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SL04)

 云烟泊主 2017-10-07

【原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SL04)

★★★★★篇名释:

1、《黄帝内经.病态论》曰:“《金匮》者,决死生也”,《太素》卷三十《杂病.经解》曰:“《金匮》之章,作决死生之论也”,《黄帝内经》本经与杨上善对《金匮》之定位,其意明确。本篇前部,主论黄帝向弟子雷公亲传明堂色诊、面部色诊、决死生大道,并作出相关解论,是为金匮之论。

2、本篇后部,主论逆四时、反四时之定义,病之易已、难已、易治、难治、可治、不可治、无他、益甚、无胃气之真脏脉、病之中外,并作出相关解论,均为帝所归纳并传给雷公的至真之言,是为真言之论。故此名篇《金匮真言论》。

‖LS49—L0101→D1135‖→‖SW04‖LS49—L0101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雷公请教黄帝说:五色之诊,可以单从鼻部诊断吗?弟子不明其意。

D0101黄帝曰:明堂者,鼻也;者,眉间也;者,颜也;者,颊侧也;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黄帝说:明堂,是鼻子;阙,是两眉之间;庭,是前额;蕃,是颊部外侧;蔽,是耳门。其间距要恰到好处,在十步开外,都看得清楚。象这种人,寿命必达百岁。

「原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SL04)

L0201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雷公问:五官之辨色,怎么辨?

D0201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黄帝说:鼻子骨高而隆起,端正且挺直,五脏色部依次排列于鼻子中央,六腑色部挟持在鼻子两侧。头面色部在额头和眉心之间,膻中色部在两目之中。五脏安好在胸腹,本色得以显现。病色不出现,鼻子润泽而清晰,五官色部怎会无法辨别?

L0301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雷公问:不能辨别的情形,可以谈谈吗?

D0301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黄帝说:五色的出现,各在相应色部。色部骨骼低陷者,必不免于生病了。色部呈现胜我之脏颜色的,即使病重,不会死了。

L0401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雷公问:五官之病色,是怎样?

D0401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黄帝说:青、黑色为痛症,黄、赤色为热症,白色为寒症,这就叫五官之病色。

L0601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雷公问:据五色而言病之轻重,怎么办?

D0601黄帝曰:其色粗以明【为间】,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黄帝说:五色粗且明亮为病轻,深沉暗淡为病重;其色上行逐渐加深的,病情加重;其色下行逐渐变淡,如云开雾散的,病正消退。

D0602五色各有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五色各有脏器之部,有外部六腑色部,有内部五脏色部。色部从外部跑向内部的,其病从六腑跑向五脏;色部从内部跑向外部的,其病从五脏跑向六腑。

D0603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病生于内因的,先治五脏,后治六腑,反向治疗病将会加重。其病生于外因的,先治六腑,后治五脏,反向治疗将会加重。

D0604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其脉动平滑洪大,且停滞时间长的,病从外因而来。眼见幻象,神志有所厌恶,这是阳气并聚的缘故,可移精变气而愈。

L0701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雷公问:弟子听说,风是百病之起因,厥逆是起于寒湿。二者如何辨别?

D0701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黄帝说:通常是观察眉心,色部浅而润泽为风病,色部深而浑浊为痹症,在下颌是厥症,这是常理。各用相应色部而言其病。

L0801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雷公问:有人不病,却会猝死,如何解释?

D0801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黄帝说:大毒进入五脏六腑,人虽不病,却要猝死了。

L0901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雷公问:病稍好转,却会猝死,如何解释?

D0901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黄帝说:赤色出现在两边颧部,大如拇指的,病虽稍见好转,必会猝死。黑色出现在额头,大如拇指的,必然不病而猝死。

L1001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雷公再拜说:太好了!其死期有信号吗?

