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所提及个股只做研究分析,不可以做为任何买卖建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与作者和供职公司无关。 近一年来白酒和家电板块整体表现出色,这两个板块与医药一样都是消费类,那为什么这两行业能够持续表现呢?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两个行业跟医药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已经完成了行业的洗牌与整合,因此剩下的龙头不断靠内生性成长获得持续的确定性溢价,而这种前景必然将在医药行业中发生,今年以来CFDA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行业政策,例如一致性评价、临床BE、现场核查以及优先审评等指导文件,这些动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医药行业加速洗牌,未来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业内公司也同样将获得确定性溢价。因此,熬过这段洗牌期,医药板块的黄金时刻即将到来。在这里要给药监局毕井泉局长点个赞,从来没有粗口只有扎扎实实的完善各项制度让整个医药行业质量越来越高。 自打2015悲催的股灾以来,在将近300个医药医疗股中目前股价回到股灾前高点并创出历史新高的只有12个,其中可以分为三类:绩优股,原料药周期股以及创新股。10月8日CFDA推出药品评审改革36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医药行业数一数二的重磅政策,未来医药行业的核心主线就是质量和创新,一个新的大时代已经来到。 医药指数在2017年10月9日放量创下了自2016年1月4日收盘新高以来,接连在10月10日,11日出现放量大涨,目前突破了前期的箱体整理已经有5个交易日,可以说算是有效突破。在这里面能带领指数突破新高的股票就是未来领涨的领导股,这里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挑选了最强的四只医药股,看好这四只股票在今年第四季度的表现。 新华制药 基本面 压制股价因素消除,基本面支撑公司上行,攻防最佳慢牛标的,长期逻辑坚实强悍。 作为原料药、制剂和中间体等三位一体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的领先优势企业,受益于自身多年的内力提升及供给侧改革,逐步迈向全球最大企业成为行业翘楚。 未来几年公司收入规模将快速增长,净利润水平超预期实现,高估值的制剂利润占比增加,公司迎来戴维斯双击。2017年及后三年年均50%以上的高质量的成长,2017年pe不足20倍,2018年12倍,2019年8倍,低得一塌糊涂,简直暴殄天物不忍直视。 绝对受益供给侧改革,主营业务中原料药进入价格上涨通道,弹性巨大,测算如下:布洛芬,产量6000吨,价格从年初95涨到当前135元/公斤,利润2亿,竞争对手湖北百科环保受限及巴斯夫爆炸,今明两年供应紧张;咖啡因,产量5000吨,年初60涨到目前92元/公斤,收入4.6亿,2.1亿利润,对手石药集团,产能受限于京津冀环保;阿司匹林,产量1.5万吨,价格从年初22涨到目前32元/公斤,收入4.65亿,利润0. 5亿;安乃近,产能7500吨,价格68元/公斤,收入5亿,利润1亿;左旋多巴,产能350吨,价格650元/公斤,收入2.1亿,利润0.5亿元。上述收入合计23亿,按目前价格年化净利6亿。其他原料药和中间体大约6个亿收入。权重产品长期提价成立,每加权涨价10%,多2个亿的利润,众多产品已进入提价周期,如布洛芬10月将跳涨至近150元/公斤。 主营业务中,制剂占一半左右收入,每年30%复合增长,今年收入20亿水平,正常情况下有利润1.5亿的水平,全部利润合计7.5亿,扣15%税及三项费用后保守5个亿水平(报表中预计3个亿业绩),2018年公司净利润有望达到8亿级(报表中5个亿业绩)。2019年,公司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形成增长点,保守也有近2个亿的利润,长期增长坚实无忧。 公司是山东国企改革的核心标的,员工持股进展到最后一步。国庆节前,公司三年期非公开发行已完成,全部由大股东及员工认购,业绩释放已没有障碍,蛋糕大了如何切分倒是管理层深度思考的大智慧,上升斜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呈50度角指向。 每年四季度,市场已进入防守阶段,作为刚需的医药历来有一大波行情,截止2017年8月31日,今年以来医药行业指数下跌0.61%,在A股所有板块涨跌幅中位居第18位,最后一季度有望实现咸鱼翻身,新华制药是医药板块中最优标的。 技术面 本周,新华制药放巨量突破整理平台,股价开启了一轮新的上升通道,可以关注在突破口附近的回踩,或者均线的支撑。股价距离历史新高18.95已经相差不多。 华东医药 基本面 华东医药是典型的白马股和价值投资标的。业绩连续数年保持了30%的增长率。后续扩产计划也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加上国家刚刚出台加大支持医药医疗行业发展的政策,因此基本面上保持增速是得到了保障的。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上市,实际控制人是胡凯军,控股股东为远大集团,持股41.77%。第二大股东为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为杭州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主要参与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日常经营与管理。 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8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6.81 %;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3.26%。其中工业板块毛利润占比76.6%。 工业板块中,百令胶囊和阿卡波糖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收入。年报披露,2016年百令胶囊销售额超过20亿,阿卡波糖销售额达到15亿。这两个药占工业收入的62%。此外,消化线、免疫线贡献近20亿收入。 1. 百令胶囊:2016年20亿。作为一个“万能神药”,上市近30年,销售额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销售额突破20亿。国家对辅助用药的限制使得百令胶囊的前景不再那么美好。好消息是,百令胶囊不是中药注射剂,且2017年版全国医保目录将其从辅助用药类别调整为气血双补类药品。此外,百令胶囊的OTC占比还很低,10%左右,提升的空间还很大。