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正茂朴《张迁碑》

 为子自豪图书馆 2017-10-17

《张迁碑》也称《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刊立。碑高3.17米,宽1.07米,碑阳正文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阳面阴刻篆额“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方正茂朴《张迁碑》

碑额“汉故榖”三字写法

原石在山东东平县,明万历年间出土,今藏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字公序,陈留己吾人,少为县吏,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迁荡阴令,其故吏韦荫等为之刊石立表。

《张迁碑》虽是东汉著名碑刻,但在明代出土以后,顾炎武等人以碑中别体,错字为依据,认为它是后人摹刻的伪作。然而,杨守敬《平碑记》驳云:

“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

对《张迁碑》书法评价的争议就更大了。碑文虽然笔力雄厚,但是文字结构,点画极其简拙,联系碑中别体缺笔的情况,有人认为刻碑时因时间仓促,如不如期完成,会遭受一场无妄之灾,无奈只能找其他石匠一起匆忙完成,所以刻得风格不一,甚至有的字迹歪斜不正,几不成书。但是此说也有很多漏洞,石匠刻碑误期要受罚,但是刻得草率马虎,漏字错字,治起不敬之罪来也吃不消。其次,果然是石匠随意地改变原来字迹的话,那么,此碑书法艺术岂不是石匠的创作?

这些疑问的焦点是选择什么标准来评价《张迁碑》。以前,人们不自觉地用评价《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的标准去看《张迁碑》,仅仅从点画结构的规范性去寻找它书法艺术的特点,这是不全面的。书法艺术是以书写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书写内容的艺术形式,书法作品的标志成功是艺术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东汉兴起的碑铭,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内容。《文心雕龙·诔碑》云:“写实追虚,碑诔以立。铭德慕行,文采允集。观见以面,听辞如泣。”所以古民歌说:“含碑补得语。”碑者,悲也。碑文述其德行,悼其逝亡,所以又一种悲剧的气氛。而《张迁碑》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气氛是非常成功的。

《张迁碑》的碑额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朱彝尊说:“碑额字体在篆隶之间,极其飞动。”而且字形也相当别致。杨守敬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额以等粗篆线写出,圆转与方折兼用,苍劲有力,文字大小不一,上下字之间笔画相互嵌入。整个篆额浑然一体,像枯藤缠绕,龙蛇飞舞,庄重中露出沉郁,威严中透出苦涩,给整个碑刻带来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气氛。

方正茂朴《张迁碑》

碑额“城长荡”三字

《张迁碑》正文隶书以方正茂朴称著,不落常规,特别是碑文开端尤为明显,笔画粗方,留的空白小。《张迁碑》的方笔别具一格。它的蚕头燕尾与一般隶书不同,方形的蚕头、燕尾并不丰腴,无隶书的柔美之感。一般比划也是方起方收,转折之处常是直角。最令人惊奇的是,它的点也是用方笔,皆呈三角形,极似有锋刃的石子。这些由方头,三角点,锐利的转折组成的字,似乎是铁与石的混合物,所以说它是刚健,倒不如说生硬更为恰当。

毋庸讳言,我们通览《张迁碑》,可以发现一些结体破拙的字。如“更问啬夫”之“啬”字,上面三画缺乏变化,而下侧内外两个方框也明显类同。

方正茂朴《张迁碑》

注意“更问啬夫”之“啬”字

“东勒九夷”之“九”字左边一挑写成上方下圆的竖笔,右边的大弯钩反而倒向右边,整个字无可奈何地歪向右边。“九夷”之“夷”字的几个横画粗细不均,转折僵硬,而且弯钩与大波笔相互冲突。

方正茂朴《张迁碑》

注意“东勒九夷”的“九”和”夷“字

“奚斯赞鲁”之“奚”,最上面一画与中间一波长短粗细相近,主次不分,犯书之大忌。

方正茂朴《张迁碑》

注意“奚”字的写法

“诗云旧国”之“旧”字,上下气势不相贯通。

方正茂朴《张迁碑》

注意“诗云旧国”之“旧”字

有人认为这些字拙中藏巧,我们看来,破拙之外,别无它物。

其实,我们以上分析的《张迁碑》的书法特点正是此碑的优点所在。那种端庄华丽,风雅优美给人带来的宁静甜美的快感,不是《张迁碑》书写者的创造愿望。《张迁碑》书法艺术所要创造的是悲壮凄怆的气氛,沉闷的结构,生硬的笔画,错杂在其中的欹侧散漫的文字,都是它特有的表现手段。所以,从以情动人这个标准说,《张迁碑》也可称汉隶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