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3】鲁桓公取了大儿子的女人,生下的小儿子却又杀死了大儿子——长夜孤灯话《论语》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14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天下无道之对策】

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以及大夫与陪臣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作为被统治者的“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只居于次要地位。天下无道和邦无道的根源,在于诸侯、大夫和陪臣,在于他们“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却不是劳苦大众的揭竿而起。

民这一阶层是当时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阶层,却也是最不重要的阶层。孔子虽然说“民无信不立”,但天下无道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犯上作乱,而若要实现天下有道,他们也发挥不了什么重要的作用。天下有道还是无道,民只能被动接受。下愚之民犯上作乱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是从秦代开始的。而今天通行的观念,什么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有无穷的力量,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完全是人民在推动,“民”的历史作用是在秦代以后。总之,对于“民”这一阶层的具体分析,要留到以后讲礼的时候再来详谈。

针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孔子采取了什么解决措施呢?那就是堕三都!

孔子的政治生涯始于鲁,亦终于鲁。而且为时很短,仅仅是他为司寇、堕三都的那几年。期间,孔子针对鲁国“政在大夫”和“陪臣执国命”等无道之现状,同时取得了季氏与鲁定公的信任,出任大司寇之职,行堕三都之策,以使鲁定公重掌军政大权,令鲁国重归有道。结果,诸般努力以失败告终,孔子被迫离开故土,周游列国。

虽然此后的孔子,门徒弥众,名望日隆,但“干七十余君而莫能己用”,在政治上始终未能觅得机会,以将他天下有道的理论再次付诸实践。综观孔子一生,欲使天下有道的努力,他行道、布道的实践活动,不外乎两个,堕三都便是其一。尽管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且未能成功,但意义重大。因此兄弟将堕三都单独列作一节,加以详细阐述。

依孔子之见,“政在大夫”和“陪臣执国命”是天下无道和邦无道之根源。在鲁国,“政在大夫”便是三桓擅权,僭越鲁君。“陪臣执国命”就是阳虎、及费邑邑宰公山弗扰等人据邑叛乱。

《易经》有言:子弑其父,臣弑其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鲁国之无道,也是由来已久。下面,兄弟将鲁国从隐公至昭公间的历史作一梳理,使各位对鲁国“政在大夫” 和“陪臣执国命”的来龙去脉有个大致的了解。


【惠公夺儿媳】

周公之子伯禽就封于鲁,传十余世至于惠公。惠公卒后,长子息姑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鲁史《春秋》便是从他摄政这一年开始。

隐公虽为惠公长子,但为庶出,是惠公贱妾所生。而嫡夫人所生太子允当时尚年幼,所以鲁人只是令息姑摄政,不言即位。

说到隐公的弟弟太子允,还有一段故事。隐公成人之后,他的父亲惠公为他娶了一个宋国的女子为妻,没想到未来的儿媳到了鲁国之后,惠公见她貌美如花,便将其纳作自己的姬妾。后来生下的儿子允被立为太子,这个宋女也被立为夫人。

《鲁周公世家》上说:“宋女至而好(好的本意便是女子貌美),惠公夺而自妻之。”一个女人本来应是自己的媳妇,现在却成了父亲的女人,隐公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其实这种父亲夺儿媳而自妻的事,春秋时期屡次出现。如卫宣公,他给儿子娶齐女为妻,待齐女来到卫国之后,卫宣公见她漂亮,和鲁惠公一样夺而自妻之,这就是著名的“卫宣公筑台纳媳”。

0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国名,司败,官名。

古人同姓不婚。吴为泰伯之后,鲁为周公之后,同为姬姓,昭公娶于吴,便是违礼。

巫马期,孔子弟子,名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

揖,拱手之礼也。

以告,以之告,即是把陈司败的话告诉给孔子。

春秋时称呼国君的夫人,一般都加上她的本姓,如齐国为姜姓,他国国君娶齐女为妻便称为某姜。昭公取吴女,本应称作某姬,昭公为了避讳,只是称之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昭公夫人之字。同姓不婚是最基本的礼法原则,世人皆知,昭公连这都违反了,他怎么能算是知礼呢?他要是知礼,天下就没有不知礼的人了。

昭公娶同姓为妻,违礼如此之甚,所以陈司败才会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却回答说昭公知礼,而当他从巫马期口中听闻陈司败的话后说:(不知昭公违礼之事)这是自己的过错,一有过失,别人就知道了,这真是我的幸运。这真是孔子的过错吗?当然不是。昭公娶同姓,鲁国谁人不知?孔子这么说只是为尊者讳,不好在外人面前直言自己国君的不是而已。

其实和抢自己儿媳的鲁惠公相比,鲁昭公之娶同姓,真的算不上什么了。


【桓公弑隐公】

鲁隐公摄位之后,本来打算待太子允成年之后便奉还国政,让允继承君位。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当时有一个大夫公子翚(音挥),私下里对隐公说,要替他杀掉太子允,代价是要求隐公重用自己。《左传》上说:(公子翚)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

隐公的回答出于公子翚意料:“太子年幼,我暂时摄政当国,这是先君遗命。现在太子年纪也大了,我打算还政于太子,让他继位做国君。我刚刚营造了一间行宫别院,将来就在那里养老了。”

从隐公的回答可以看出,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是有些幼稚了。公子翚提出要杀太子,可见其人的本性就是个奸诈小人,即便隐公不答应也不能说这样的大实话。而且,公子翚今天能说要替你杀了太子,你怎么能保证他不会在太子面前进言要杀了自己?即便隐公不能当场将公子翚杀了,也应该对公子翚采取点防范措施。公子翚听罢心里十分害怕,将来太子允继位之后,若是知道了我今天对隐公所说的话,焉有我的命在?公子翚能想到这一层,鲁隐公却不能。不过,奸诈之人确实诡计多端,他又跑到太子允那里献计:“隐公不打算把这国君的位子还给你了,而且还要把你逐出鲁国。太子您还是早作打算,我愿意为您把隐公杀了。”结果隐公被弑,太子允被立为桓公。