D1001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黄帝说:望色,用于预言死期。

L1101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雷公说:好嘛!我要详细听听。

「原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SL04)

LS49—D1101五脏六腑肢节色部示意图(摘自网络)

D1101黄帝曰:庭者,首面也;

黄帝说:额之色部,反映头面的状况;

D1102阙上者,咽喉也;

眉心上方色部,反映咽喉的状况;

D1103阙中者,肺也;

眉心色部,反映肺的状况;

D1104下极者,心也;

眉心下方色部,反映心的状况;

D1105直下者,肝也;

眉心正下方色部,反映肝的状况;

D1106肝左者,胆也;

肝位左侧色部,反映胆的状况;

D1107下者,脾也

肝位下方色部,反映脾的状况;

D1108方上者,胃也

鼻翼两侧色部,反映胃的状况;

D1109中央者,大肠也;

鼻翼到颊部中央色部,反映大肠的状况;

D1110挟大肠者,肾也;

大肠色部两边,反映肾的状况;

D1111当肾者,脐也;

肾之色部下方,反映脐的状况;

D1112面王以上者,小肠也;

鼻准之端向上色部,反映小肠的状况;

D1113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鼻头下方色部,反映膀胱、子宫的状况;

D1114颧者,肩也;

颧骨色部,反映肩的状况;

D1115颧后者,臂也;

颧后色部,反映臂的状况;

D1116臂下者,手也;

臂下方色部,反映手的状况;

D1117目内眦上者,、乳也;

眼内角上方色部,反映胸膺、乳的状况;

D1118挟绳而上者,背也;

缨筋两边上端色部,反映背的状况;

D1119循牙车以下者,股也;

沿牙车向下色部,反映大腿的状况;

D1120中央者,膝也;

上下颌骨中央色部,反映膝的状况;

D1121膝以下者,胫也;

膝部以下色部,反映胫的状况;

D1122当胫以下者,足也;

胫之色部正下方,反映足的状况;

D1123巨分者,股里也;

口吻旁大纹处色部,反映股里的状况;

D1124巨屈者,膝膑也。

颊下曲骨色部,反映膝关节的状况;

D1125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这是五脏、六腑、肢节在面上的色部,各有色部区分。有了色部区分,就能用阴调阳,用阳调阴。正确区分色部,就能万举万当。能区分色部左右属性,这就叫掌握了重大理论。男女色部异位,所以称阴阳有别。能审慎考察色部润泽与黯淡,称之为良医。

D1126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色部深沉、浑浊为五脏病,色部浅浮、润泽为六腑病。

D1127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色部黄赤为风病,青黑为痛病,白色为寒病。色黄而油润为脓肿,深红为血络病,剧痛为痉挛,重寒为皮肤不仁。

D1128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五色各显于相应色部,观察色部浅浮和深沉,用于判断病位深浅;观察色部润泽与黯淡,用于观察治疗成败;考察色部散聚状况,用于判断病情远近;观察色部上下走向,用于判断病位所在;聚精会神用心辨别,以判断病之过往和现状。

D1129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所以望色如不细微,不知病情是非。相关记忆不要丢失,就知病之新故。色部明显而不粗糙,深沉暗淡就是病重;色部不明显不润泽,其病不重。色部散如马驹之乱,没有积聚之病;其病色部散而气痛,是积聚尚末形成。

D1130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肾之病色乘袭心部,心先有病,肾有感应,色部乘袭都是如此。

D1131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疒贵】阴之属也。

男子病色在鼻头,为小腹痛;病色在人中为睾丸痛;人中病色圆直为阴茎痛;人中上部为阴茎根痛;人中下部为龟头痛,多发狐疝、阴溃类病。

D1132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骶】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女子病色在鼻头,为膀胱、子宫之病;病色分散为痛症;病色抟集为积聚;积聚病色之方圆左右,各自对应病位色形;病色下移,到尾骶为淫泆;病色润泽如油膏状,为暴食、不洁病。

D1133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

病色在左为左病,病色在右为右病。色部有邪气,病色聚散不明,是指面之色部。色,是指色部之青赤黄白黑都纯正饱满,有别于其它部位。

D1134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其它部位为赤色的,色部赤色大如榆叶,出现在鼻头为不日将死。如色部上端尖锐,是头面之病朝上转移,下端尖锐是向下转移,尖端出现在左右时,亦如此法。

