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中了什么毒为何禅让成风?燕、赵、宋都发生过禅让事件

 思明居士 2017-10-17

战国时中了什么毒为何禅让成风?燕、赵、宋都发生过禅让事件

话风乱如

尧舜禹三代的禅让,是否为真,半信半疑吧!反正儒家把三代描述成为天堂般的生活,可望不可及。

但很少人知道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时期,竟然发生了三起禅让事件,不禁让人大跌眼镜,鸡毛碎了一地!这三起禅让事件分别是:燕哙王让国子之、赵武灵王让位儿子赵惠文王、宋君偃让位给儿子宋元王。前两个事件在史记中有记载,后一件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因此很少人知道。


燕哙王让国子之

按照《史记》记载,子之是苏秦的女婿,又是苏代的好友。苏秦死后,苏代在齐,子之是燕国的相国。刚开始燕哙王只让子之负责“贵重,主断”之类的重大事情,并没有完全授权子之。苏代从齐国出使到燕国时,以齐国不信其臣来劝说燕哙王全权信任子之。

后来就有鹿毛寿(或做:厝毛寿)劝说燕哙王:既然大王这么信任子之,不如把燕国让给子之(“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这话说得假惺惺的:你就把燕国让给子之嘛,反正子之也不接受,你有和尧一样让国的美名,子之也有和许由一样的辞国之义,两全其美。

于是燕哙王让国给子之。不久后有人认为这样的让国还不够,只是名义上的让国:“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於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於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於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于是燕哙王把俸禄300石以上的官职印章全部收上来,给子之全权处理(即人事任命权)。

燕哙王把燕国让给子之后,自己则因为年龄,不听政,成为了子之的臣子。当年是公元前316年。

三年之后(即公元前314年),太子平不甘心被夺位,于是和将军市被,联合齐湣王共同攻打子之的燕国。太子平在燕国拉拢势力,将军市被率人攻打燕国王宫。结果非但打不下来,将军市被还投靠了子之,率人攻打太子平,最后被太子平所杀。

就这样太子平之党和子之之党彼此内斗几个月,死者数万人(燕国人数本来就少)。在燕国太子平和子之两方争斗不可开交之时,孟子就对齐湣王说:现在是齐国攻打燕国的时候。于是齐国出兵攻打燕国。燕国是“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轻轻松松的击败了燕国。燕哙王被杀(或自杀),子之逃亡。


战国时中了什么毒为何禅让成风?燕、赵、宋都发生过禅让事件

九鼎神州 莫敢不从

但司马迁在《史记 六国年表》里记载了另外一种结局:“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即:燕哙王、太子平、子之,在齐国伐燕时,都死了。除非这里的太子,不是太子平,而太子平只是燕哙王的一个儿子,并非太子,太子另有其人。否则很难说得通:公元前314年太子已经死了,两年后,燕人又如何能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所谓的太子平,不过是燕昭王或后人的一个追认称谓。

燕昭王不是太子的依据有:1、如果燕昭王是太子,就会被子之之党看紧,不可能有机会和齐国串谋,燕昭王如是普通的王子,没有即位资格的话,才有空间去谋乱。

2、燕昭王是在齐国破燕两年后,才被燕人立为王。燕国两年没有王,说明燕昭王是燕国人最后无奈的选择而非优先选择。这也说明燕昭王的身份很可能是庶子,或是燕国人怨恨他和子之争斗导致国破。赵武灵王立在韩国的公子职为燕国,并派乐池护送其回国即位。这应该是燕国最后为何要立燕昭王而不是接受作为赵国傀儡公子职的最大推力。

就这样,公元前316年燕哙王让国子之就这样被打断了,版本和大禹禅让给许由而启夺位完全一模一样。甚至很有可能所谓的大禹禅让许由、启夺位故事的来源就是燕哙王让国子之。儒家只要把人名套上古人的名字,就成为了千古美谈。


赵武灵王让位赵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为了让自己专心军事,攻取西北地区,占据对秦国的战略优势,于是就让位给儿子何,自称为主父。

