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1687—1763)

 老猴zyx 2017-10-13

【中国艺术书画研究院】倾力打造一个微艺术平台,欢迎艺术界和喜欢艺术的老师们传递正能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清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聚集着一群以卖书画为生的画家,他们的画与当时所谓的“正统”的画风有所不同,史称“扬州画派”。他们中间有八个特别杰出的人物是:郑燮、金农、李方膺、汪士慎、黄慎、李鱓、高翔、罗聘,都能诗,擅书法,画风独特,号称“扬州八怪”。其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郑燮的,当属仁和金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农历三月二十二日,金农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浙江仁和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其字寿门,号冬心,又有司农、曲江外史、稽留山民、昔耶居士、龙棱仙客、心出家庵粥饭僧、百二砚石富翁、三朝老民等二十五个以上别号。金农在家排行廿六,自称“二十六郎”。金家初时家道富裕,这使金农从小有机会读书求学。古老醇厚的传统文化之乡赋予了这个农家少年过人的天赋和才气。十几岁时,诗歌创作便已在当地名士中广有传闻。平时金农喜与同里诗人、诗僧交往并被故里宿儒项霜田引为知己小友。后金农投师苏州著名学者何焯家塾中。何焯长于考订之学,又是著名书法家,金农的书法、金石碑板鉴赏之识深得益于何焯之教。


金农20岁时曾到萧山拜访时91岁名宿、学者和诗人毛奇龄,后又往慧庆拜谒东南诗坛盟主朱彝尊,恭奉诗作求教,深得两位前辈赏识。其中毛奇龄在读了金农游会稽的近作后,惊喜道:“睹此郎君紫毫一管,能不颠狂耶!”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金农素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青年起便携友漫游苏浙。37岁起开始远游,遍走齐、鲁、燕、赵、秦、晋、楚、粤之邦,饱览名岳大河,借书画、金石、文物鉴赏机会,遍访名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期间,金农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者,他的挚友有同里乡邻,后成为浙派篆刻开山之宗的金石书画家丁敬,以“诗魔”著称的诗人厉鹗,人称“诗癖”的鲍轸,同里诗人、文学家杭世骏,徽籍儒商马日琯、马日璐兄弟,后成为浙东史学大柱的诗人、史学家全祖望,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等。这些优秀人士大多与金农一生交厚,彼此艺术交流,使金农的学识更见广博深厚。金农在30岁时,作《怀人绝句三十首》,取名《景申集》,由厉鹗作序,鲍轸出资刻印了第一本诗集。


金农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乾隆元年(1736)为分水岭。49岁前的中青年时期,云游四方,投师问友,这个时期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期有所遇”。金农并不十分看重功名,但受传统的入仕光宗耀祖观念影响,内心还是抱有期遇明君,报效国家的幻想的。在他50岁时,机会来了。这年,他从楚州返钱塘,到稽留山中读书。吴兴知县裘鲁青惜其才学,向节钺大夫师念祖推荐金农应试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是清康熙、雍正年间为网罗汉族读书人的一种手段,凡地方上博学多才之士通过举荐,可以直接入京应试,考中者可获得与科举出生的进士同样的任职机会。一道曙光在金农眼前闪耀了一下,挑起他隐于心底,希望通过博学鸿词科这一捷径跻身仕途的希望。于是,金农在乾隆元年八月赶赴京师。然而,这条路金农没有走通,因荐举应试者寥寥与雍正帝的去世而中辍。在新登帝位的乾隆眼中,看重的是科举出身的正统科班文人。一场空欢喜的金农,兴冲冲地来,却还没入试就得郁郁南归了。好在50岁的金农是能看到官场的险恶的,好友郑燮、李方膺为官清正,却因不善奉迎而得罪大吏遭罢劾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使他明白同样个性的他也是当不了一个八面玲珑,工于心机的官僚的,金农自此绝了仕意。