D1135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以五色定义五脏病:青色为肝脏病,赤色为心脏病,白色为肺脏病,黄色为脾脏病,黑色为肾脏病。肝合筋膜,心合血脉,肺合皮肤,脾合肌肉,肾合骨骼。

‖LS49—L0501→D0506‖→‖LS49—D1135‖→‖SW04‖LS49-L0501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雷公问:病之加重,与病气正衰,如何辨别?

D0501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黄帝说:在外部和内部都有表现啊。切脉患者寸口,脉动平滑、微弱、紧张且深沉的,是病情加重,病在内;人迎脉动洪大、紧张且浅浮的,是病情加重,病在外。

D0502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寸口脉动浅浮且平滑的,是病情日渐加重;人迎脉动深沉且平滑的,是病情日渐衰退。

D0503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其寸口脉动平滑且深沉的,是病情日渐加重,病在内;其人迎脉动平滑、旺盛且浅浮的,是病情日渐加重,病在外。

D0504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脉之浅浮深沉及人迎与寸口脉动小大相等的,其病难愈;

D0505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病在五脏时,脉动深沉且洪大的,其病易愈,脉动微弱为异常;病在六腑时,脉动浅浮且洪大的,其病易愈。

D0506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人迎脉动旺盛、结实的,伤于寒气;气口脉动旺盛、结实的,伤于进食。

‖SW19—D2201→D2203‖→‖LS49—D0506‖→‖SW04SW19—D2201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黄帝书曰:大凡治病,考察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才能施治,不要拖延时间。病形和病色相应,叫作可治;色泽浅浮,叫作易愈;脉动顺应四时,叫作可治;脉动微弱而圆滑,这是脉有胃气,定义为易治,治以四时之法。病形和病气不合,叫作难治;面色暗淡、面无光泽,叫作难愈;血脉充满且紧实,叫作病重;脉动不合四时,是病不可治。必须考察上述四难,且明确告诉患者。

‖SW18—Q0125→Q0126‖→‖SW19—D2201‖→‖SW04SW18—Q0125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脉动与四时有不应和相应,未见本脏脉象,春夏却脉象沉细,秋冬却脉象轻浮、洪大,定义为逆四时;风病热病反而脉静,血泄失血反而脉实,病在内而脉虚,病在外而脉象滞涩、紧实,病都难治,定义为反四时。

‖SW18—Q0121‖→‖SW18Q0125‖→‖SW04SW18-Q0121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脉动顺应四时阴阳,其病易愈;脉动不合四时阴阳,其病难愈。脉病与四时相随,叫做病无他患;脉动反于四时,及至病传而不间脏,叫病难愈。

Q0126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人以水谷为根本,所以人断绝水谷,就会死;脉无胃气,也会死。所谓脉无胃气,是指切脉只得真脏脉,不得胃气。所谓脉不得胃气,是指肝脉不弦,肾脉不石。

D2202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所谓逆四时,是指春天切得肺脉,夏天切得肾脉,秋天切得心脉,冬天切得脾脉。这类脉象来时,都是悬绝、沉涩的,定义为逆四时。未有脏形,是在春夏切得脉象深沉、滞涩,在秋冬切得脉象轻浮、洪大,名为逆四时。

D2203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热病却脉动宁静;血泄却脉动洪大;失血却脉动紧实;病在内,脉动紧实而坚实;病在外,脉动不紧实不坚实者,都难治。

「原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SL04)

SW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4Q01051‖‖SW18—Q0101‖(已迁至《平人气象论》)

‖SW04—Q0106→Q0110‖‖SW06—Q0104‖(已迁至《阴阳离合论》)

SW04D0201→Q0206‖‖SW18Q0132‖(已迁至《平人气象论》)

