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春霞‖雨中寻梦南郭寺

 藏经阁480 2017-10-16

十月三日清晨,早上起床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看见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吃完早点顿时感到温暖。国庆长假雨天的早晨格外安静,适合晨读。拿起线装书《杜甫诗词》读了起来,当读到《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二'山头南郭寺,水号百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时,望着窗外的凄风冷雨,回想起昨晚读过艾叶的诗《南郭寺秋雨俯瞰》中'溪云带雨遍山秋,红树随风轻起愁。寒鸟择枝频敛羽,旅人拂雾俯看楼……' 便有了雨中寻梦南郭寺,追寻杜甫足迹的冲动,立马拿起雨伞前往南郭寺。

走进南郭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爬山虎,这时候,它们的叶子已经变红了,远远望去,像只只彩蝶欢聚于青青的石壁之上。及至壁下,才看清它的真容,经过雨水的洗礼,色泽透亮,艳红欲滴。拾阶而上,踩着古老的条石,欣赏着左右两侧繁茂的花木枝蔓,穿过几个新的建筑物,我便来到了一个很幽静的小路上,路的两边是茂密的丛林,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换上华丽的秋装,红得喷一团火,黄的撒一地金,绿的涂脂般油亮,呈现出了秋天独有的丰韵,一阵秋风吹过,还会有沙沙的声音,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白杨和洋槐夹杂在苍杉翠松之间,黄叶簌簌,给人一种萧瑟悲凉之感。冒着随风飘飞的细雨我重登南郭寺,如拜访多年未见的故人,既兴奋又沉重,南郭寺曾留下我青春的美好回忆,如今我已不再年轻,进入人生的秋季,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惭愧。触景生情,心生感伤。

登上南郭寺的平台,迎面是两棵高大挺拔的国槐。国槐对称矗立于山门两侧,身材匀称,高度相当,形态相似且枝繁叶茂,浓密如盖,俨然两位伟岸英武的将军,人们称它们为“将军槐”。听导游说,“将军槐”距今已有1300年的生长史,按年代推算,应为唐人所植,故人们又称它们为“唐槐”。杜甫游历南郭寺时,这两株国槐约50岁树龄,挺粗了,曾守候在山门两旁迎接过诗人。如今,天水人把这两株古槐形容为守护寺院的“将军”,称之为“将军槐”,而我觉得更应该为“诗圣槐”。如今这两棵见证杜甫足迹的古老槐树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膜拜,应该引以为自豪!

别了唐槐,迈入山门,首先吸引人眼球的是悬挂在天王殿正中门楣上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大匾额。这块匾额长约二米,宽约一米,上书“第一山”几个行楷大字。大字字迹酣畅飘逸,气势奔放豪迈,非一般书法家所能为。看起首,题“米芾书”,观落款,写“光绪癸卯敬临”,知其为名家墨迹无疑。细观“第一山”,觉得气势恢宏,字字奇特、与众不同:“第”字本为竹字头,而米芾却大胆简化,将其写成草字头,且字中竖笔如柱,似金鸡独立,极富力道。“一”字起笔藏锋逆入,运笔横弧夸张,结尾回锋收护,笔力劲健雄浑。“山”字本为三笔,米芾却将其写成四笔:左边一短竖,饱蘸浓墨,中锋运笔,状如黄山“猴子观海”;中间一竖,挺拔险峻,酷似华山西峰兀立;右边一竖,顶有飞白,横看成岭侧成峰,其貌若庐山;“山”字底一横,气势磅礴,又仿佛取横断山脉入匾来。一个山字,在大书法家米芾笔下竟然写出了四大名山之体貌神韵,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信步来到东禅林院的杜甫祠堂,东面中间有一门,门上立一竖匾,上面写着'杜少陵祠'四字,苍劲有力,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之感。院内青砖满地,冷清寂寥。杜少陵祠内有清代彩绘泥塑杜甫坐像一尊。着蓝色衣袍,面部表情平淡,悲喜不形于色,左右有俩书童伺立像。杜甫十年长安政治上并不辉煌, 安史之乱' 及流寓秦州后,都是挺落魄的。他那'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爽。 诗句,是对其大半生生平的概括,也是秦州生活的写照。仰面呼天是“悲”,俯身喊地还是'悲' ,山谷溪畔刮过的山风,传递着诗人苦难的信息。从史料上找不出杜甫雇佣什么少年当书童,那所谓的书童只能是他的儿子宗文`宗武了,由其子服伺老子罢了。公元759年7月,诗人辞官远行,携妻带子,风尘仆仆远赴秦州,投奔侄儿。谁想世事沧桑,由于战乱,侄儿不知所踪。诗人站在秦州街头,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在南郭寺。诗人在秦州的生活是清苦的,虽得友人接济,可常常挨饿受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奈之下,诗人只得靠挖草药,拾橡栗艰难度日。多少个晨霜暮雪的日子,秦州山间留下了诗人消瘦的身影,犹如繁华中瞥见的盛世大唐苍凉没落的背影。诗人只在南郭寺寄居了八十多天,却为秦州留下了一百多首杂诗,为南郭寺的神奇秀丽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南郭寺留下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为南郭寺的文化增加了厚重与神韵。

出了杜少陵祠,顺着竹林曲径,向东穿过中院东南角的长廊,便来到东院。院内南边有一八角亭,亭上书有“北流泉”三字,亭中间一六角石井,井上一铁皮井盖,被一大黑铁锁牢牢锁住,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北流泉。此泉又名湫池,泉水甘甜,“旱盈潦缩,四时不竭”。传说祈雨极为灵验,有“南山灵湫”之誉,堪称陇右名泉。并且历史悠久,已过千年,杜甫诗中“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写的就是此泉。北流泉的神奇不在于其泉水遇旱而涨,遇涝而降,而在几千年汨汨不息,滋养着南郭寺,滋养着秦州人民。