2017年H1,百令胶囊销售额增速15-20%,管理层预计全年18-20%。 2. 阿卡波糖:2016年15亿。独特的作用机理,特别适合饮食以面食为主的东亚国家。1995年由拜耳引入中国,在拜耳强大额学术营销下,阿卡波糖已事实上和二甲双胍一样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国内仅有三家生产,拜耳的拜糖平、华东的卡博平、绿叶的贝希。2015年我国阿卡波糖市场规模达到65.3亿元,是第一大口服降糖药。拜糖苹占据阿卡波糖市场的64.4%,华东医药的卡博平和宝光药业的贝希市场份额分别为30.4%和5.2%。卡博平的增长动力除了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持续增长外,还有2017年医保目录将阿卡波糖从乙类调整为甲类、对拜耳的进口替代。目前卡博平基层销量占比三分之一多,增速在30%以上,拜耳没有基层销售队伍。其他竞争者方面,722事件使得短期内不会有新厂家申报,DPP-4、GLP-4短期的冲击不大。个人预测卡博平能保持25-30%的增速。 3. 泮托拉唑:2016年7亿。作为PPI(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等),在国内滥用情况比较多,尤其是注射剂。国家有意将PPI和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作为重点监控药物,且2017年版医保目录限制注射剂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使用。。国内PPI有6-7个类别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普拉唑等),除丽珠的艾普拉唑外,其他几类药物竞争都比较激烈,国内仿制药比较多。单就泮托拉唑而言,华东市占率第二。该药整体增速已经降至10%-15%左右,但华东的泮托拉唑2017年H1增速为20%,笔者佩服华东销售团队的能力。此外,好消息是,华东的泮托拉唑申请美国FDA认证已经通过现场检查,等待最后审评结果,预计四季度会出最终结果。倘若通过,既有制剂出口的新增销售,又有助于国内销售。 4. 免疫线:2016年10-11亿,三大产品在2017年H1依然保持20%、30%、40%左右增速,整体预计25-30%之间。在国内竞争格局,华东的产品市场份额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笔者在此佩服华东销售团队的能力。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医保限制的取消,再加上适应症和科室的推广,高增速依然可期。 5. 其他较小品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片,竞争强度相对低,今年可能过亿;达托霉素、吲哚布芬新进医保目录。 6. 商业板块:短期业绩有点压力,这是今年上半年行业普遍情况(上药国控华润等),具体原因不分析了。中长期看好在省内市场份额的提升:内生+并购。 7. 研发:收购来的利拉鲁肽,正在一期,2018年底很可能进行到三期。迈华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该病药物竞争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二期,2018年底也可能进入三期。这两个药有助于提升2018年底华东医药的估值。其他在研药物还比较前期。 8. 总结:大白马,业绩确定性高(尤其和昨天写的丽珠相比),但在研产品比不上丽珠。2018年底PE估值在20倍左右。 技术面 股价在本周放量突破箱型整理平台,并创下历史新高,股价走势积极稳健。可以关注在均线附近的支撑。 济川药业 基本面 公司股价前期再次经历了调整,公司7月28日公布了中报,中期净利润增速32%,扣非净利润30%完全符合预期,但是收入端增速从1季度21.5%放缓到中报19.4%,2季度单季度收入增速17.4%,相比1季度呈现放缓趋势,是导致公司前期股价下跌的主要因素。公司2季度增速所有放缓,主要原因来自核心产品蒲地蓝、小儿豉翘等在北京地区降价(北京采取京津冀联动、全国最低价中标),及蒲地蓝上海地区医院销售受阻,和蒲地蓝在宁波和温州弃标等因素,但是2季度将是公司全年业绩低点,公司最差时候已经过去,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根据草根调研,下半年蒲地蓝在上海地区实现恢复性增长、公司全线产品下半年开始加大力度在OTC销售和推广。我们测算和判断,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2季度都将是公司全年低点,公司全年有望实现超过中报的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 公司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具有持续性,当前估值仅不到23倍,我们判断公司估值有望继续修复。市场之所以给公司估值较低,一方面是担心公司现有品种基数较大,高增长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是担心公司产品线单薄。 这两方面公司都将取得突破,从而实现估值修复。 安信证券测算,蒲地蓝长期空间在30~40亿元,雷贝拉唑长期空间在15~20亿元,小儿豉翘长期空间20亿元,蛋白铁长期空间10亿元,东科制药长期空间10亿元,公司其他产品空间10~20亿元,即将上市的埃索美拉唑针剂空间在10亿元,因此,公司现有产品规模空间即达到110亿元~130亿元。 新产品方面,随着国内仿制药新规实施,仿制药的申请流程将变得更加容易。公司近两年开始加大力度布局研发管线,有望在未来3~5年陆续落地。而近3年内,我们预计公司有望通过自主研发+并购品种的方式实现产品线的补充,如此前通过收购东科制药,公司获得了多个潜力独家品种。公司自主研发的埃索美拉唑针剂有望于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获批,凭借公司在消化科领域的销售能力,预计有望实现10亿元级别销售。自主研发的左乙拉西坦注射剂有望于2018年上市,预计有望培育成3~5亿元的品种。 综上,安信证券预计和判断,公司2季度开始对主要产品线在OTC端加大销售力度,公司下半年收入增速有望提速,利润率有望随着OTC占比增加持续提升,且在小儿豉翘销量高速增长、无糖剂型替换、蛋白琥珀酸铁高速增长、东科制药妇炎舒高速增长及即将上市的埃索美拉唑针剂上市放量带动下,公司从明年开始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内生性25%~30%确定性较强,同时,公司产品线已经在逐渐丰富、蒲地蓝未来占比有望不断下降、且来自OTC端收入占比提升、来自医院端的影响越来越小,市场当前针对公司较快增长不持续和产品线单一的困扰有望逐渐消除,公司当前不到23倍的估值有望得到修复。 安信证券预计公司2017-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16.7亿元/21.7亿元;EPS分别为1.55、2.06、2.68元,当前股价对应估值仅为23/17/13倍,PEG显著小于1。