SW04D0101→Q0105‖SW02—C1801‖(已迁至《四气调神大论》)

SW04Q0104(而汗出也)‖SW04—Q0104(故冬不按跷)‖‖SW02‖(已迁至《四气调神大论》)

LS49—《五色第四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9—L0101→D1135‖→‖SW04‖迁移说明:

1、 原篇《五色》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类经》置于脉色类六卷三十二《色脏部位,脉病易难》,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一第十五《五色》,独立成篇;

4、 据《病态论》SW46—Q1205文“《金匮》者,决死生也”、《太素》卷三十《杂病.经解》注:“《金匮》之章,作决死生之论也。”可知:《黄帝内经》与《太素》对《金匮》之定位,非常明确。即决死生之论,当为《金匮》主旨。

5、 所迁宏论,乃是黄帝向弟子雷公亲传诊病、决死生之大道,与《金匮真言论》篇名设定之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LS49—L0501→D0506‖→‖LS49—D1135‖→‖SW04‖迁移说明:

1、 本段所论,为病之益甚与方衰,与《五色》之决死生主题不符,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宜迁出;

2、 迁入本位,作为帝教雷公真言之论,作为脉诊及相关解论之导入,义理双通。

L0000《五色》与《五阅五使》之关联:在《五阅五使》LS37—D0301句中,黄帝请教岐伯:“五色,独决于明堂乎?”而在《五色》中,却是雷公请教黄帝“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同样问题,出现在不同篇章和场景,可见《黄帝内经》记载了黄帝先学而后教雷公之真实过程,坤犹置身圣帝身边,聆听圣贤教诲,犹如通读剧本。其出场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睿智无比。同时,《黄帝内经》充分展示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2、温故知新;3、归纳总结;4、学做教;5、言传身教;6、因人施教等等,而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必需之良方。

L0101明堂:据《五色》LS49-D0101“明堂者,鼻也。”可知:明堂,即鼻子。

L0101小子:

1、《内经校释》注:“自谦之词,指年少言。《类经》六卷三十二注:‘诸臣之中,惟雷公独少,故自称小子’。”

2、小子,即后辈。

D0101阙:据《五色》LS49-D0101“阙者,眉间也。”可知:阙,即两眉之间,眉心。

D0101庭:据《五色》LS49-D0101“庭者,颜也。”可知:庭,即颜面,额部。

D0101蕃:据《五色》LS49-D0101“蕃者,颊侧也。”可知:蕃,即两颊。

D0101蔽:据《五色》LS49-D0101“蔽者,耳门也。”可知:蔽,即耳门。

D0101方大:

1、《内经校释》注:“指端正、宽大、丰隆的意思。”

2、方,恰好。大,指间距大小。“其间欲方大”,指间距要恰到好处。

D0201五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

1、《内经注评》注:“五脏依次排列在面部中央,六腑夹附于它的两旁。”

2、五脏、六腑,此处实指五脏、六腑在明堂之色部。

D0201王宫在于下极:

1、《类经》卷六第三十二注:“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曰王宫。”

2、据《灵兰秘典论》SW08—Q0101“心者,君主之官也”、《胀论》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可知:王宫,即心包、膻中之色部。

D0301其色部乘袭者:

1、《内经注评》注:“指子色见于母位,例如脾之黄色显现于心之下极部位。”

2、即色部呈现胜我之脏颜色者。解论见《五色》LS49—D1130“肾乘心……色皆如是。”

D0601为间:原作无“为间”二字,《内经注评》校注:“据《甲乙经》所载为‘其色粗以明为间。’其意义较为明显。”从之。

D0602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1、《内经注评》注:“外部属于六腑,内部属于五脏。”

2、《灵枢集注》卷六五色第四十九注:“脏部,脏腑之分部也。”

3、亦有注本作“五色各有藏部”,然从后文文意看,宜从“五色各有脏部。”

D0701冲浊为痹:《内经注评》:“冲,有深的意思。” 即色部深而浑浊为痹症。

D0701地:《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注:“地,面之下部也。”

