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无“内功”,太极无“内气”!

 tjboyue 2017-10-16



在传统武术里,有所谓“内功”、“内气”的说法,十分的玄乎。迷信者,误他终身。不信者,嗤之以鼻。那么,武术的“内功”、“内气”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此,不妨假设武术存在“内功”、“内气”吧。那么,练“内功”、“内气”的目的是什么呢?

 

获得厉害的搏斗技术?No!练“内功”、“内气”的大师有几个敢动手跟人打的?又有那个用“内功”、“内气”把人打伤的?


“术高莫用”的雷公


练出神奇的特异功能?No!有特异功能,早就被国家供奉起来伺候了!


“远程发功”灭了大兴安岭大火的气功师严新


为了养生而长寿吗?去统计下,有几个“气功”大师活到100岁的?不要100岁了,80岁总可以吧?


因病身亡的气功师王林


武术的本源是什么?


武,止戈。戈是什么?战场的兵器。那么,武术,就是跟战场有关的搏斗技术。这个是武术的本源。一提到武术,为什么许多中国人想到的是少林的和尚、武当的道士呢?这不合武术的常理。


战国青铜戈


“武”的“止戈”,制止的的战场的“戈”,而不是深山老林里的虎豹财狼!有人说,中国的武术不是源于与人的搏斗,而是来源于同动物的搏斗,居然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也正因如此,提起武术,想到的就是少林、武当,想到的是修身养性,想到的是“内功”、“内气”!


古代战场武术家是怎么看武术的?


回到“止戈”,看看战场上杀贼的武术家是怎么谈武术的吧!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如是说:“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这里说的是拳术要身法、手法灵活,脚法的起轻落重,以及进退的变化,不提“内功”、“内气”。


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


明末枪王吴殳在《手臂录·总要篇》如是说:“凡开枪,先轻拿,近彼手乃重,手起重则无救应,轻重疾徐,贵相当也。”这里说的是枪法拦拿过程中力量轻重、速度疾徐的变化,没有“内功”、“内气”的说法。


明末武术著作《手臂录》


为什么会有“内功”、“内气”的说法?


在满清以前,明朝的武术家如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程宗猷、吴殳等均未提及“内功”、“内气”!在明朝灭亡以后,许多抗清义士做了假道士、假和尚导致许多武术流入佛教、道教。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武术家姬际可隐藏于少林寺抗清,并且将“心意拳”传给少林和尚,于是少林寺便有了镇寺之宝“心意把”。无奈,如今的少林和尚都说是少林寺传授“心意拳”给姬际可了!

 

少林的和尚要坐禅,意想着舍利子,幻想着涅槃。武当的道士要修仙,意想着丹田,幻想着飞升。在武术运劲中,若掌握一定的要领训练,在身体的腰腹部、手、脚等处的关节肌肉会有一种类似“气流”的感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便被和尚、道士当做“内气”、“真气”,并被认为如此可以修炼出神功以满足自己不切实际的贪念。

 

到一百多年前,满清的禁武令瓦解,武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这时,重见光明的武术,已经被污染了,各种玄乎的理论盛行,各种山沟沟里的大师横行,以致到今天还有许多中国人迷信武术的“内气”、“内功”!

 

满清至民国的习武者,多数是以教拳谋生的粗人,读书不多,而为了把武术搞的高深一些,以求多赚一些钱财,自然会利用“内功”、“内气”这种东西来包装贴金。这种手法很好理解,有如网络直播平台的主播包装出名后,身价便可以暴涨,与曾经那个亲切可人的邻家女孩便有了天壤之别。


让“武术”回归“武术”!


武,止戈。武术,就是以暴制暴的搏斗技术。如今,“武术”这个词已经变味了,不再是“搏斗技术”的意思了,而是指那些套路形式的才是“武术”。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别搞笑的一幕,很多人会在讨论“武术”和“搏击”的差别?难道“武术”的本意不是“搏击技术”吗?



让“武术”回归“武术”。武术,源于搏斗,用于搏斗,不是和尚道士深山里悟出来的,而是以无数人的肉搏死伤为代价总结出来的。

 

在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根本不是传统武术的落后问题,而是我们的武术有很多是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去伪存真,把那部分真正的传统武术继承下来。


投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