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姓郑?有朋友姓郑?赶紧,一定要知道……

 cyxyas 2017-10-17


仙游《百姓故事会》
第4期:郑姓


南湖流芳世泽长

在我县历史文化长河中,郑氏写下光辉的一页,历代清官廉臣辈出。他们的高风亮节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清正廉明的事迹代代相传,令后世族人铭记和推崇。


郑姓图腾


>>>>

形象

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


>>>>

产生

郑姓图腾,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即傍晚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寻根问祖

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

郑氏祖地荥阳地处中原腹地,山川形胜,物华天宝。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举族南迁定居,为晋朝八姓入闽之一。据《福建通志》记载,西晋郑氏四十世郑昭为入闽始祖。


据《南湖郑氏通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郑昭17世孙三堂兄弟郑露、郑庄、郑淑为避朱泚、李希烈之乱,辞官归,由永泰入莆田,结庐南山、构堂讲学,发展教育,繁荣文化,奠定了莆田“文献名邦”的基础。时人称他们为“南湖三先生”,莆仙遂有“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露兄弟开先”称誉,开宋、明间莆仙科甲之盛。南湖三先生倡学有功、后人因建“开莆来学”(在莆田城内北门、毁于十年动乱)和“倡学闽南”(在莆田广化寺山门前,清末圮)木坊,纪念他们的功绩。


南湖三先生子孙繁衍莆仙各地(至今约35至42传),为莆仙郑氏始祖,称南湖郑氏,子孙散居福建、广东、台湾、浙江以及港澳东南亚各地。露公定居莆田西峰尾,为西峰尾祖,生三子,第三子曰球,又迁居仙游。庄公定居浔阳(今仙游菜溪、石苍)为浔阳祖,其子积生七子,人称“七凤”,子孙开族各地。淑公定居仙游巩桥(今赖店镇圣泉村),为巩桥郑祖,传至四世郑良士,生十一子,八士在朝,人称“郑家八虎”。


家风家训
郑氏家训

南湖始祖,荥阳发源。

福泽后代,华夏扬光。
德者本也,处世右铭。
端己正人,朴实顺亲。
明理诚信,敦宗睦邻。
纲常礼义,孝悌如卿。
仁廉厚道,财上分明。
笃志倡学,勤奋自强。
惟耕惟读,广育栋梁。
风纪垂范,事业辉煌。
慎终追远,造福梓桑。
仁风善举,振我家声。
忠心爱国,地久天长。


名人珍闻

在我县历史文化长河中,郑氏写下光辉的一页,历代清官廉臣辈出。他们的高风亮节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清正廉明的事迹代代相传,令后世族人铭记和推崇。


■“经济名臣”郑侨
  郑侨是南宋兴化县福兴里浔阳(今菜溪乡莱溪村)人,字惠叔,号回溪。乾道五年(1169年),他在京城临安考中进士,殿试时,宋孝宗钦点他为状元。他一生为官忠直,刚正不阿,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他耿直敢谏,体恤民情,多次奏请朝庭赈灾减赋;他为官廉洁,理财有方,为宋代经济名臣。


  郑侨被宋孝宗任命为镇南军节度推官。到任后,镇南军正在闹饥荒,常有饿死人情况发生。郑侨积极救荒,到实地视察,提出十多项救灾措施,灾荒很快度过去。宋孝宗得知后,对郑侨的救灾措施十分满意,下令作为法令向全国推广。后迁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 郑侨对盐赋进行了整顿,只一年时间便扭亏为盈,积累了三百九十万缗。


  郑侨历任淮浙常平官,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显谟阁学士、建宁知府,福州知府,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衔退休。他去世后,朝廷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三朝元老”郑纪
  郑纪,字廷纲,号东园,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进土,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清正,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宪宗优旨采纳。


  明宪宗景泰间(1450—1456),朝政腐败,时郑纪年仅三十二,上疏乞请致仕,归隐故里达20余年。他在家乡修身养志,规正家范,引导乡俗,植树造桥,热心为民兴利去害,办了不少好事,百姓至今传颂。孝宗朝郑纪复出,并有许多兴利除弊的举措,一些正确的主张得到皇帝的采纳,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世风。


  在仙游民间,郑纪因为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深得民心,口碑极佳,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廉官第一”郑照
  郑照,字孔昭,号菊庄,西乡翁都(今大济镇文殊村)人。郑照从小精勤好学,操守耿介,后入朝廷国子监念书,学业特优。明朝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派任江西安远县令,连续三任(每任三年)成绩卓著。后又任江西德安县令,又是三任,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来,德安县建祠纪念他。英宗皇帝听他的政绩汇报后,大为满意,当殿赐给他“廉官”的荣誉称号,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也赐给他,旨在誉他有高尚的琴鹤情操。 