穿过八角亭,豁然开朗。来到杜少陵雕像前。在一簇青翠密竹和洁白的满天星前,杜甫斜坐在汉白玉石上昂首远望,他那百感交集的神态让我想到了他寓居秦州时的窘况: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秋,杜甫来到天水投奔亲人。到秦州后,他们靠卖药和亲朋友人人的周济度日,生活艰难。加上天气日趋变冷,他被迫于三个多月后离开秦州去同谷(甘谷)。 只给秦州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磨灭也难以忘怀的苍凉背影。那是一个诗人的背影,那是一个王朝的背影,那是一个历史的背影,那天秦州下着一场多年不遇的苍茫大雪。在沉重飘落的雪花中,南郭寺静静矗立在秦州城外,一片风雪茫茫。 纵观杜甫一生,他虽然长期漂泊,生活困难,但他穷途不忘忧民、位卑常思报国,即使是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也仍然关心着长安的安危。他的这种爱国忧民的热情,正是他伟大人格的鲜明体现,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尊敬和学习的!想到自己平庸卑微、才疏学浅,站在杜甫的汉白玉雕像旁边与诗圣合影,想沾沾他的才气,再者让杜甫伟大的人格滋养自己的灵魂。

在南郭寺东院建起一座规模宏大、名震遐迩的“二妙轩”诗碑廊。诗碑廊总长35.6米,高4.36米,碑体正中镶嵌25块蒙古青石,上刻杜甫陇右诗60首。青石刻字系清初著名诗人宋琬主持所刻的杜甫诗碑拓本。由于杜甫的诗妙、石刻的字妙,所以后人便以“二妙”命名诗碑了。诗碑周围还有天水名人冯国瑞、霍松林的秦州诗墨迹和《“二妙轩”序》,当属研究天水文化名城和杜诗的难得的实物资料。杜少陵祠连同明代杜诗碑、二妙轩碑、杜甫雕像,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是南郭寺接纳了杜甫,还是杜甫“山头南郭寺”的诗句增添了南郭寺的文化影响力。把杜少陵这个与佛无任何联系的人的祠堂建在寺院内,是一个奇迹,是其他寺院里没有的现象。祠堂虽然建在别院,但毕竟是在寺院内,这不能不说天水人对杜甫的怀念和崇敬。

原道返回来到大雄宝殿院内,尽管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微风吹拂着脸颊,身上感到一阵阵寒意,但是院内前来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观光旅游的游客真不少。我也跟随游客站在古柏旁听导游介绍它的沧桑。有一株生长2300—2500年的三枝古柏,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柴,直插云霄,但顶端仍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架于槐树枝权上,北向一枝裂为两半,东面一枝巧架于一棵槐树树杈上,这槐树昂首挺胸,顶天立地,委身树下,保护欹斜古柏 ,被人称为“雷锋树”。西面一枝已经断裂,只剩半截干杈,世事沧桑,隐约记得当年这枝还未断开。这枝相传是唐朝裂为两半的,李世民西征,看此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便马放南山,驻军三日。秦琼敬德二将趁着闲暇,跃马上南山游玩,将马拴于此古柏上,便去游逛。两马久经沙场,性情刚烈,见主人如此冷落自己,一时性起,各向两边,长嘶一声,前蹄奋起,天崩地裂,这枝古柏裂为两半,二马也挣断缰绳,扬长而去。尉迟敬德的踏雪乌骓马一路向东狂奔,一口气跑了四十华里,口渴难耐,在地上用踢奋力乱刨,泥土四溅,黄土之中涌出清流,形成一泉,便是今日马跑泉公园。

更为神奇的是,在这棵古柏裂开的根部,中间自然生长着一棵小叶朴,粗壮繁茂,根部紧紧包裹着古柏根部,与老树相依相伴。古柏,挺立着2500年沧桑崛强的身躯,吟唱着中华民族宁折不屈,大气凌然,扶老携幼的和谐赞歌;古柏是活着的“化石”,是有生命的“国宝”,是全国罕见的“文物树”。可见,“南山古柏”不仅仅是天水名城古老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象征,当然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如果说古柏是南郭寺的骨骼的话,北流泉就是南郭寺的血脉,杜甫在秦州留下一百多首杂诗就是南郭寺的魂,古柏、北流泉和诗圣的诗共同成就了有血有肉的南郭寺高大身躯。

站在南郭寺山门前俯瞰天水市,整座城市尽收眼底。高楼大厦林立,公路上车水马龙,公路两旁的菜园草木芬芳,瓜果遍地。高铁从羲皇故里向东飞驰而过。藉河像一条晶莹玉带缓缓流去,她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红桥高耸雄伟,一桥通南北,“中国梦”使陇上江南富庶靓丽,如果饱受战乱之苦,颠簸流离的杜甫看到今日天水之繁华的景象,他一定会在九泉之下再写不同于《秦州杂诗》绚丽诗篇。

【秦州名胜】张兰‖为张辉烈士扫墓

【秦州名胜】屈荣芳‖慈航寺,寻找心中的那份宁静

【秦州名胜】白尚礼‖李广墓怀古

【书讯】《秦州名胜》征稿启事

作者简介:

冯春霞,网名花落无语,天水市建二小学教师,曾在《湖南小学教师》、《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秦州微刊》、《西垂文苑》和《彼岸佛子》上发表诗文,喜欢用稚嫩的文字表达纯朴的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