公司当前市场预期差较大,未来估值修复的概率较大,有望享受估值提升和业绩成长的收益,退一步讲,即使短期估值无法修复,也可以赚业绩成长的钱,具有显著投资价值。 技术面 股价本周突破并创下历史新高,目前缩量调整至突破口附近,可以关注在均线和突破口附近股价的支撑。 中国医药 基本面 中国医药当前业务构成包括医药工业、商业和医药贸易三部分,我们认为公司医药贸易业务本质上也是商业,作为工商贸一体化的公司,相比业务单一的公司,具有更强的抗波动和抗风险能力。2017年中期,公司净利润6.52亿元,其中商业板块贡献净利润2.2亿元。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56亿元,同比增幅18.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增幅28.05%,依然保持着远高于行业增长的良好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次28.05%的净利增幅是在2016 年业绩高增长54%的基础上取得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外延式并购适时落地的可能性,公司2017-2018年业绩有望超预期,或实现30%-35%的净利润增速。中国医药如此好的业绩表现,无疑凸显了公司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经营优势。 工商贸三大业务板块稳健发展 2017年上半年,中国医药一方面积极应对医改政策变化,调整并创新业务经营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全面优化企业运营机制,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实现了公司经营指标的平稳增长,生产运营平稳有序,提质增效效果显著,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各项重点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报告期内,中国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42.56亿元,同比增幅18.51%,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国际贸易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规模增长。其中,医药工业板块和医药商业板块通过不断优化产品业务结构,加快区域扩张,完善网络布局,积极进行工商协同。 据悉,中国医药在医药工业方面充分发挥公司集团化优势,整合工业销售资源,实现“工业体系销售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方向转变”。上半年完成设立福建、安徽、上海、浙江、贵州5个办事处,各办事处在结合所在区域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当地空白市场开发、资源整合等业务深度融合的商业计划。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医药工业实现营收14.76亿元,同比增长20.89%,各工业企业通过把握市场需求,积极促进与客户的战略合作,加大协同力度,使原料药、化学制剂和中成药业务规模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化学制剂、原料药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1.64%和19.77%。 在医药商业方面,中国医药组织体系内工商贸企业召开“两票制政策研讨会”,针对医药分开、零差率政策,及时协调相关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政策变化对企业产生经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布局和终端控制力应对各地两票制政策。同时积极健全物流网络,深化商业合作,努力发展药房托管、供应链服务延伸等新业务模式。截至2017年6月30日,医药商业实现收入95.52亿元,同比增长22.39%,是收入增长规模最大的业务板块。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医药继续巩固存量业务,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努力拓展公司国际化医药项目集成服务能力。公司向国际医药集成服务商、医药和医疗器械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工作初见成效,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领军企业。截至2017年6月30日,国际贸易实现营收34.65亿元,同比增长3.18%;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23.15%,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协同效应深化发展 综合实力再获提升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医药已经建立起了以国际贸易为引领、以医药工业为支撑、以医药商业为纽带的科工贸一体化产业格局,产业形态涉及研发、种植加工、生产、分销、物流、进出口贸易、学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条。 在协同力方面,中国医药通过资源的盘点与整合,业务的链接与协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激发企业内部的“造血功能”,已经形成工商贸并举,多业态发展的优势格局。公司商业推广体系的建成将进一步盘活工、商、贸资源,促进业务的协同融合,推动公司自有产品和总代理品种销售的增长,促进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终端控制力有效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工业品种和进口总代理品种。 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变革期和两票制带来洗牌机遇,公司有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 工商业协同”突出重围穿越行业波动,从而使经营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有望在2020年实现工业板块与商业板块的完全协同。 技术面 股价形态在200日均线上做了一个双底+杯柄突破的形态,目前在突破口缩量回调,可以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