之肝、之心、四月遇胜己之脏,故四日而死。”

Q0117心之肺,谓之死阴:《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心之肺,传其所胜,谓之死阴。自心之脾、之肺、三日遇胜己之脏,故三日而死。”

Q0117肾之脾,谓之辟阴: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肾之脾,以水值土,谓之辟阴(辟,偏也。)皆死不治也。”

2、《内经校释》注:“辟,Pi4,通开,开拓、扩散的意思。《类经》十三卷第六注:‘辟,放辟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故死不治’。”

3、辟,多音多义字,取复辟之复意。据前文看,宜依辟阴之病传解,即肾病复又病传至脾(即肾→心→肺→肝→脾)。

Q0119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素问集注》注:“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

Q0120阴阳结斜:

1、《内经校释》注:“斜,同邪。”

2、《素问集注》:“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也。夫外为阳,内为阴;胃为阳,肾为阴;此结于形身之内,脏腑之外,胃肾空廓之间而为肿也。”

Q0120石水:

1、《内经注评》注:“水肿一种。《金匮要略》说,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石水者,水邪坚凝而不散也。”

3、《素问集注》:“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成其类也。此多偏于肾脏,故为阴多阳少而少腹肿也。”

Q0121二阳结,谓之消:

1、二阳结,《太素.阴阳》作“三阳结”,录以奉考。

2、《内经校释》注:“此指消渴病。《类经》十三卷第六注:“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

3、《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二阳结,谓之消,大肠手阳明结,则燥金司令,胃足阳明结则戌土化燥,传于厥阴,血燥风生,则为消渴也。”

Q0122三阳结,谓之隔:

1、《太素.阴阳》作“二阳结”,录以奉考。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三阳结,谓之膈,小肠手太阳结则大便干,膀胱足太阳结则小便涩,下窍不能出,则上窍不能入。缘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肝脾下陷,则二便堵塞,粪溺不利,肺胃上逆,则胸膈壅阻,饮食莫下也。”

Q0123三阴结,谓之水:《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三月结,谓之水,足太阴结则土司令,手太阴结则辛金化湿,土湿不能克水,癸水泛滥,则为水胀也。”

Q0125阴搏阳别:

1、 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

2、 《太素.阴阳》将“搏”作“抟”,录以奉考。

3、 《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胎妊凝结,中气壅阻,阴搏于下而不升,阳别于上而不泽,阴阳不交,而人则无病,谓之有子也。”

Q0126肠澼:《内经注评》注:“肠澼,痢疾。痢疾下行脓血,说明邪热盛,阴血伤,脉阴阳俱虚,更说明正气衰竭,因此主死。”

Q0128崩: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太阴脾虚,风木下陷,温气抑遏,不能升达,则鼓搏弗宁,血海冲决,而为崩证也。”

2、《素问集注》注:“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

Q0129二十日夜半死:

1、《太素.阴阳》作“三十日夜半死。”录以奉考。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手足太阴俱搏,脾肺阴旺,脏气四周,死于夜半阴旺之时也。”

Q0130十三日夕时死:

1、《太素.阴阳》作“十五日夕时死。”录以奉考。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手足少阴俱搏,水胜火负,脏气不及三周,夕时火衰而死也。”

Q0131十日死:

1、《素问集注》:“一阴者,厥阴也。俱搏者,肝与心主,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十日者,阴之终也。厥阴者,阴之尽也。以阴尽之气,而死于阴数之终也。”

2、《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作“十日平旦死”,并注:“手足厥阴俱搏,脏气二周,平旦木旺而死也(木贼土败故)”

Q0132且鼓:

1、《素问集注》注:“而且鼓动阳极,而绝无阴之和也。”

2、《素问直解》注:“且鼓者,三阳既搏且鼓动。”

Q0132三日死:《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手足太阳俱搏且鼓,不及一周,三日而死。”

Q0133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太阴、太阳俱搏,水寒土湿,心腹满胀,发作既尽,不得隐曲,脏气一周,五日而死也。不得隐曲,下部不得屈伸,胀满之极故也。”

2、隐曲,《内经注评》注:“此处指大小便。” 从之。

Q0134不过十日死:《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注:“手足阳明俱搏,其病温热,金土枯竭,死不可治,不过脏气二周,十日而死也。”

Q0113→Q0115阴争于内……经气乃绝:

1、《素问悬解》卷三《阴阳别论》,无。

2、《素问直解》第七篇《阴阳别论》仍置于Q0112句后,从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