  郑照任县官时,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与老百姓拉家常,谈勤俭持家,谈生产情况。群众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反映。他说:“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儿女,儿女要见爹娘何必差役传达。”他每有项目实施时,必和乡亲父老商量,今话走群众路线。按惯例,县里的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这在当时是县官的合法收入,也算县官的特别办公费,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德安邻县有几股匪盗,相约不去扰乱郑管辖的社会治安,就是因为被他的廉政所感动。


  郑照居官近二十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在家抽柠麻纱织布以维家计,因无力抚养五子,竟把4个儿子送人。英宗听了非常感动,在过去赐给郑照“廉官”荣誉封号下再添“第一”,合为“廉官第一”,并钦赐“贤令尹”石坊,立在县城为志。


■“办案神明”郑远
  郑远,字怀伯,万善里(今大济镇洋坑村)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进士。郑远为官数十年,清贫简朴,“卧不重席褥,食不兼味”;为政清廉,“悃幅无华,苞苴不入”,不徇私情,人谓有先正遗风。


  郑远初任直隶隆平县知县,时逢水灾,灾民流离失所,郑远深入灾区,组织民众搞好灾后生产,当年获得好收成。不久,郑远即被朝廷升任为寿州牧,继又改任浙江金华教授。


  郑远从政期间重视文教和社会公益事业,捐献俸银,修复书院、桥梁、祠墓等,“民威之若师保,亲之若父母”。不久升任宁绍道台,兼代理宁波关税,政绩显著,又升任浙江按察使。当时积案数百起,郑远认真调查,分析案情,果断决策,宽严有别,处理许多悬而未决的积案,使冤案多得平反,赢得了“办案神明”美誉。


凡人优品
· “图帐”传家寄后人 ·


图为清代郑氏刺绣图帐。

在榜头镇新郑村郑芳(化名)家中,收藏着已有100多年历史“图帐”。 郑芳说,“图帐”是祖先留下来的,代代相传,很是珍贵。“图帐”宽约4米,长约5米,缝合了两层麻布,正面主要为红色,背面主要是藏青色,正面的红色布料上是用金丝绣成的图文,一针一线透露着先人的用心与智慧。 


“长辈交代我保存好,传承下去。”郑芳说,从他公公的手中接下了保管“图帐”任务,多年来精心收藏,生怕有所闪失。 “图帐”较重,要拿出来晒太阳是件“不容易的事“,平时都放在专门的木柜里,每年的元宵节才会拿出,挂在村里的“宫庙”里,以此纪念祖先,重现历史,传承家风。


据榜头镇新郑村村干部介绍,负责保管“图帐”的村民,一般都是村里素质较好,踏实、勤劳、善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他说,“图帐”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礼物”,它记录了祖先的功德,彰显了先人的智慧与美好,不仅要保存好,还要传承下去,代代相传。


· 清风正气后人传 ·


新建南方积善社牌坊

走进郑纪故里——度尾镇埔尾村,记者看到,在南方积善社文化研究会牵头下,郑氏后裔们正在讨论规划建设郑纪纪念馆事宜。南方积善社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国英说,该社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关于郑纪生平事迹的史料,弘扬郑纪的忠国爱民精神,并积极开展各项慈善事业。


去年8月,该社组织编撰莆仙戏历史剧《郑纪》,并组织民间艺人排练,希望能够留下一笔文化遗产。目前县纪委已将《郑纪》列入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题材,已下乡巡回演出23场。


规划建设中的郑纪纪念馆占地850平方米。建成后,该馆将作为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将定期组织全县师生和公务人员前往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 崇文重教好家风 ·

家住赖店镇岐山村的郑毕扬十多年来他精心创作各种对联、打油诗,其中《中国地名串联集》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集地名对联最多的作品世界纪录。


翻开郑毕扬家中的族谱,就有一副他题写的楹联“溯本追源,颂三公倡学伟绩;崇恩尚德,树八虎报国雄心。”这正式郑姓一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的写照。


郑毕扬的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培养他们三兄弟。郑母林阿道虽未上过一天学,却十分聪慧、爱好读书,通过自学认字,看了不少书籍。“母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生病的时候她就坐在床前给我讲水浒传的故事。”回忆起母亲,郑毕扬满是感激与怀念。据他介绍,母亲因为自己小时候没钱读书,所以一直怀着一个心愿:让贫穷的孩子能念得起书,过上好日子。多年来,林阿道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用来助学,2004年,时年102岁的林阿道被该省评选为首届“感动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在乡里传为美谈。


郑毕扬与哥哥都曾是人民教师,如今,他的儿子儿媳也是大学教师,受母亲影响,郑家崇文重教,诗书传家,桃李满天下,并持续捐资助学,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传家之宝
官陂渠泽被东乡


近日,记者来到我县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官陂遗址,发现“官陂渠”旁郑瑞星手植的古榕枝繁叶茂,树下的石碑依然还在。细读碑文,记者感佩“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榕直到今”的功德。