这个桓公也没有好下场,他的夫人是齐女,出嫁前便与哥哥齐襄公私通,齐襄公就是齐桓公的哥哥。古人云:“齐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可见他淫乱到什么程度。有一次鲁桓公携同夫人一起出访齐国,夫人与齐襄公的丑事被他发现,“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齐侯。”怒夫人,大概也就是发了点火,骂了夫人几句,其实鲁桓公也不敢把夫人怎么样。可没想到这个女人得寸进尺,竟到她哥哥齐襄公那里诉苦,齐襄公便指使彭生杀死了鲁桓公。鲁人畏惧齐国,无可奈何,只是要求齐人惩办凶手,杀掉彭生以“除丑于诸侯”。


【争位之乱】


【鲁国世系(部分)】

鲁桓公死后,太子同即位,是为庄公。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和季友,三人的后人便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史书里,孟孙氏有时简称孟氏,季孙氏简称季氏,而叔孙氏却从未简称为叔氏,不知何故。因为他们皆是鲁桓公之后,所以鲁人称之为三桓。

庄公死后,鲁国因君位之争,乱了好一阵子。庄公想要立他和宠妾孟女所生的儿子斑,病重之时就立嗣问题询问弟弟叔牙,叔牙说: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鲁国君位都是这样继承的。庆父是你的大弟弟,可以继位,您不必担心。可见,叔牙是支持庆父继位的。

庄公又询问季友的态度,季友忠君体国,他说:我就是死也要保证您的儿子斑继承君位。后来,季友逼叔牙喝鸩酒自杀,对他说:喝了,可保你子孙之禄位;不喝,你也活不了,你的子孙也性命难保。结果,叔牙只得饮鸩自杀,鲁人便将他的后人立为叔孙氏,于是季友立斑为君。可是过了才两个月,庄公的大弟弟庆父便使人杀了斑,立庄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开为君,是为闵公。

季友被迫出奔陈国。原来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即自己的嫂子早已私通多年,哀姜无子,哀姜有一个妹妹和她一起陪嫁到鲁国,开便是她的妹妹与庄公所生。庆父立开为君,可能也是因为公子开易于掌控。可见庆父早有不臣之心,之前叔牙支持庆父继位,大概二人达成了某种协议。后来庆父和哀姜“通益甚”,大概是感情越来越好,越来越无所顾忌,庆父竟然又把闵公杀死,想要自己做国君。

庆父如此嚣张,国人无法再忍,要把他杀了。同时季友也在外活动,要携同庄公的另外一个儿子申回国。最后里应外合,粉碎了庆父的阴谋,庆父虽然逃至国外,还是被抓了回来,被逼自杀。季友立庄公之子申为君,是为僖公。为了君位,为了权力,兄弟相残,完全不顾手足之情,难怪古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三桓兴起】

僖公继位当年便把费邑封给季友,大概是感恩图报吧。庆父的后人为孟氏,季友的后人为季氏,叔牙的后人为叔孙氏,从此,三家在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

僖公之后,到了文公、宣公之际,鲁国已是“公室卑,三桓强”。宣公感到三桓对公室的威胁,“欲去三桓,与晋谋伐三桓”,不料“会宣公卒”,就是宣公突然死了,这事最终也没有办成。

宣公卒,子黑肱立,是为成公。鲁成公十六年,有一个叫宣伯的大夫,要杀掉当时的季文子,征询晋国人的意见,而晋国人认为“季文子有义”,没有同意。由此亦可见,不但是国君,当时的大夫也意识到三桓坐大,将来于公室、于鲁国均为不利。杀不杀季文子,这是鲁国的内政,为什么一定要征询晋国的同意呢?因为晋、齐、楚是当时大国,相互争霸,鲁、郑一类的小国夹在他们之间,受其控制摆布,很不好做。如鲁国,服于楚则晋怒,服于晋则楚怒,内政方面很多大问题,都要受强国的影响。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就是指这种情况。

摄,引持也,形声兼会义。繁体字是攝,聶表义亦表音,用手提着别人的耳朵以促使其行动。最典型的场景我曾亲眼见过,记得小时候,网吧还未流行之前,当时最火的是游艺厅,里面全是大型游戏机或是赌博机,使币子的那种,如《三国志》、《街霸》等。当年放学之后游艺厅里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的学生。我的一个同学他妈妈来抓他回家,他还不肯走,他妈妈就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提走了,这便是最典型的“摄”。所谓的周公摄政,不是直接处理政事,而是成王当时年幼,周公只是站在成王身旁,让成王按照周公的意思处理政事,发布命令。“摄乎大国之间”便是小国听命于大国,被呼来唤去,稍不听话,便“加之以师旅”,那就是兵临城下了。

在宣公之时,晋国最强,鲁国服于晋,而且季氏平日与晋国掌权之六卿交好,鲁君要除掉季氏,晋国肯定不会同意。晋人说季文子有义,或许相较于叔孙氏和孟孙氏,季文子比他们二家好一点,但说他真的有义,则未必。晋人这么说,不过是借口罢了。这种情况跟清朝末年是一样的,当年老佛爷要废掉光绪帝,也要先探探洋人的口风,后来列强听说光绪有病,各国争相派大夫来给他看病。大概光绪帝亲政之后,倡行新政,能改变国体,倒向西方,列强是喜欢他的。看来,弱制于强,古今皆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