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清朝首个驻外大使 被骂汉奸后反驳一语 十年后果然应验

 思明居士 2017-10-17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十九):清谈误国

郭嵩焘,是晚清外交家,中国近代以来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年轻时,与大他几岁的曾国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在日记中提到这位筠仙(郭嵩焘字)。当时两人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他们时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砥砺气节、还一同参加科举,少年同窗的经历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二人之间有这一层关系,因此当一有机会来临,两人便同时风云际会、遇水化龙,一跃成为影响朝局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个机会,便是太平天国叛乱兴起时,咸丰皇帝命令曾国藩在家筹建湘军。

起初,曾国藩觉得自己只是个文人,不会带兵打仗,便以为母守孝为由,坚辞不允。后来还是在郭嵩焘的劝说下,曾国藩才肯出山,并把郭嵩焘纳入麾下,一起筹办军务。

二人日后飞黄腾达,便是由此而始。从这个角度来看,既是曾国藩成就了日后的郭嵩焘,同时也是郭嵩焘成就了未来的曾国藩。

他是清朝首个驻外大使 被骂汉奸后反驳一语 十年后果然应验

在湘军中时,郭嵩焘的行政能力和外交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湘军的建立和平定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还注意到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留心西学,是清政府中为数不多能开眼看世界的人。

但不幸的是,郭嵩焘满腹才华,却生错了时代。他的这些出众能力,反而成为了他仕途上的掣肘。

他是清朝首个驻外大使 被骂汉奸后反驳一语 十年后果然应验

由于郭嵩焘当年刚考上进士,就因为父母去世而返乡守孝,没有在北京授官,而是从曾国藩的幕僚做起走进官场的。由于他本人的性格以及多年的从军经历,为官只做实事,最恨空谈之人。与官场风气的格格不入,导致郭嵩焘在朝中屡遭排挤。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国公使纷纷入驻北京,这也要求清朝也对外国派驻公使。郭嵩焘作为朝中为数不多懂得洋务的大臣之一,被任命为派驻英国大臣。但其尚未启程,朝中的一些官员便纷纷跳出来嘲讽,说郭嵩焘跑去夷狄之邦,是丢了大清的面子。

等郭嵩焘到了英国之后,发现洋人国家之先进,其尺规法度、科技水平,都比中国高出远远一大截。为了让清政府了解世界之变化,他将自己在英国的见闻写成了一本笔记《使西纪程》寄回国内,希望清政府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向西方国家学习其先进之处。

他是清朝首个驻外大使 被骂汉奸后反驳一语 十年后果然应验

谁知这笔记一到国内,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闭目塞听的大臣们又纷纷指责郭嵩焘,说他给英国说好话,是不是有不臣之心,想当汉奸。

就连陪同郭嵩焘一起出使的副使,也向慈禧太后告状。原来郭嵩焘在英国参观炮船时,因为海风太冷,英国船长便给他披了件外套。这个副使就说,郭嵩焘穿洋人衣服是汉奸之举,“(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由于朝廷上大多数官员都对郭嵩焘十分不满,即便有李鸿章保举,最后郭嵩焘还是被解除了官职,黯然回乡。在他余下的生命中,一直被打上“汉奸”、“卖国贼”的烙印,就连死后,清朝都不愿给他加封谥号,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死后不加谥的朝廷重臣。

当年郭嵩焘被骂汉奸时,曾上疏反驳:

“宋以来士夫好名,致误人家国事。讬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洎事任属,变故兴,迁就仓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为甚!”

郭嵩焘说,朝堂中有一类不干实事、只会空谈图名之人,总是想通过挑拨仇外情绪,让自己得到重用,等到真的发生变乱,他们又无力收拾,最终只会祸乱国家。

当时郭嵩焘的这封上疏传出,朝臣又纷纷站出来斥责郭嵩焘的“大逆不道”之言。谁知十年之后,一次甲午战争的翁同龢,一次庚子拳乱的端亲王载漪,就是郭嵩焘当年痛批的“好名误国”者。他们一方面不学无术闭目塞听,一方面又夜郎自大盲目主战,最后导致甲午惨败,八国联军进京,其误国殃民,实在比郭嵩焘之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