前面几年效果还不错,灭楼烦、中山。

公元前296年,李兑要求当时的赵国丞相肥义先下手为强,处死很有可能作乱夺权的长子公子章,肥义不听。于是李兑找公子成,暗中做准备。肥义也做了一些防备:告戒高信:以后凡是有要求召见赵惠文王的命令,必须要肥义进去确认之后,赵惠文王方可进入。

公元前295年,公子章回朝,趁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去沙丘的机会,矫赵武灵王的命令,要赵惠文王来见以杀之。结果是肥义先来,被杀。得到肥义告诫的高信,在肥义死后,就和赵惠文王攻打公子章。而提前做了准备的李兑和公子成发动周边城邑兵卒,共同攻打公子章。公子章战败,投奔在沙丘的赵武灵王,李兑和公子成率兵包围公子章所在的沙丘宫。

在杀死公子章后,李兑和公子成怕被赵武灵王秋后算账,于是趁机放走所有宫人,让赵武灵王一个人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的悲惨结局,最主要的原因在在于他的犹豫、不够果决。既然已经传位给儿子和,又大封原很有可能继位的公子章,还派人去增强其实力,甚至还想把代北分封给公子章作为一个独立国家。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是赵武灵王犯的最大的错!


君偃让位给儿子宋元王

这段事实,没有史籍去记载,但依然是有迹可循。这里所介绍的,都是钱穆先生的考究结果(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辩 宋元王兒说考》)。

先看相关史料:

《吕氏春秋 君守篇》:“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国,莫之能解。兒说之弟子请往解之。”

《庄子 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礡,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庄子 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 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史记 龟策列传》:“宋元王时得龟,亦杀而用之。谨连其事於左方,令好事者观择其中焉。”

《吕氏春秋》和《史记》都记载宋国有宋元王这个人,那么就应当是真实存在的。《庄子》中所记载的宋元君,应当就是《吕氏春秋》和《史记》中的宋元王。《释文》认为宋元君是春秋时的宋元公。但《史记》中记录宋元王问博士平,就说明宋元王不可能是春秋时的人物——因为春秋时并无博士这一称呼、官职。


战国时中了什么毒为何禅让成风?燕、赵、宋都发生过禅让事件

很迷惑是把?

在疑惑之时,《战国策 赵策》李兑对齐王所说的话里透露了一线生机:“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于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宋置太子以为王”,拨开了云雾。在史籍中,宋国称王的只有一位:宋君偃(也称宋康王,《荀子王霸篇》则称呼为宋献王)。宋置太子以為王,即君偃立自己的太子为王,即为宋元王,也就是禅位给儿子。

那么宋君偃什么时候禅位给儿子宋元王呢?按照钱穆先生的考证,是在楚怀王被骗入秦,齐、魏、韩三国在孟尝君率领下联合攻秦之时。而更巧的是楚怀王被骗入秦这年,正是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何,即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说,宋君偃禅位给儿子宋元王,和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相差不过两三年,孰先孰后都难说。

宋君偃禅位给儿子宋元王,这个事实除了《战国策》,再无其他资料佐证。但宋元王这个人的存在,有《吕氏春秋》和《史记》的佐证,是确认无疑的。

既然宋元王存在,宋国称王的只有宋君偃,加上李兑的“宋置太子以為王”,就呈现出了真实的历史事实:宋君偃禅位给儿子宋元王。


或者到了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只有三个国家有禅位,也能称呼战国时禅让成风吗?其他未经考证或无法考证的禅位事件(均来自于《战国策》:

秦国:秦孝公意欲禅位商鞅:“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魏国:犀首劝说张仪让魏王禅位给张仪:“史举非犀首于王。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

魏国:第二个版本,这次是魏王自己说的话(来自《吕氏春秋》):“魏惠王谓惠施曰:寡人实不若先生,请得传国。”

综上,燕国、赵国、宋国、秦国、魏国五国禅让,虽然秦国和魏国未必真实,即便是真也未成实,但战国时禅让已经是蔚然成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禅位商鞅,商鞅拒绝。

公元前316年,燕哙王让国子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儿子赵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左右,宋君偃让位给儿子宋元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