“期有所遇”的仕途梦破灭之后,金农只好南归,后一时期,他主要来往于杭州与扬州之间。60岁后长居扬州。


金农虽然才气凌云,却不善经营,家道因此衰落。没有正当职业的金农不免陷于穷愁困顿,不得不以出卖书画为生,还常乞食僧舍,或“闭门自饥”。金农在56岁前并没想过要做职业画家,他只是在无奈中将此做了“乞米”的手段而已。然而,正是这种充满无奈的“和葱和蒜卖街头”的书画生涯,使他成为“扬州八怪”中的主将,为书画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金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上。他的才能首先不是表现在绘画而是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格调高雅简洁,深显古文功底而又极具灵性,读来似歌似谣,朗朗上口,明白易懂,犹如清月九霄,古寺钟鸣,清新而意远。“扬州八怪”之首郑燮对金农的诗歌评价很高:“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其中最出色的是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诗歌,这显然与金农长期接触与理解、接受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金农最大的成就是书法。他反复临摹汉魏碑帖,长于隶、篆。中年时,他的隶书名气已很大。后因经济拮据无钱买笔而常以秃笔作书,久而久之从中得悟和独创出个性奇特的字体。他以《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为基础,截去笔锋作楷书,又注入隶书的艺术精华,写出的字大多横粗竖细,书风凝重古朴,自谓“漆书”,为书法界留下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别致书体,为后人所推崇。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江湜盛赞金农书法:“冬心先生书,醇古方整,从汉人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着花,资媚横出。”


金农在50岁以后始从事绘画创作,初时并不将绘画当作一回事,故也不受陈习束缚,所画物象不刻意追求形似,不讲究陈规,下笔所用竟是诗人般捕捉心灵与客观景物刹那间共鸣的灵光一闪,这反而使他笔下之画具有了诗的意境,显得格外生动,不同凡响,显出很强的独创性。60岁后,金农开始潜心作画,他善于在画上作长题,一经落款,每每侵及画位,使画面相映成趣,诗书画互相呼应变化而融为一体。更由于修养高,书法功底深厚,用笔朴拙,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画史上对金农的画评价很高,著名画家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等都对其有极高的评价。


金农一生勤于艺术创作,而商业发达、五方杂处的扬州给了他一个卖画求生竞争和与来自各地区、各方面优秀艺术技法的交流场所,从而激起了他个性创作的表现欲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与当时其他“扬州画派”画家们一起,大胆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提倡个性解放,一扫当时画坛的陈腐之气,使其重新充满生气,形成了国画史上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金农也为后世创造了一种醇厚雅逸的书画风格,开拓了我国书画的新境界。


金农一生摇笔不休,著作颇丰,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续集》、《冬心先生三体诗》、《冬心先生画竹题记》、《画梅题记》、《画马题记》、《画佛题记》、《杂画题记》、《自写真题记》、《砚铭》、《印跋》等,他创作的大量书画作品广为国内外博物馆、院所收藏。


金农一生没有正当职业,惟与诗书画相伴,并以此为生。晚景颇为凄凉,他概括自己的晚年境况时说:“余自先室捐逝,洁身独处,旧蓄一哑妾,又复遣去。今客游广陵,寄食僧厨,积岁清斋,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写经之余,画佛为事,七十衰翁,非求福禔,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九月,殁于扬州三生庵僧舍,时年77岁。


金农中年丧妻,无子,惟有一女,《冬心先生集》末有诗记之:“新编拙诗四卷,手自钞录,付女儿收藏,杂诗五首。”據此推测,其女并未远嫁,应就在仁和本地。


乾隆二十九年九月,由同里好友杭世骏集资,弟子罗聘、项均扶柩归葬于仁和临平星桥黄鹤山中。金农生于仁和,长于仁和,成才于仁和,立名于扬州,绩载于画史。虽晚年客居扬州,思乡之情始终未变,这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他的画作中,梅花居多,这是因为他怀念故乡仁和名动天下的西溪野梅和超山十里梅海,以画梅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却又因不舍艺术追求而滞留于扬州。直至殁后,一缕游子之魂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