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账户”:透视个体消费行为缘何违背常识(1)

 3gzylon 2017-10-16

“心理账户”:透视个体消费行为缘何违背常识

2017-10-16 09:19 来源:北京日报 
2017-10-16 09:19:55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郝旭光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对路边的1元硬币看都不会看上一眼而对抢微信红包的1元钱却乐此不疲?为什么舍不得花掉辛辛苦苦赚来的500元钱去听一场音乐会的人,却能将抽奖得到的500元轻松挥霍掉?男人不舍得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件千元左右的衣服,妻子用家中存款买下了这件羊毛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非常开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引出了“心理账户”的话题。“心理账户”概念,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

  将问题的各方面分开考虑的现象就被称为“心理账户”

  人们在决策时通常不是将决策的各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计算各方面得失带来的效用,而是分开考虑,将问题分解成相对习惯和简单且分别独立的科目,其感受的效用分别来自于这些科目的损益。将问题的各方面分开考虑的现象就被称为“心理账户”。

  理查德·塞勒于1980年首次提出“Psychic Accounting(心理账户)”的概念,用于解释人们消费决策时为何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塞勒认为:个体的消费决策行为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可以用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予以解释。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则是推测个体潜意识里存在的“心理账户系统”。个体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以便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地进行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1981年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使用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他们的分析表明,消费者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

  该“演出实验”分为两个情景。

  情景A:假设你已决定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美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实验表明,调查对象为183人,88%的调查对象选择“会”,1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

  情景B:假设你已决定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10美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假设你的钱足够,演出的曲目你不知道。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调查对象为200人,实验结果表明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5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

  按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这二者没有区别,其期望效用是一样的,都是损失了10美元,为何结果如此不同?这就是“心理会计”在起作用。

  A情景下丢失的现金与买门票的钱分别被记入不同账户。相当于“钱包”受到了意外损失,与门票以及看演出本身没有关系,也没有理由不看演出。现金上的损失没有被记入看演出的账户,因此它只是导致人们感觉变得穷了点,而不会感觉看演出的成本过高。而且,应该买一张票,否则,前面10美元就白丢了。背后反映的是承诺的升级,前面已有资源投入,在未来的决策中,再投入资源,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证明前面的投入资源的决策没有错。

  B情景下第一张门票与第二张门票被记入同一账户。买第二张票,意味着花了20美元看演出。即门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看剧账户”忽然遭受损失,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看,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看演出。

  这反映出在决策时,人们思考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且决策时不是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受到情绪的影响。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