D0801大气:大毒、大邪。《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注:“大气,邪气之大者也。”

L1001→D1113雷公再拜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按:“上段,脏腑之部。”

D1105直下:

1、《内经校释》注:“指鼻柱部位,下极的直下方。鼻柱部位应肝。”

2、直下,即眉心正下方。

D1107下者,脾也;

1、《内经注评》注:“鼻柱以下至鼻准之端,主脾的疾病。”

2、下者,言肝之色部下方,脾之色部也。

D1108方上者,胃也:

1、《内经注评》注:“鼻准两旁的鼻隧,主胃的疾病。”

2、《内经校释》注:“方上,指鼻准头的两旁处。”

3、《类经》六卷三十二注:“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

D1112面王:

1、《内经注评》注:“鼻准之端。”

2、《内经校释》注:“即鼻头部位。”

D1114→D1125颧者,肩也……审察泽夭,谓之良工:《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按:“此段,肢节之部。”

D1117膺:胸之乳部。

D1118挟绳:

1、《内经注评》注:“绳,指耳边。靠近耳边直上的部位,主背的病。”

2、绳,指缨筋;挟,两边挟持。挟绳,指两边缨筋。

D1123巨分:《内经校释》注:“巨,大也。分,指上下齿床大分处,是指口吻旁的大纹处。”

D1124巨屈:《内经校释》注:“在颊下的曲骨部。”

D1125男女异位:《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注:“男女异位,男左女右也。”

D1127膏:油脂、油膏。

D1128抟:tuan2,通团,将东西揉成球形,团聚。

D1129属意勿去:相关记忆不要丢失。

D1129驹驹然:

1、《灵枢悬解》卷六《五色》注:“驹驹,散貌(如马驹散乱)。”

2、据《说文》:“驹,马二岁曰驹。”可知:驹,即小马驹。驹驹然,散如马驹之乱;

D1131【疒贵】:kui4,即溃。

D1131其圜直为茎痛:

1、《内经校释》注:“圜同圆。园直,指园而直的人中沟而言。李念莪:“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

2、圜,huan2,通环。

D1132方员左右……为暴食、不洁:

1、《灵枢悬解》卷六《五色》黄元御注:“方圆左右,各如其形色,其聚之方圆,左右各如其色之形也。其随而下,至骶为淫,色形面王而下,当应至尾骶,而为淫泆、带浊之证也。”

2、据黄元御之意,断句宜作:“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骶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D1132骶: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一第十五作‘骶’。按,‘胝’疑‘骶’之形误,‘胝’为‘脣’之借字,‘其随而下行至胝者’谓望其色由面王而下至脣也。”

2、原作“胝”,zhi1,据《说文》:“胝,腄也。”可知:胝,指手掌和脚掌之厚皮,然其义令本经无解。《灵枢悬解》卷六《五色》作“骶”,并注作“尾骶”,故宜从《甲乙》和《灵枢悬解》作“骶”。

D1133端满:

1、《内经校释》注:“即端正盈满的意思。”

2、纯正饱满。

D1134榆荚:

1、榆,yu2,榆树,《说文》:“榆,白枌。”荚,jia2,《广韵》:“豆角谓之荚。”

2、坤疑“荚”为“英”形近之误,榆英,即榆叶。存疑待考。

D1135以五色命脏……肾合骨也:《类经》脉色类六卷三十二注:“此总结上文而言五色五脏之配合,如青属肝,肝合筋,凡色青筋病者,即为肝邪,而察其所现之部,以参酌其病情,诸脏之吉凶,可仿此而类推矣。”

SW19——《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9—D2201→D2203‖LS49—D0506‖‖SW04‖迁移说明:

1、黄帝脉诊之宏论,出现于岐伯真脏之论处,文意不随,逻辑不合,窜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十四《四时脉诊》篇,且接于原《脉要精微论》SW17—D0301“黄帝问于岐伯曰:脉其四时动”句前,录以奉考;