据介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德乡折桂里灵山(今榜头镇灵山村科井)人,官至刑部郎中的郑瑞星告老返乡倡建官陂,在溪口截引木兰溪支流仙水溪水源,集雨面积180平方公里,引水主干渠17公里,灌溉榜头一带5000多亩耕地。当地群众为纪念郑瑞星造福桑梓的功绩,把水渠称为“官陂渠”,亦叫“尚书渠”。


在农耕时代,官陂渠对当地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时至今日,官陂遗址尚在,倘若你问起官陂渠的由来,上了年纪的老人仍会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郑瑞星为南湖露公后裔,明代进士,他献出历年积蓄俸禄,发动里民在榜头赤荷村溪口处筑坝截流、开渠、引水,使灵山一带旱地成为良田,并利用水渠落差,在光埔和望厝交界处建设一座水磨坊,供乡民磨麦之用,促进了榜头地方经济发展。


忠厚传家率真处世


走进安静恬淡的“郑家小院”,一副“传家唯传厚,处世但率真”的大门对联,闪着智慧的光芒映入眼帘。在这翰墨飘香中,小院静静地绽放着文艺气息,屋内更是打扫得窗明几净,使人一进便觉清新质朴,就连书房里摆放着各类书籍的书架上都鲜有尘灰。郑怀兴告诉记者,家中的干净整洁,得益于他爱人的“功劳”。


郑怀兴与四川的魏明伦、北京的郭启宏并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界的三驾马车”。三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的多部剧本成为当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郑怀兴有四个女儿,二女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博士,三女儿是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姐妹俩都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谈到家风家训,郑怀兴说,他从小跟着祖父母生活,深受他们影响,特别是祖父的宽厚笃诚、踏实勤俭,对他影响最大。“我祖父喜欢讲古代的故事,教育我努力读书,学为人处世之道。”从祖父讲述的故事当中,他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我教育我的孩子要努力读书,靠自己,走读书之路;另一方面,我教育我的孩子为人要正直、善良、勤俭,与人友好相处。”郑怀兴说,在学习上,他要求孩子们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课余时间要多阅读,多读好书。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郑怀兴说,他教育孩子要勤劳,要独立,要靠自己。他的四个女儿不负所望,从小都很自觉、独立,学习也很主动、自觉。“因为学校到家有一段路,夜里道路昏暗,担心不安全,我们征得老师同意后,四个孩子初中、高中,都在家晚自习,而且都很自觉。”郑怀兴说,把孩子教育好,传给孩子勤劳、善良和自立自强的品质,比传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来得重要。


采访手记
倡学为民开风气

四月菜溪,满眼青翠,“百姓故事会”采访组一行沿着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来到北溪自然村县文保单位郑氏宗祠探访。祠前矗立着郑庄公纪念牌、宋状元郑侨祠石碑,还有两杆高高的古式功名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荣光与沧桑,给人的印象是古老而浑朴,厚重而深沉。我们透过贴着左昭右穆的宗祠木门往里瞧,不由地勾起对这位古代著名教育家郑庄倡学为民历史的回味与探索。


据史载,唐德宗年间,南湖郑庄来菜溪建浔阳书堂,倡导教育,开启仙游私塾先河。浔阳书堂诞生了八闽第一批进士,形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伴世长”的家风,播下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种子。当时菜溪境内形成了“十室九书堂”“家贫子读书”的浓郁风气,各地读书人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显然,这里是一个有着生动故事的地方,是一卷积淀着历史文化的书,让人“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由此,蔚然学风传千古,郑氏后裔承祖德继家风,砥砺品行,擎起了入仕报国、出仕为民的精神支柱。“科甲名邦扬四海,海滨邹鲁自唐兴。”自唐至清,仙游郑氏后裔及第状元1人,进士55人,南湖桃李誉满天下。唐乾道五年殿试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的郑侨著书立说,政声远扬,其子守寅藏书数万卷,为当时海内外藏书十二名之一。淑公后裔晚唐诗人郑良士,承家学渊源,酷爱诗文,重视家教,八个子女都“博学能文”,时号“郑家八虎”。庄公后裔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严谨治学,书笔报国,撰著《通志》,名闻遐迩。


采访中,我们素闻“清官扬正气,忠贞报社稷”,褒扬郑氏先贤门风美好。仙游郑氏铭记祖训,为官清正廉明,忠君爱民,造福一方。唐宁宗手书夸“三朝元老”郑侨:“卿忠诚厚重,朕所倚毗。”民间谚语:“莆田百喜,不如仙游郑纪。”百姓至今传颂明代户部尚书郑纪的政绩,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修桥,兴利除弊,端正世风。明代“贤令尹”郑照为官无贪利、无失政、无冤民,明英宗御赐他“廉官第一”。时至今日,郑氏后裔清廉为官的的历史典故,在民间传为佳话。

本期文图:今报记者 郑志忠

唐伟  陈慧贞 刘燕钦


大家都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