3、《素问悬解》将SW19-D2201D2202置于卷二《平人气象论》篇,即SW18-Q0132“曰肾死”句后,SW18-Q0121“脉从阴阳”句后,黄元御云:“二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将SW19-D2203病热脉静……皆难治”置于卷二《平人气象论》篇,并云:“此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录以奉考;

4、《甲乙》置于卷四《经脉》第一下,录以奉考;

5、《类经》置于脉色类五卷十二《逆顺四时,无胃亦死》篇,并云:“此节与上文《平人气象论》者略同……《新校正》以谓经误,特未达其妙耳。”

6、黄帝如此宏论,或见于帝之归纳,类似于《黄帝书》,或见于帝授雷公。而迁入本位,与帝教雷公之论相合,作为真言之论,名至实归。

D2201黄帝曰:

1、《素问悬解》卷二《平人气象论》、《甲乙》卷四《经脉》第一下、《太素》卷第十四《四时脉诊》均删“黄帝曰”三字,不从;

2、《类经》脉色类五卷十二《逆顺四时,无胃亦死》将“黄帝曰”改作“岐伯曰”,不从;

3、《内经校释》、人卫影印、《素问直解》、《素问吴注》、《素问集注》、《内经评文》皆作“黄帝曰”,从之。

4、究诸删诸改之原因,均是未明本段D2201→D2203,实为黄帝所归纳之至真、至要、至精之言,类似于《黄帝书》,实乃帝向爱徒雷公传教之论。

D2201四难:指“难治“、”难已“、”益甚“、“不可治”四难。

SW18——《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8—Q0125→Q0126SW19—D2201‖SW04‖迁移说明:

1、 所迁部份,原篇《平人气象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无关,宜迁出;

2、 在“命曰反四时也”句下,《新校正》云:“自前‘未有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后《玉机真脏论》文相重。”《新校正》虽有所识,然其并非简单重简,实乃与解论相应的正文脱漏。

3、 《类经》置于脉色类五卷十二《逆顺四时,无胃亦死》篇,正接于原《玉机真脏论》SW19-D2201→D2203前,张景岳之分类及两部紧密关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4、 所迁入“逆四时“脉无胃气”两句恰被后文“逆四时”、“未有脏形”、“难治”作出解论,如此正论与解论相望,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SW18—Q0121‖→‖SW18Q0125‖→‖SW04迁移说明:

1、 本句与《平人气象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窜简,宜迁出;

2、 《类经》置于脉色类五卷十二《逆顺四时,无胃亦死》篇,与《平人气象论》SW18-Q0125→Q0126、《玉机真脏论》SW19-D2201→D2203合而成篇,张景岳对三部份间紧密联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3、 本句所论“易已”、“难已”,既与随迁部份关联密切,又与《五色》LS49-L0501→D0506之问答关联密切,迁入本位,作为帝教雷公的真言之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21不间脏:

1、《内经注评》引《难经.五十五难》注:“间脏者,传其所生也。”

2、《难经》所云,失矣!病传者,传其所胜也,如肝→脾→肾→心→肺→肝,依此序顺传,谓不间脏。详见《玉机真脏论》SW19—D1901句病传之论。

Q0125未有脏形:

1、 马莳注:“未有正脏之脉相形,而他脏之脉反见。”

2、 《内经校释》注:“指未有本脏脉所应出现的正常脉形。”

3、 详见《平人气象论》SW18-D0222本经解论。

Q0125命曰反四时也:

1、《内经注评》注:“据《新校正》谓此六字为错简,当删除。”

2、《内经校释》注:“《新校正》云:“详‘命曰反四时也’此六字,应古错简,当去。按:上四句,皆论脉证相反者,似只当删‘四时’二字为是。”

3、原文正确无疑。对照《玉机真脏论》SW19—D2202→D2203、《平人气象论》SW18—Q0121之“顺四时”、“反四时”可知:“逆四时”,当指脉动与四时不符;“反四时”,当指脉动与四时相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